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仲摇摇头,说道:“这农耕的时间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遗留下来的传统是不能改变的。国人一直常年春种秋收,在冬季有足够的粮食抵抗寒冷。若是稍有延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错误,怕是不会有好收成,国人岂不是要饥肠辘辘的熬过寒冬了?”
姬息姑叹道:“这只是暂时的无奈之举,大夫你也常常告诫不谷做事要勇于尝试,耽误一点农时换来鲁国不被他国入侵,何乐而不为呢?”
众仲觉得国君在强词夺理,想法极其荒谬:“这关乎到国人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怎么能如此相提并论呢?”
无论众仲如何劝谏姬息姑,姬息姑心意已决,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
事后,姬允扬着小脑袋问道:“阿兄,此时筑城究竟是对是错?我觉得众仲说得有些道理,可我又坚信阿兄做的事一定都是对的!”
姬息姑看到姬允对自己的信赖,心内一松。
他温声说道:“阿允,若是以往,为兄绝不会耽误农时让人筑城。可是今时不同往日,各国对鲁国觊觎已久,若是哪天把矛头对准鲁国,后果远比耽误一点儿农时要严重得多。我身为国君,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可我若不是国君,一定会像众仲一样反对此事!”
说完,姬息姑疲倦地揉了揉额头。
姬允突然投入姬息姑的怀中:“阿兄,就算全国人都反对你,我也会站在你这边,永远支持你!”
姬息姑的双眸亮了亮,然后他笑了,不同于以往那般温雅的笑,而是开怀大笑。
不久,齐国国君吕禄甫为了齐国的发展,考虑了刚刚与鲁国在艾地结盟,还不算稳固,就派遣胞弟吕年前来鲁国聘问。
吕年身为齐国国君吕禄甫的宠弟,他一出生就得到父母兄长的宠爱。出生时卜人曾卜卦说:“这位公子命运极好,日后必定一帆风顺,前途无量。”
随着年龄增长,他长相也生的越发俊美,所到之处也迷惑了无数的少女,他正如许多的翩翩少年一样,偶尔风流。
不仅如此,吕年没有辜负他父母兄长的厚爱,他的才学远也胜于同龄人。不仅年纪轻轻就学富五车,读书万卷,他也有过目不忘的天赋,而且在管理国家的政策上有很大的判断力和领悟力。
当吕年来到鲁国后,姬息姑按照礼仪热切地对吕年进行了安排。
然后,吕年一见到姬息姑就上前行礼道:“齐国国君之弟年奉寡君之命前来鲁国聘问,君王犹记当日艾地之盟否?”
姬息姑见吕年气度风姿皆佳,心中大为赞赏。
“公子气度非凡,不谷久闻大名哪!昔日不谷于艾地与君王相会,此事绝不敢忘。”姬息姑回应道。
“君王见笑了,长相皆由父母所赐,年最是感激父母。年一路行来就被这鲁国的风土人情给迷住了眼,恨不得在此多留一段时日。”吕年忽然说道。
“甚好,公子如此雅兴,不妨多去郊外走走。小女如姬前些日子在不谷耳边吵着嚷着想到郊外游玩,耳朵都要听出老茧了,公子不妨领她一同前去。”姬息姑自打将叔姬嫁出去后,想到了如姬。
现在吕年如此俊秀,身份也好,不若借此机会撮合一下,若是二人有意,鲁齐两国的关系就更加稳固了。
吕年一听说要见鲁国女公子,他欣然同意。
当他看到出现在鲁国国君身后的女子时,这一看便挪不动眼了。
如姬身量苗条高挑,即使穿了宽松的服饰也掩饰不了她纤细的腰身。
“君父,如儿哪里有吵着嚷着缠着你呀,只是您政事繁忙都不来找我一起闲聊,如儿每日无处可去只能待在寝宫里,甚是思念君父啊,也想多陪您走走罢了。”如姬被叫来后恰巧听到姬息姑说的这番话,有点儿不好意思,赶忙撒娇道。
说完,她又端详了一下吕年,发现这个人是个十足的美男子,只见他眉同翠羽,眸如墨玉,鼻梁端挺,唇似皓月。一举一动都具有贵族气息,玉雪清秀,风采摄人。
“其实小女这次听说齐国公子年前来鲁国聘问,一时好奇就过来看看,公子年果然绮颜玉貌,隽秀风雅!”如姬走上前,抚手说道。
