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娘说小学(2)

场面太“热烈”,让我热血沸腾,我忍不住撸了撸袖,激活了我在这个小学副本里真正的主线任务——保镖!

第一局

保镖技能点亮后,我立马雄赳赳气昂昂地冲上前去,打算放一个大招,镇住这群小破孩!但是十秒不到,我这个技能就被掐灭了,别说大招了,这么点时间姿势都没摆好!

为什么掐灭?——人家一昂首,吊了一个高音:“子曰”!他们走君子路线,动口不动手,我有什么办法?只能赶紧散功!

文斗是吧?没问题!徐惠!去!灭了他们!而我则退到一边默默反省——皇上带在身边养大的李明达公主和李治皇子都在我们这边,我怎么会以为能打起来呢?脑子里都是米糠吗?既然不需要打手,那安排我来这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不通,想不通就不想了,于是把注意力放回场中。

才十二岁的徐惠,站在一众男生前,毫不怯场,落落大方!她上前后,第一时间向对方施礼!但对面出场的那个男生却没有回礼,真没风度——我和小公主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了对他的满满嫌弃!

小公主凑到我耳边说:“他是我亲舅舅长孙无忌的儿子,是我的亲表哥。”

九皇子也即当今皇上的嫡三子李治补充说道:“他一直都是这个学校的老大,不过从今年开始就不在这读书了,他今天应该是来送他弟弟过来的。那边那个6岁的小男孩就是他弟弟。”

我点点头,说:“那他十四了,比徐惠还大两岁,怎么一点礼貌都没有,文人切磋,互相行礼是最基本的礼仪,他也算读书人?”

李治却说:“他今年十三岁,因为把长孙家在这读书的名额让给了他弟弟,他才不得不离开,回去后只能在家里或是去私塾。他明年就到了进弘文馆的年龄,但里面他有个哥哥在,好像才进去不久,估计明年他也还是进不去!”

我心想,长孙无忌的儿子真多,不过想想我们那时候生孩子都是多多益善,在一众大臣中,长孙无忌才12个儿子,不少,却也不算多。不过,还有一件事我纳闷:“读书的名额?”

李治翻了个白眼,说:“天下只有你不识货!小学、弘文馆对外招生都只有30个名额。皇室子弟中,也只有嫡皇子、嫡皇孙不受名额限制,而庶出的皇子,每位皇帝膝下只能选一位来这里读书。我皇爷爷那么多庶子,只有滕王李元婴进来了,而我庶出的兄弟中只有三哥李恪在这里读过书!人家求之不得,你还不情不愿,长点心吧!”

我心想,难怪这个长孙今天怨气这么大,口气这么冲,这是羡慕嫉妒恨呐!如果他不需要离开学校,估计今天就不会出头为难亲表妹了,于是我问李治:“三十个之多,给你舅舅家多分一个,不行吗?”

李治又翻了一个白眼,说:“你知道三十是怎么来的吗?是我大唐开国时,根据功勋选定的三十个家族,只给长孙家添名额,会寒了其他家族的心!”

我明白了,原来小学里读的不是书,而是荣耀!难怪这群小破孩会堵在这里,我还以为他们是不欢迎女同学呢!原来是觉得我们的身份配不上跟他们当同学啊!

我好气!什么玩意儿?我老爸那也是开国功臣啊!功臣名单上位列第13位,不过,若以家族来排名,估计翻出好几页都找不到名次。但家族能进前三十又咋地?小公主是皇帝的亲闺女,不一样被堵在这了,想到这,我便心平气和起来,继续看热闹——不,是看场子!

刚把眼光放回场中,发现第一场对决已经落幕了,长孙离场,把徐惠留在原地!小公主看到我二人茫然的眼神,用口型对我们说:“徐姐姐赢了!”

我赶紧鼓掌,李治和小公主也立马跟上,我时不时飙一个高音口哨,李治大声叫好,小公主则奶声奶气地大声说:“徐姐姐最棒!”——于是我们三个人硬是制造出了三十个人的音效!人少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把气势造出来,不管别人的眼神多么诧异,我们一直把声效坚持到了对方第二个挑战者出列!然后我们安静下来,互相说:“你刚才真傻,呆会那傻子下去,咱们继续!”然后三个人捂着嘴偷笑——好弱智!小学这地方是不是风水有问题呀?我怎么觉得我们三个到这之后,智商直线下降了!

