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的这句话中,“思摩”指的是“阿史那思摩”,是突厥颉利可汗的族人。颉利可汗兵败时,同遭唐军俘虏。太宗李世民赐他姓李,并且册封他为突厥可汗,管理归降的突厥人。而“设”则是突厥的一个官职。我们的太子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就是:“等我将来当了皇帝,我就率领几万人马到金城,投奔到李思摩可汗帐下,去当一个设,这样的日子,岂不是很快活啊?”
此言一出,全国哗然——这句话伤了所有大唐子民的自尊心,甚至连依附于我们的藩属国都觉得受到了伤害(我们的宗主国的太子只配给一个窝在边边角角的小部落当臣下,太没脸了)——于是举国上下都说他有病:精神病。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年初“太子将废”的流言兴起时,我毫不犹豫地相信了,而且从当时的下注情况看来,当时后宫中人相信他会继续当太子的,百中无一——可是结果真是令人意外,他的位子稳稳当当。其实不用到年底,那年三月时,情势就发生了逆转,那时我就知道自己输了。但要究其原因,还要从那年年初时说起。
年初时,对于已经发酵多时的热搜事件和朝廷内外对太子的不满,太宗置之不理,反而下令:“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时必须下轿行礼。”太宗的这一要求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因为在我们那时的人看来:“亲王们的地位和三公相当,那时三品以上都是九卿、八座,与亲王品阶相当,让他们为亲王们下轿行礼,与礼不合。”
既然大臣们不高兴,那么就要跟太宗说呀,谁来说呢?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是礼部尚书王珪,他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下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
太宗却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 他还说:“人的生命长短难以预料,万一太子不幸早亡,谁知道哪个亲王不会成为你们的君主?怎么能轻视他们?”——本来只是说亲王,这话题一转,却引到了太子身上。
这时第二个反对派魏徵出场了,他说:“自周代以来,都是子孙相传,不立兄弟,这是为了杜绝庶子觊觎皇位,堵塞祸乱的根源,陛下应该深以为戒。”老魏的话说得很明白了:即使太子早死,那也只能轮到太子的儿子,和其他的亲王没关系。他更借机提醒李世民,只有断了亲王们对皇位的念想,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这件事情上,是所有的大臣都反对“三品以上的官员遇到亲王下车来表示恭敬”,此事一出,无意中大臣们和亲王们竟然站在了对立面上了。这件事情的最后的结果是,李世民不仅同意了王珪的奏言,还开始削减诸王权势,但对太子一事始终保持缄默。
到三月时,李承乾的嫡长子李厥出生,沉默多时的太宗忽然活跃了起来:“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那天,在这个庆祝皇孙诞生的宴会上,太宗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两位当朝的重臣:房玄龄、魏徵。这二人在朝廷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呢?我们来品品当日太宗赐刀前说的话,他那天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那这跟太子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他赐完刀后,让太子拜二人为师。
还是在三月,在太宗的大力支持下,太子李承乾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进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学术交流,据说与会诸人 “合坐欢跃”。
到这里,瞎子都能看出太宗不想废太子的意图,而且这一系列的操作,也成功地让太子的热搜撤下来了,顶上的帖子都是一片赞誉之声,也就是说,三月份时,太子已平安渡过了这次危机。我提出“退学申请”时已经是五月了,杨姐姐她们三人竟然还会觉得“太子地位不稳”,我觉得她们“傻”有错吗
五姓
心里有疑问,我当然要去找人解惑,所以我一大早就跑去徐惠屋里找她聊天——我可不敢去找杨姐姐了,昨天下午的政治历史“补课”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崔姐姐是个闷葫芦,平时很少说话,徐惠同学自然成了最优选择。
徐惠说,她不知道杨姐姐和崔姐姐怎么想的,但是她觉得这件事其实并未平息。说话时,她指了指门外在站岗放哨的贴身婢女,又回手指了指屋中只有的我和她二人,然后说道:“你我两个小小的五品才人聊天,都会如此谨慎,何况是一国太子?先不说太子的话是否妥当,我只问太子的话是如何传出来的!”
我点了点头,徐惠这身边的婢女是从家里带来的,世代在徐家为奴,打小就跟着她,杨姐姐和崔姐姐的也是,听说她们家选侍女时,最少要往上查三代……太子身边的人怕是筛选地更严厉,如此说来,这确实是个问题。
她又说:“太子与李思摩交好,太子说的那些话,在朋友之间其实并不少见。”
我又点头,我之前为了说动杨姐姐帮我退学,也曾死皮赖脸跟杨姐姐说要给她当牛做马!这种话听听而已,当不得真。太子说的时候八成也没想到会传出去,而且被人当真了。
她还说:“太子喜好装扮成突厥人,不是一天两天了,朝野早有耳闻,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次的事件,如此快的传播速度,如此大的影响范围,如此高的关注度,你觉得像是自然发酵的结果吗?”
我再点头,我最喜欢听八卦消息了,这次的事真的很不一样。事情出来后,□□便如潮水般漫过了每一个角落,太子这边的人没有机会申辩,也没有机会拿出诸如“与少数民族友好互爱”、“对降国尊重友善”、“不欺弱小”等正能量的故事去引导舆论,逼得太子只有认错这一条路可走。如果没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我才不信呢!
她最后说:“事情表面上看是平息了,但实际上这件事成了太子的污点,要洗掉它,太子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我心想,太子这件事怕是以后少不了被翻旧帐,同情他一把。我曾以为,皇子们地位尊贵,高高在上,必然事事顺心如意!可入宫后才知道,不论你地位多高,权势多大,活在世上,都有避不开的烦恼。太子如此,晋王李治亦是如此。
犹记得开学那天,李治跟我商量让他来当老大时,曾说:“他是皇子,当老大更容易些。”他说时有信心,我听时亦是如此,那时我们内心都相信,只要他站出来,必定是一呼百应,我们都觉得李治之所以不是老大,那是他不想当,只要他表露出当老大意愿,一定会受到全体同学的拥护——毕竟他是学校中唯一的嫡皇子,地位最尊荣,同学们哪怕心里不服他,表面上也不会显露出来。
李治说要当老大是认真的,开学第二天起便一改往日的独行侠做风,跟那群小孩天天扎一块玩,开始的那个月还是挺顺利的,同学们接纳了他,有些都开始称兄道弟,甚至有拜把子的趋势,可是三月份,也就是太子的嫡长子降生的那个月,情况就急转直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开始有意疏远他,为此,李治分别把几个交情比较好的同学单独赌在角落里“聊天”,得到的答案是:家里的吩咐!
李治只能无奈得归队,恢复开学第一天的四人小队阵形。本以为我们四人就要这样相依相伴渡过三年小学时光,但这年的七月份,来了五个新同学,似乎可以打破这种沉寂。
这五位新同学都是女生,八九岁的年纪、清一色的世家嫡女、样貌出众、性情可人……她们到来的那天,全体男生起立欢迎——这么明显的区别对待,气死我了!
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五位新同学,她们分别是:崔氏、卢氏、郑氏、王氏和萧氏。除萧氏外,其他四人均是“五姓女”——我们那时候的男子,以能娶五姓女为最大的荣耀,娶“五姓女”那是比当驸马还要有面子的事。所谓的五姓是:陇西或赵郡李氏、博陵或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又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