此刻,吕年也近距离目睹了如姬的正脸,细看之下,如姬那双明眸令吕年更是心脏砰砰直跳,内心感叹世间竟有如此女子。
第四十章 讨伐邾国
吕年端详着她,可以看出她脸上画的是淡妆,同往日外面涂了厚重胭脂水粉的女子自是不能相比的。
乌润的长发被高高盘起,绕了几个圈就被发簪牢牢固定在了头顶之上。额前的头发没有全部撩起,因为有参差不齐的碎发,几缕黑发似已掉落,留在两鬓旁,不仅不觉得凌乱,反而显示了她的随意与慵懒。
她的眸子有着特别的神韵,散发着充满智慧的光茫。朱唇的淡红色在略显苍白的脸上显得突兀。或许是因为害羞,脸颊上有一抹殷红,显得她更加神秘可爱。
不久两人一同出去闲逛,然后坐在湖旁的凉亭里歇息。
如姬几乎每日都在宫中,许久没有出来玩,日子相当无趣。突然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她猛地站了起来追了上去。
吕年的心早已不在风景上了,而是在亭外捉蝶玩耍的如姬身上。
过了会儿,吕年终于坐不住了,马上离开了凉亭,走近如姬。
如姬因为没有捉到蝴蝶心里有点儿失落,然后发现吕年走近她之后,她看他生的俊俏就与他聊了起来。
两人越聊越投机,如姬被吕年讲的风趣之事逗得哈哈大笑,两人关系就此升温。
吕年在鲁国停留了一段时间,终于还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此地。
他虽然觉得如姬很独特,然而他是个风流之人,招惹的各国女公子也不只是一个,没有哪个女子能留住他的脚步。
如姬是个聪慧之人,早已看出了吕年的禀性,她知道吕年是不会娶她的。她不过是君父的养女而已,身份不会被人看重,又如何配得上吕年呢?
不久秋季到来了。
郑国与宋国长期以来不睦,战争连绵不断。
每日的政治局势都在变化,郑宋两国亦是如此。
发起的战争死伤无数,国人们都妻离子散,民间一片哀嚎,这就是战争的弊端。
宋国国君子与夷因为损失了了太多的军士和物资,意识到了长期征战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想与郑国讲和。
子与夷派遣行人将自己的愿望告知郑国。
一开始姬寤生心生怀疑这是宋国的计策,否则宋国怎会突然改变对待郑国的态度呢?
宋国行人很诚恳的解释道:“君王,寡君心怀至诚,惟盼与郑国输平,从而停止战争。”
“停止?”姬寤生对他有所防备:“难道是君王知晓打不赢,才派君前来?”
“并非如此。”行人摇头道:“寡君与君王一样英武,但君王是否考虑过国人,战争使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寡君不忍见国人之痛,才命外臣前来输平。”
姬寤生若有所思。
“战争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国人更是失去了家人,君王亦是有家室之人,必是具有怜悯之心,对国人之苦感同身受。若宋郑结盟,可结束两国之战,不知君王意下如何?”
姬寤生也未表态,事后叫来卿大夫们进行讨论,这关乎到国家的颜面和国人的生活。他有心继续与宋国为难,却又战胜不了宋国。若是此次与宋国结盟,也不失为一种良策,至少,宋国近期是不会再向郑国出兵了。
很快,姬寤生就做出了决定,他召来宋国行人。
“不谷与大夫们商议了,也考虑了利弊,确实国家打仗苦的是国人啊。你回去告知君王,不谷同意与宋国结盟。”
行人顿时大喜,带着这个好消息回到了宋国。
到了七月十七日这天,宋国派遣大夫和郑国大夫在宿地结盟。
姬息姑得知宋国与郑国结盟后,他先是一愣,然后有些慌乱。
这宋国国君子与夷可不是个良善之辈,只要看他非要置子冯子勃于死地就可以知道他是多么心胸狭窄的一个人。
虽说鲁国和宋国是盟国,可是他上次拒绝了援救宋国,甚至之后又和入侵宋国的郑国结盟。若是这样也罢了,宋国前来报复鲁国,还可以让郑国前来支援。可如今宋郑两国结盟,若是宋国执意要来报复鲁国,郑国怕是要作壁上观,鲁国未必能抵御宋国的入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