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是女郎+番外(331)

礼部官员认为,大佛朗机人并没有推卸责任,特意遣使来朝说明事情缘由,可见他们知道中原强盛,已经真心悔过,无意和中原敌对,只要他们能够释放剩下的生还者,给予损失,我泱泱天朝,大可不必和他们交恶。

傅云英冷笑了一声。

她当然懂大臣们的顾虑,一场战争,足可以拖垮一个国家。

大臣们认为海外的事和中原无关,中原地大物博,不管外面闹成什么样,只要把门关紧,不让海寇打进内陆,他们照样繁荣富庶,是天底下最富饶的国家。

在各地卫所和良乡推广的粮食产量极高,能够在荒年里养活一家几口,那些粮食是从海外来的。

她已经根据卫所和良乡的种植经验上疏朱和昶,请求北方扩大范围耕种,朱和昶极力赞成。宫里早就有那些海外的东西,不过达官贵人们把海外之物当成奇珍炫耀,没有想过给老百姓耕种,他在西苑开辟了一块田地,命菜户栽培育种,只要是能吃的,都试着改良一下。

吃饱了,老百姓才能安心过日子。

但还不够,既然知道闹银荒可能导致江南的繁华瞬间崩溃,那就得找出应对之法。

佛朗机人遣使来朝,并不是他们为屠杀悔过,而是他们畏惧天、朝,怕遭到报复,所以才派人来中原试探他们的态度。

这一次轻轻放过,以后海外诸岛,所有富裕的华商,便如随波逐流的浮萍,没有强大的后盾,他们随时可能沦为当地人屠刀下的冤魂。

那些外国人,会变本加厉地迫害他们。

一边是渐渐形同虚设的海禁,一边是愈加猖狂的倭寇,海外和倭寇同流合污的华商,大小佛郎机人……

海上贸易的事就如一团乱麻。

在傅云英看来,既然已经乱得让朝臣束手无策,那不如快刀斩乱麻。

她沉思间,听汪玫缓缓道:“每年征收的钞关税,不如田赋收入百分之一。”

他算了笔账给朱和昶听,一年税收中,田赋收入大约有两千万两,而钞关税只有二十万两,海外贸易,并不能给国家带来多少收入。

所以土地是最根本的,用不着为海外的动乱大动干戈。

礼部官员附和。

朱和昶听完几位大臣的意见,挥手让他们退下。

内官来报,霍督师来了。

朱和昶忙叫请进来,问他的意见。

霍明锦淡淡道:“听闻双鱼岛的堡垒为大佛朗机人和小佛郎机人所建,他们船坚炮利,在海上横行,从无对手,臣愿和他们一战,试试他们的本事。”

他说得谦虚,正如以往每次出征时一样。

朱和昶大喜,他之前考虑过派谁攻打双鱼岛,其他的人不顶用,霍明锦他又请不动,没想到他会自己提出来。

他不愿如大臣们所说,就这么随随便便放过大佛朗机人,就算朝廷不愿为那些惨死的华商报仇,也得拿出点态度来,让佛郎机人吃个教训。

正好要赶走盘踞在双鱼岛上的大小佛朗机人和倭寇,霍督师亲自率兵出征,一定战无不胜!

作者有话要说:

最后英姐肯定是要公开女子身份的。

屠杀华人事件历史上确有其事,经过比较复杂,文中所写全是为小说设定,不符合真实史实。

第149章 赔偿

傅云英目送霍明锦出去。

他身着武官常服,背影高大伟岸,内官们看他的目光好奇而又敬畏。

这感觉有点奇妙,几天之前这个男人拿着铲勺,站在灶台前为她炒菜,给她盛汤,不久之后,他就要上战场了。

他的那双手,厚实宽大,既能在灶房里搅弄一锅菜蔬,也能拿起长刀,指挥千军万马。

暖阁里只剩下她,朱和昶转头看她几眼,笑着道:“朕听说,长乐侯过年给你送礼了?”