第二局

场上第二局开杠,我们下面也继续开聊。

我问李治:“我看这地方这么大,容纳300个学生都绰绰有余,怎么就只招30个人,完全可以多招点,招90个,一家三个名额,也不算多吧?”

我当时真心觉得一个家族就一个名额实在是太少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一生一大堆。长孙无忌和长孙家族可是两个概念,只长孙无忌一人就12个儿子,长孙家族该有多少?

长孙家的事我不太清楚,但李治他们家我还是知道点的——毕竟那时候传媒业不发达,所以皇帝家得兼职明星,担负着为民间茶余饭后提供谈资的重任。

就以李治他们老李家为例,考虑到皇帝他们家不参与老李家那一个读书名额的竞争,所以统计时,将皇子皇孙排除在外。

李治他们家,是从他爷爷李渊那一辈才开始当皇帝。这李渊出身北周军事贵族家庭,爷爷叫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国家最高武职),他有8个儿子,14个孙子,也就是说,李治的爷爷李渊有13个堂兄弟。我粗略算了一下,这13人的儿子也就是李治老爸那一辈的人不少于36个。现在是李治这一辈份的人都出来读书,也就是说,现在这36个人的儿子都加入了竞争老李家这一个名额的行列,这36个人有多少个儿子呢?我粗略数了数,反正不下一百,再重点强调一下,这个一百多里面不包含李渊的22个儿子所生的我根本不可能数清的孙子。

这100个号都只统计儿子,他们没有女儿吗?——当然有,怎么我没有算?——因为在那个时候,女人没有竞争的权利——这是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了的。

我那时候就在想,或许这就是小公主入学会惊起如此大反应的原因吧!——小公主的入学,向世人昭示了女子参与竞争的可能性。毕竟如果算上女儿外孙女,这个100多的数字还不知道要往上窜多少!也就是说,现在在这里读书的30个人里面,有些人的座位很可能就要易主了,毕竟谁家都有可能有个“爹娘恨不得她是儿子”的姐妹,就算没有,如果当家主母的儿子尚且年幼,但他有个年长的姐姐,他母亲完全可以先让女儿来卡位,免得让二房三房等等的儿子得便宜……有多少人的如意算盘会打空?有多少家庭会纷争再起,想想就很欢乐!

我正越想越乐呵时,却接到李治一个白眼,我还听到他小声嘀咕了一声:“一个我都嫌多!”虽然声音很小,但我却听得清清楚楚,可我不太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我问他:“你刚说什么?”

他却说:“资源不够,所以名额不可能增加!”

我还是满脸问号,他可能看出我没听懂,于是解释道:“小学之后就是弘文馆,弘文馆之后,就可以任命为官……”

他解释半天,我终于听明白,原来这里是包就业分配的,而且出去后,都是地方要职,历练一些年份后就回长安中枢衙门任职,等各家族的老家伙们两腿一蹬,他们就接班了!照这么说,朝廷重臣的职位其实跟皇位一样,是世袭呀!所以不是小学没地方,也不是没有老师,而是朝廷中没有位置给他们,所以不能扩招,绝对不能,否则几代之后,衙门都得被等着接班的官员给挤塌了!

很多很多年以后,我才懂得李治为什么说“一个都嫌多”。后来,为了斗倒他们,我是操碎了心!我和我的谋士们死了大量脑细胞,掉了无数头发,终于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打击门阀”的足印!但后人在评论这段历史时,有些人将功劳归在了唐末对门阀大开杀戒的“黄巢”身上。对此我只想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若是不铲除滋生门阀贵族的制度土壤,只是杀掉贵族有什么用?在同样的土壤中,还会有新的贵族成长起来,不过是“赵钱孙李”换成了“周吴郑王”而已,不公平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为了磨平这些特权制度,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发生了很多故事,不过这都是很久以后的事了。现在,我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要优先处理——小公主拽我衣袖了,第二局抬杠结束,鼓掌、吹哨、叫好走起。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