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井然有序。
执事官捧着冕服宝案上前,朱和昶披上衮服,戴好冠冕。
百官站在阶下仰望着年轻的君王。
礼官出列,唱道:“排班。”
乐班奏起礼乐,声震云霄。
群臣早就按品阶次序站好,下拜,群呼万岁。
起身,再拜。
再起身。
再拜。
等礼乐停下来,大臣上前奉玉玺。
朱和昶受玺。
百官于是又拜。
这还没完,接下来还有鞠躬,拜兴,持笏,舞蹈,叩头,山呼万岁……
直到出笏为止。
一套完整的礼节下来,年老如姚文达这样的大臣,站都站不起来了,旁边的年轻官员忙帮忙搀扶。
这还是精简过的礼仪,如果按照原本礼部制定的仪式来,一天下来还弄不完。
以傅云英现在的品阶,没资格进正殿。
朱和昶要她跟着自己进去,她摇摇头,坚持在外面广场上随礼。
这里是紫禁城,到处都是别人的注目,不比在路上随便。
响彻整座大殿的乐声传到外面广场上,庄重威严。
从今天起,朱和昶就是皇帝了。
她听到一片跪地之声,也跟着跪了下来。
空旷的广场,数百名官员,一声咳嗽不闻,只有猎猎风声。
窸窸窣窣的响动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大臣们簇拥着朱和昶去祭拜先帝。
礼官一声嘹亮的唱喏,广场上的官员们站起身。
远远传来惊讶的吸气声,众人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什么。
傅云英正好奇,几名太监迎着无数道或惊诧或嫉妒的视线,走到她面前。
“傅相公救驾有功,陛下御赐蟒袍。”
广场静了一静。
乐声停了。
风声也停了。
能容纳数万人的广场,一片黑压压的脑袋,所有人的目光都朝傅云英看过来。
蟒袍是御赐袍服中最高级的一等。
这下子可不是芒刺在背就能形容的,傅云英都快被各种视线烤熟了。
这其中,也有几道眼神带着欣喜和羡慕,替她高兴。
她抬起眼帘,看到不远处人群之外的傅云章,他望着她,目光平静而温和,带着淡淡的鼓励之意。
吉祥捧着装蟒袍的漆案,笑眯眯看着她。
傅云英跪接蟒袍,谢恩。
第130章 密道
登基之后,自然就是论功行赏。
跟随朱和昶进京的随行官员全部都有赏赐,一个不落,其中方长史的赏赐尤为优厚。
然后如王阁老等人,朱和昶也大方给予虚职,一个不够,给两个,什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不要钱似的往大臣头上砸,反正只是奖赏老臣的头衔而已。
大臣们的子孙,有功名的,升官,没功名的,赏金银。
一个巴掌,一个甜枣。
朱和昶并不想和群臣闹得太僵,刚极易折,他虽是皇帝,但皇帝也只是凡人,不可能一个人治理好国家,需要大臣们的辅佐。
而且现在皇权旁落,从先帝驾崩,到他入宫,内阁牢牢把控朝政,事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国朝的运作并不需要他这个新君样样过问,他现在还只是空有帝位而已。
君臣博弈,看起来君是主导者,其实不然。
朱和昶目前还只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得先努力站稳脚跟,再去想其他的事。
首先,他和老臣们闹闹小脾气。
然后安抚老臣,同时大肆封赏自己的心腹,把他们安插进朝堂之中。
接着,他按着傅云英搜集的名单,宽恕因沈敬德谋反一案而遭到株连的官员和他们的家人。
没罪的,官复原职。
罪过不大不小的,打发到地方去思过。
罪过不好轻饶的,也不砍头,按照律法,该怎么处置怎么处置。
还命人好生收敛沈介溪夫妇的尸首,厚葬夫妻二人。
这表示他不会再计较沈党官员结党营私之事。
长达数月笼罩在京师官员和老百姓头上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
换天了,终于能喘口气了。
一时之间,朝廷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接着,朱和昶找傅云英求教,要怎么稳住霍明锦。
霍明锦行事没有章法,正因为如此,大家都猜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
搅乱一池春水,闹得人心惶惶后,他倒是清静了,躲到一边,稳坐钓鱼台。
“我听说你和霍明锦交情好,你帮我探探他的意思?”
