半盲女的英雄之旅(478)

作者:青薇筱语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假如这段话不是描述萨满学徒入门时期的出神状态的话,那么它也很可以适用于遵循隐士传统的人。在古代中国,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着的。

“诗佛”王维,作为唐代上流社会分子,在陕西蓝田县辋川置有别墅一套,并在这里写诗作画修佛,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千古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便是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下山了,楚丽华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在终南山“隐居”的种种。

只是,她有秦擎这个挂念。

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他的满腹经纶,便再难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指点了。

所以,终南时时在,秦擎不常有。

还没出去,昨天那司机就打电话来了,说,“我到了。”

——“好的,我们马上也出去了。”

楚丽华挂了电话就开始想,接下来,我该问秦擎什么问题呢?

既然有隐居的困惑和惦念,那就问问吧。

想到这里,似乎心头的重担就卸下了,步伐都轻快了不少。

现在这个时候大多都是往里走的,往外出去的人很少。他们一行四人算是比较“抢眼”的了。

虽然心里这么想,但实际上,没有人有心思去看别人从那个方向走。

出去没多久,眼尖的青云飞就看到他们之前包的那辆车了。

和司机简单打了招呼,让他送去附近价格优惠味道不错的当地特色小吃街。

然后,楚丽华就又开启了她的请教之路了。

——“秦先生,难得我能遇上像你这样人生导师。我想趁着还没有到饭馆的这段时间。再次向你请教一下。”

楚丽华都怕秦擎不耐烦了,说话都小心翼翼的了。

——“无妨的,既然相遇,必是有缘人,何须这般客气。有话直说即可。”

——“是这样的。为什么来了终南山,总有一种想留下隐居的想法呢?”

——“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人本是来自大自然的,在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回到最初的地方,回到原点。这是一种想逃避现实的心理。

还有一种原因是被这山间美景所吸引。害怕离开了,以后再难有这样的美景了。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这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的一段,表达一生中最好的时光是不会重来的,一天里也不能再经历一个早晨。

岁月,是一条河流,或跌宕起伏,或柔若飘仙,她只会川流不息地向前走永远不会回头。”

——“世间有这么一句话,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秦先生,你这么博学多才,你幸福吗?”

——“幸福源自心态,而不应受外力的影响,获得幸福感的关键,就在于保持良好心态,而努力达到更健康、更聪明、更富有,是通往幸福的三大主要途径。

首先,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不要妄想实现什么绝对的幸福,而要懂得放弃不适当的欲望,尽量减少烦恼。

其次,人生追求的首要目的不是财富,而是智慧地处理财富。

再者,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是获得幸福和安乐的源泉。隐居生活大抵就是这样获得幸福的。”

——“幸福的真谛减少欲望?不是欲望达成了才会感觉到幸福吗?。”

——“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减少痛苦。

几乎所有人,考虑人生目标的时候,总是这么说:“我这辈子,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就值了。我要通过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勤奋努力,诚恳付出,忍受暂时的痛苦,获得将来的满足。”

可是,尼采的老师叔本华却完全不这么认为。他说,智慧人生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个最底层的概念搞清楚。

那就是,理性的人生,不应该追求快乐和幸福,而应该尽量避免痛苦。这句话包含的真理是: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只有痛苦是真实的。

我来给你举个例子,解释一下。

假如我们全身上下没啥大毛病,算是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但是上礼拜跑步,崴了脚。

现在,脚一沾地,就疼的不得了。连续好多天,走路还是一瘸一拐的。好多天没法儿出门儿,我们的注意力会完全集中在那疼痛的脚上。

因为这个事儿,也许还耽误重要的工作,或者约会。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的伤痛,让我们心里感觉很不舒服,这就算是真实的小的痛苦。

不过,假如根本没有崴脚,这些天呢,又没有啥特别的事情,每天过的都是平常的日子。这种状态,你也不能说自己是幸福的。”

第642章 活在当下

秦擎说到这里的时候,稍微停顿了一下。楚丽华思索片刻,觉得颇有道理。

不自觉地做出了连连点头的动作。

——“所以,崴了脚,是真疼,这个痛苦是真实的;但是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呢,也肯定不是我们理解的幸福,所以幸福就是虚幻的。

叔本华认为,就那种没啥痛苦、没啥烦心的事儿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我可以回答你刚才的问题了,我很幸福。”

——“平平淡淡就是幸福,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楚丽华借用了那句“平平淡淡才是真。”。

——“嗯,叔本华说过,不要把目光盯在寻找和享受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要尽量当心,躲避生活中数不尽的祸害。”

——“可是,有些祸害是避之不及的啊!再说了,叔本华这理论会不会太消极了?

任谁都知道,要得到什么东西,就一定要努力。比如,这个月如果不好好工作,业绩上不来,提成就没有。收入少了,我拿啥享受生活?”

楚丽华觉得,秦擎是不是有些太包罗万象了。这种消极的思维,他也认同。

——“我们普通人是这样理解的。要理解叔本华观点与我们认知的不同,我得解释一下,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基础。

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只要欲望存在,人就一定是痛苦的。

举个例子:刚出生的婴儿,只要有的吃、有的睡、不冷、不热,有妈妈抱,就很幸福。那是因为婴儿没有成年人的那么多的欲望。

叔本华说,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欲望深度成正比。生存欲望越强,就越痛苦。

要摆脱痛苦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抛弃欲望,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追求。

当然,真的啥也不想,啥也不追求,那是不可能的。

叔本华还教给了我们,面对现实、具体的生活,应该怎么想、怎么做。

关于“怎么想”,其实有几个态度需要端正,包括,人对自己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端正了这些态度,我们的欲求会变得合理,痛苦也就会减少很多。”

——“态度要端正?怎么个端正法?无欲无求吗?那社会还怎么发展下去?”

不是楚丽华非要往大了说,而是真要无欲无求,那岂不就是遁入空门了。

——“我们先一步步来。第一个需要调整的态度,就是人应该怎样看待自己。

首先,人要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概脉络,还有自己的计划。

比方说,参与修建一座大楼的工人,并不知道这个大楼总体规划,他只要把钢梁上的螺丝拧紧就行了,至于这个钢梁的在整栋大楼的位置和作用,他不必了解。

不过,如果有个工人,他在拧每个螺丝、砌每块砖的时候,都知道这个螺丝、这块砖是在哪个钢梁上,哪个墙里。

这个钢梁或者墙,在哪一层的哪个房间里。这一个房间,在大楼的什么位置,发挥什么功能。

这样呢,就会做到手中有具体的工作,心中有大楼的全貌。这样的做事用心的工人,被提拔重用只是时间问题。”

楚丽华突然有些懂了,那也是一个三个建筑工人的故事。

三个建筑工人在砌墙,路人问第一个建筑工人在做什么。答曰:“你没看到吗?在砌墙。”

又问第二个建筑工人,他想了一下说,“我在盖楼房。”

而第三个建筑工人的答案却是,“我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于是,多年以后,第一个建筑工人依然还在砌墙,第二个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包工头了;第三个呢,则是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老板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