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这种啥也不会,还老挑三拣四的人,到时候孤独终老可不要说我认识你。”
甚至,更过分的,楚丽华想都不敢想。
反正,在母亲眼里,楚丽华一无是处!没有给她争脸面,反而给她丢脸了。
这是母亲给楚丽华最直观的感受。
楚丽华虽泪流满面,却依然选择双手反抱着自己。
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怜悯过往的自己,这是一种怎么的成熟呢?
朋友圈,是楚丽华现在最不敢去的地方。
因为里面全都是各种晒,吃,晒,喝,晒,团聚的幸福美满。
而这些,在楚丽华之前的生命里从没有出现过。
以后,也不知道会不会出现。
虽然,热闹的祝福发来了一大堆,但是一眼就可以看出那是无关痛痒的随手群发。
过年的北京像一座空城,各种店都关门。
安静的夜幕下,没有喧闹的烟花,也没有推杯换盏的酒局。
比起回家,楚丽华更喜欢留在这里——自由自在,不需要伪装,也不用努力扮演一个不同的自己。
不过,不回家过年总是要有理由的。
楚丽华给家里的理由是——过年了,大家都回家了,所以缺人,工资是平时的三五倍。
掉进钱眼里的母亲,一听到这里,瞬间就眉开眼笑了。
甚至,隔着无形的电话线,楚丽华都可以感受到她那份欢愉。
挂了电话,楚丽华觉得,自己暂时安全了。
可以在自己这一方小天地里为所欲为了。
心理学上认为从小来自父母的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向孩子们传递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并对他们将来的幸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让楚丽华在挨打和挨骂之间做出选择,她一定会选择挨打。因为挨打之后,伤痕都是看得见的,至少人们还会同情她。可是责骂会把人逼疯,却看不到任何伤痕。没有人会在意。和侮辱比起来,身体创伤的愈合可快多了。
楚丽华努力摇了摇头,把脑海里童年的各种画面从脑海里删除。
大过年的,还是善待自己吧。
其实,自己过年,挺好的。
至少,可以做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楚丽华翻出之前出去旅行拍的照片,一张张精心挑选,整理。
她回忆着路上所遇见的人和她们的故事。楚丽华觉得,自己经历的还是太少了。
楚丽华想起了王笑笑那时给自己的建议。
多好1,趁着这个时间,可以把《指数基金》相关的书籍多看几本。
甚至,楚丽华还看了和《财富自由》相关的书籍。
她对自己的后续之路做出了新的安排。
无论如何,以后,除去房租之外,每个月工资的百分之五十全部用于购买低价的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长期肯定是上涨的,再加上每年的分红,这可是一笔收益不错的投资呢。
而指数基金的选择则以综合收费低于1%每年为标准来选择。
唐雪楚丽华规划得很好。
不过,等到过完年以后,郁霞秋第一次约她出去的时候她才知道,人与人的起点果然是有差距的。
这一次回去过年,郁霞秋没有买房子,理由是现在存的钱还不够,但是她却买了一辆车子开回北京来。
——“走,楚楚,我带你去兜风啊!”
郁霞秋眉眼里都是欣喜和炫耀。
——“都说女司机是马路杀手,可你还是新手女司机,我觉得安全期间我还是再等等吧。”
楚丽华笑着打趣郁霞秋,毕竟,她只会听话,并不会从细微的表情来分辨其他。
——“哈哈哈,我这个女司机和别的女司机可不一样,除了倒库我其他基本都是一次过的。也就是说除了停车技术,其他技术我都很在行的。我这证可不是白考的。”
郁霞秋笑得很开心。
——“好吧,那我只好把自己交给你这新手女司机了。”
楚丽华说着,就打开车门上车了。
本来说好的楚丽华陪她郁霞秋去买衣服。
可惜,走了好几个商场了,却依然没有走进商场一步。
开车去哪里都很方便,但是也都很不方便。
因为,郁霞秋根本就找不到停车位。就算有一个停车位,也是那种犄角旮旯的。她没有办法,凭自己的能力停进去。于是乎只好在人家的停车场里转一圈,再回溜溜的出来了。
最后,本来是出去逛街的,却变成了遛车的了。
——“没事,楚楚,我现在也是有车一族了。以后你就可以经常去我家找我玩儿了,不管多晚我都能送你回来的,你看多方便呀!”
郁霞秋最终只好把楚丽华送回来了。
——“那感情好。对了,你和……还好吗?”
楚丽华没有具体的指名道姓,她想看看郁霞秋心中会首先想起的是谁?
——“挺好的啊!还是那样,除了需要瞒着徐恒,其他一切都好。他是真的对我好啊!只可惜,恨不相逢未嫁时啊!”
——“如果,你真的嫁给了他,我想,现在该哭的就是你了。其实,徐恒真的是个不错的丈夫,只是,你们之间需要好好的沟通。”
楚丽华语重心长的说。
第492章 你来招聘吧
郁霞秋半天不说话,楚丽华也一直坐在她旁边沉默着。
楚丽华的出租屋里,突然就很安静了。
——“过年回去什么感觉?”
犹豫了一下,楚丽华终究还是换了话题。
——“说实话我多想像你一样。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想不回家过年,就可以不回去。但是,我不行。
其实我也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害怕回家的氛围。
本来应该是回到熟悉的家,就感觉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名利场」,这种感觉在工作后就更加明显。所以,我是越来越不敢回家过年了。
本来过年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节日,上学的时候很喜欢过年,因为意味着可以放寒假,可以回家,可以吃到爸爸煮的菜,但是毕业就像是一个分水岭,毕业后,所谓的过年就变成了一个「名利场」。
亲戚间的比来比去,比孩子,比收入,比买房,甚至比孩子有没有对象,有没有结婚,有没有买房子,房子买在了哪里,有没有买车,车是什么牌子……
这些好像都成了过年家族聚餐必须讨论的话题。
另外,还有让人哭笑不得的同学会。
表面上的那些「你过得怎么样」其实都是「我过得比你好」,言语间的相互关心,仔细听就会觉得意味深长。
所以我害怕的,我不是不想回家过年,是不想回家面对那个氛围。”
一说起这个,郁霞秋明显话就多了起来。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我已经几年过年没回家了。
前几年亲戚催我的时候,我父母还会在旁边帮我说话。但是随着我年纪越来越大,我父母好像也在变。
我从退学以后,经济就独立了,没有问家里要过一分钱,工作和租房子都是我自己搞定的,感情上我也很独立,我从来不跟他们卖惨,也从来不跟我父母说我在外面过得有多苦。
我父母前几年还说我懂事,在亲戚面前夸我有能力,这几年真的完全变了。
以前亲戚说,年纪不小了,找对象可以开始找起来了。
我父母会说,还好还好,不着急,她自己心里有数。
现在亲戚说,年纪这么大了,再不结婚就没市场了。
我本来想反驳,但是却看到我父母坐在旁边,跟着亲戚的话一直在点头,心就凉到了极点。
有一次,亲戚逼我跟一个男人相亲,相亲结束后,我说可能不太合适,亲戚就直接批评我,是不是太挑了。
我父母也附和,说只要人老实就行了,其他不重要,我这年纪可不能再挑了。
亲戚不理解我无所谓,但父母不理解,我真的很难过。
其实我想得很简单,自己在外面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我需要有人夸我、认可我,这样我就会觉得自己是有动力在大城市里好好生活的,而不是只用「结不结婚」来衡量我的价值。
又想回家过年,又不敢回家过年,想逃避各种追问,而父母又不理解孩子,所以造成了沟通上的死循环,也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真正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