乾清宫西暖阁里,朱和昶往后靠坐在炕沿上,问傅云英。
南庑烧毁的宫殿还没有修整好,大臣们建议朱和昶搬到西苑去。
他表示现在国库紧张,不必拨款另修宫殿,他不嫌弃乾清宫,挪到西暖阁住就行,等南庑修好了,再搬回去。
礼部官员和工部官员自然又是一番溜须拍马,一个个哭天抹泪,“皇上勤俭爱民,臣等惭愧!”
嘴里奉承朱和昶,暗地里却可惜:少了个捞油水的机会。
西暖阁也是金砖铺地,殿中陈设奢华,天底下最珍贵稀罕的珍宝,都在此了。殿内殿外所有木质结构都是金丝楠木,不熏香,也能闻到空气中一股浓郁的香气。
吉祥蹲在一旁剥核桃,手里拿了个钳子,手指一捏,咔嚓咔嚓响。
傅云英想了想,不答反问:“您有什么打算?”
朱和昶抓起碗里的核桃仁吃,思考半晌后,认真道:“我能顺利登基,离不开霍指挥使的支持,没有他,未必能选中我。我现在根基不稳,自然要重用他,可我摸不清他的脾气。”
说完话,他挥挥手。
吉祥会意,放下一篓子核桃,躬身退出去,门外其他侍立的小太监也都跟着走远。
朱和昶坐直身子,招呼傅云英也坐下,“你过来,他们都守在外面,别人进不来的。”
傅云英走过去,没按他说的坐到炕上,找了张小杌子坐了。
朱和昶找出一份折子递给她,“霍指挥使上疏,要辞去指挥使一职。”
傅云英接过折子细看,霍明锦的笔迹她已经记住了,确实是他亲笔写的折子。
朱和昶想不明白,轻声问:“霍指挥使为什么要辞去指挥使一职?”
他停顿了一下,压低声音,“我爹说他深不可测,至少十年之内都不能动他,一定得稳住他……他现在不做指挥使了,是不是在试探我?”
傅云英合上折子,垂目答:“皇上,霍指挥使知晓兵事,乃将帅之才,平生所愿,守一方疆土,志不在朝堂。”
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霍明锦担任指挥使期间,深切感受到锦衣卫对朝臣们的威慑力,从长远来说,这并不是好事。
之前曾有一位皇帝认识到这一点,裁撤了锦衣卫,但后来为了压制阉党,平衡朝堂,又不得不恢复旧制。
锦衣卫和阉党一样,都是跳出朝堂之外的非法手段,有用,也有毒。
犹如饮鸩止渴,贻害无穷。
但现在一下子把锦衣卫给裁了,也不可能,只能徐徐图之。
而且锦衣卫指挥使看似风光,实则朝不保夕,等在位者觉得他没有利用价值了,势必将其推出去平息朝臣们的怒火。
霍明锦可不会坐以待毙。
朱和昶皱眉斟酌片刻,缓缓道:“正好兵部尚书一职空缺,塞外最近又不太平,辽东那边卫奴蠢蠢欲动,徐鼎屡次上疏要兵要粮,霍指挥使既然通军事,那就运作一番,由他继任兵部尚书,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山陕军务,巡行边塞。”
说完,他加了一句,“老爹还说要加封霍明锦为太子太保,赐玉带,霍明锦自己推辞了。”
傅云英不动声色。
那以后霍明锦就是督师了?
她知道这一切都在霍明锦的计划之内,他这个人是危险的,所处的位子也危险,又出奇的淡然,镇定自若,不知楚王私底下和他达成了什么协议。
他不在乎谁当皇帝,他可以扶持朱和昶登基,也可以把他拽下来。
只要他想。
“那皇上还想要微臣试探什么?”她问。
朱和昶看她一眼,老实道:“也不用试探什么,我只想知道他的态度。”
傅云英答应下来。
不一会儿,到了传膳的时候,朱和昶留她一起用膳。
她推辞不受。
“等等,我……”朱和昶啊呀一声,叫住告退出去的她,这时候送午膳的太监都进来了,他改口道,“朕忘了告诉你,给你找了个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