不谈其他,先问起家事。

傅云英回过神,道:“是的,送的绫罗绸缎、湖广土物和几本书。”

长乐侯和孔皇后的父亲过年给她送了份大礼,以示孔皇后交好之意,她让傅云启收了,并将早就预备的回礼送到孔府,长乐侯本人没有出面,孔皇后的父亲出来招待傅云启,言语间非常热络,似乎一点也不计较她让人打了长乐侯的事。

孔家虽然觉得她小题大做,恨她过于迂直,不愿放下架子和她来往,但孔皇后身边的女官不蠢,劝孔皇后息事宁人,和傅云英化干戈为玉帛,以免落一个纵容父兄的跋扈名声。

孔皇后照做,朱和昶颇感欣慰,过年期间请孔家人进宫赴宴,帝后感情比以前更好了。

朱和昶让傅云英坐下,道:“朕没让长乐侯给你赔礼,一来这事过去了,再提起来又要生口角是非。二来长乐侯那人心胸比不得你,朕若逼他给你道歉,他不仅不会悔改,反而会对你心生嫉恨,还不如就这么敷衍过去。以后看他如何,若他还是那个性子,下一次皇后求情,朕也不会轻饶他。”

现在文官集团和皇权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但这种局面随时可能打破。

朱和昶没有太多依靠,皇后出身寒微,他对后族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希望皇后的家人能够安分地享受荣华富贵,不要到处惹是生非,尤其不要招惹文官。

文官们联合起来架空他,着实不好对付。

而且,皇帝也是爱面子的。他以前爱看话本故事,当了皇帝依然有这个爱好,吉祥搜罗了一大堆小说给他看,有志怪的,有世情的,有艳俗的,还有各种拐弯抹角骂皇帝昏庸的。

他已经在三本小说里看到疑似暗讽他纵容长乐侯殴打文官的内容。

还好云哥帮他挽回了英明名声,其他的小说对他赐予云哥尚方宝剑大书特书,说他是堪比汉武唐王的圣君。

想到这,朱和昶让吉祥把那几本小说取来,笑着道:“你拿回去看看,朕觉得这几本写得尤其好。书里那个断案如神的青天大老爷,就是你了!”

傅云英失笑,民间百姓总是喜欢想象这种离奇的故事,事实上她的日常差事并不需要经常破案,麻烦的是摸清地方各方势力,理清案件的来龙去脉。

朱和昶问她:“我看书里说你只需要看几眼尸首,就能确定那人是什么时候身亡、怎么身亡的,可是真的?”

傅云英道:“臣没有这样的本事,那是仵作的职责……而且臣只负责审核案件,或和刑部、都察院共同审理地方大案,等文书送到大理寺的时候,往往已经过去四五个月,尸首早就安葬了。”

她看到尸首的机会不多,做得最多的是翻看各种案卷。

吉祥把小说拿了来,她双手接过,心中忽然一动,道:“皇上,这些年各地流行这种涉及凶案的小说,写书的人为了迎合需求,往往胡编乱造,怎么耸人听闻怎么写,老百姓不辨真假,信以为真,对朝中大臣多有误会。”

朱和昶点头道:“这个朕知道,所以礼部尚书建议以后禁止书坊刊印这样的小说。”

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禁令了,谁敢写凶案或者刊印售卖此类小说,马上抓进县衙大刑伺候。

傅云英摇摇头,道:“堵不如疏,老百姓觉得这样的小说猎奇,禁令下去,未必真能禁得住,越禁,他们越想看。不如由朝廷出面,每月择取一桩案件,将审理、复核到最后定案的过程全部公之于众。”

朱和昶眼前一亮。

他本人思想开明,并不反对开民智,以话本形式将老百姓关心的大案审理过程写出来,不仅能够让老百姓更好地记忆律法条文,理解朝廷办案的复杂,体谅官员们的辛苦为难之处,还能起到警示的作用。

朱和昶摩拳擦掌,“朕这就叫人去请刑部和都察院的人……”

傅云英忙道:“这只是臣临时想到的,未必可行,皇上,老百姓不熟知律法条文,他们人数众多,当他们全部关注一桩案件时,很容易因为同情或者憎恶而对朝廷的判罚心生不满,如果老百姓被有心人利用,那么好事可能办成坏事。”

谣言止于智者,事实上大部分人不属于智者。

如果有的人利用老百姓的从众心理操控民间舆论,攻击朝廷的判罚,那么朝廷可能陷入两难境地,让步的话,置律法于何地?不让步,又可能被老百姓辱骂,以后也就没必要继续公开案件审理过程。

朱和昶道:“朕明白,不过既然有了好主意,何必瞻前顾后?朝中那么多人,总有人能想到应对之法。”

罗青梅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