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女的英雄之旅(230)

作者:青薇筱语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啊,不是吧,那我们要不然也明天再来好了,省得到时候,人家把我们关在里面了。”

王青青也连忙改变计划。

——“因为我今天溜出来一次行,要是明天再溜出来估计就费劲了,我今天怎么着我也进去看看,看不完就看不完吧。”

张姐马上反对了。

最后,楚丽华做了中间调节——“不行,我们就今天进去玩,要是没玩完,以后有机会再来嘛。”

一波三折之下,总算是买票进去了。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有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王青青在这里拍了好几张自拍以及和张姐的合拍。

本来一开始,楚丽华也和她们一起合拍的,不过因为他的眼睛总是不看镜头,导致了照片整体效果较差,所以最后她就不和她们一起拍的,让她们自己拍。

紧接着,她们就来到了诗史堂。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的杜甫塑像。

在这里,楚丽华用手机拍下了很多诗史堂里的诗篇。虽然她多半字是看不懂的,但是这不影响她拍下来证明她到此一游啊。

说实话,在使食堂里那种氛围真的是不一样,只可惜,楚丽华实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那种感觉。

沿着蜿蜒的小路跟着人群,一直往前走,紧接着就来到了工部祠。

这个名字是因为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当然,这些可不是楚丽华自己记住的,而是旁边有个上了年纪看上去气质比较儒雅的老爷爷说的。

第310章 细游草堂

——“快看前面有一个亭子,顶好像还是茅草的呀!”

王青青可谓是这群人中最活泼的眼神也最好使的了。

根据王青青的描述,提前做好攻略的楚丽华知道,大概是到了少陵草堂碑亭了。

少陵草堂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

走近一看,这个景点感觉是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毕竟杜甫好像自是少陵吧,他应该叫杜少陵。这个写着少陵草堂。而且停额顶还是茅草做的,也不知道隔了多少年了,看上去有一种很远古的味道。

接着,穿过来一条树荫里细碎的小道。突然一道绿油油的水流横穿道路。水流两旁是各种绿色的植物,倒影在绿绿的水里面别有一番滋味。

这种自然风景的美,具有人工修葺的韵味在里面,又带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诗人就是诗人,他住的地方都修葺的如此怡人心脾。

再往前走就是一排低矮破旧的小茅屋坐落在绿油油的水塘岸边。

王青青和楚丽华两人本来想到那一排茅屋门前去拍两张近照的。不过,一条小道用石头拦上呢,而且还隔着水,想了想就算了吧,其实远处拍了倒映在水里的照片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

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或许就是描述的这个小径吧。

楚丽华想起了自己查阅时记录下来的一些片段,就在这里给王青青和张姐卖弄了一下。

——“现在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这是我在网上查了记下来的,毕竟里面带着***。”

——“那这个地方非常值得来张合影啦,青青快来给我拍张照片。”

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拍照片的张姐也让王青青帮忙给他拍了几张照片,还摆了几个比较年轻化的动作,看来张姐的心态也是很年轻啊,或许是跟年轻人待久了的习惯吧。

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楚丽华也举起了拍下了这珍贵的一幕,顺带把周边也拍了下来。当然,她的手机相册里全是景没有人。所以她尽量选择在有人走过以后拍照。

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了。或许是来的季节不对,反正说是梅园,却没有看到一株梅花。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据说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的。

站在月洞门外,便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的呼应,而月洞门则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处的取裁下,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楚丽华低头看了一下自己手机里的拍下来照片,她忽然想站在那片绿水面前留下自己的倒影,拍一张照片。

不过最后王青青帮她拍的和她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就放弃了。

拍完照片就跟着人流走,很快就来到了大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2002年正式开放。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看到这恢宏壮观的一幕。楚丽华突然想去看看和杜甫齐名的李白,有没有故居或者草堂之类的地方。再想想,或许风流潇洒的李白是居无定所的吧,又或者他混的比杜甫好,毕竟他当时和杨贵妃是一伙的。那里白住的,或许和杜甫的这个差距就不是一两个档次了。

出去玩有时候没有导游也是一件烦人的事情。不知怎么的,走着走着,她们又转到了诗史堂。

这一次,张姐说应该从北往东走,王青青和楚丽华根本不知道东南西北就有张姐在前面开道。王青青还在后面偷偷的给拍了几个背影。

楚丽华看了那背影的照片以后才发现其实拍照完全没有必要,傻傻的站在那里,本来就不会白造型,相反这种背影,随意的融入在画面中的感觉反而很唯美。

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看着样子应该是到了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修建的浣花祠了。

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如今所见的浣花祠。

对于这段历史,楚丽华是昨天现从网上查资料看到的,而且因为也是第一次听说,所以看这浣花祠的时候其实没有多大感觉。

随后顺着人群往前走,来到了一个突然凹下去的大坑旁边儿。

一开始楚丽华还没明白这是什么一个情况。又跟着王青青和张姐进了门。然后,根据王青青和张姐口中的语言来推测这里应该就那个什么唐代遗址陈列馆了吧?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