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郭太后这么一提醒,曹髦立刻意识到了诸葛诞显然已经有了和司马昭分庭抗礼的苗头,这对他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曹髦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郭太后作为一个深宫妇人,一向很少参与朝政,军国大事也不会通报道她的面前,可她又是怎么知道,又怎么会对时局看得如此通透呢?
想到这里,曹髦猜到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先前司马师去世之时向自己献策趁势收回军政大权的神秘人,他很有可能也已经和郭太后有所接触。
甚至比接触自己还要早……
出了永安宫之后,王沈跟上了曹髦的步伐。
善于察言观色的王沈一眼就看出了曹髦的心事,他见四下没有旁人便小声问道:
“陛下可是对诸葛诞请奏之事有了主意?”
曹髦的眼神看起来极为锐利:
“看来这次对朕来说的确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你去派人接触一下这个诸葛诞,如果他果真决心为朕效力而对抗司马昭的话,那么朕帮他一把也未尝不可。”
可是王沈对此却也显得有些担忧:
“就算是将诸葛诞所要求的都给了他,万一他成了第二个司马昭呢?”
对此曹髦笑道:
“别说朕瞧不上他,朕压根就没有打算他能够打败司马昭,我所希望的,不过他们两虎相斗,直到斗到两败俱伤之际,朕才能够坐收渔翁之利……”
之后,曹髦派出的秘密使者王经前往寿春面见诸葛诞。
王经先前镇守狄道有失,但是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之下坚守不降,所以并没有被过度追究其战败之责,陈泰奉诏调回洛阳之际,他也被一同调回,后被曹髦看中委任其为私立校尉。
本来向朝廷狮子大开口的诸葛诞,还没有到要完全和司马昭正面抗争的地步,他只是想要借此来试探一下司马昭是否真的对自己心生疑窦,充其量不过是想要自保罢了。
可是当他见到手持曹髦密诏的王经之时,诸葛诞才开始真的相信先前吴纲所说的并非是谎言,在曹髦事先的授意之下,王经声泪俱下的向诸葛诞描述魏帝曹髦是如何遭受司马昭逼迫欺凌,本就和司马昭同道异心的诸葛诞听后,对司马昭愈发不信任。
不过对于公开起兵和司马昭抗衡,诸葛诞一时之间还是拿不定主意的。
之后他安抚王经,说起兵举事并非那么简单,需要从长计议,但是诸葛诞对曹髦的忠心日月可鉴,如果司马昭真有任何不轨的企图,哪怕自己曾经深受司马懿和司马师知遇提拔之恩,他也会对司马昭毫不留情。
得到了诸葛诞的这番肯定之后,王经又悄悄返回了洛阳皇宫。
从他这里听到了诸葛诞回复的曹髦,顿时感觉自己有机会可以推翻司马昭的独断专权了,于是他决定在这件事上帮诸葛诞一把。
然而王沈却总感觉事情不会这么顺利,但是见曹髦已经打定了主意,他也不好再行劝阻。
第二天早朝,曹髦主动将诸葛诞的奏疏摆在台面上来讲:
“朕听闻吴国最近几次三番想要进攻我大魏,而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所守淮南之地是吴军主要的进攻重点,为此朕认为诸葛诞的请奏甚为合理。”
同时,他也将目光投射到了手持玉笏的司马昭,假意向其征求意见:
“不知大将军意下如何?”
始终保持沉默的司马昭听后淡然一笑,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曹髦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立场,再问司马昭纯粹是多此一举。
不过司马昭却并没有丝毫惊讶或是排斥的意思,站了出来对曹髦行礼答道:
“陛下所虑甚是,既如此微臣就立即与太尉以及司农大人商议此事,尽早实施。”
曹髦没想到司马昭这么爽快就答应了自己,事情的进展似乎太过顺利了……
(七):安抚使
在司马昭同意的情况之下,曹髦正式下诏批准了诸葛诞增兵添粮的请求。
而为了让诸葛诞及时明白是自己帮了他,从而促使诸葛诞更加忠心于自己,曹髦又再度让王经前往寿春向诸葛诞传达诏书。
诸葛诞原本以为执掌大权的司马昭就算是同意,也会在自己所要求的数目之上打些折扣,可是当他听完王经宣读完曹髦的诏书内容之后,还是多少有些惊讶的。
王经在将诏书交给诸葛诞的同时,也不忘提醒他,别有用心的说道:
“将军此次的奏疏之所以被搁置了这么久,都是因为大将军本意不想批准,然而陛下深知将军忠君爱国之心,所以不惜几次与大将军争论此事,深知两人几度闹得不欢而散,最终在陛下的坚持之下,大将军才会勉强于朝堂之上妥协的。如今将军手中即将握有近二十万大军,万望您不要忘却了陛下对您的期许和恩典才好。”
诸葛诞听后诚惶诚恐的跪在了地上,朝着曹髦所在的洛阳拱手动情的说道:
“陛下厚恩,微臣必将竭尽全力、以死报效!”
而与此同时,由贾充陪同在洛阳周围视察屯田的司马昭,也知道王经的去向,以及他的目的,更加清楚背后是谁在指使他。
为此行走于田坝之上的他似笑非笑的说道:
“一个认为自己卖了巨大的人情,一个认为自己终于可以手握重兵,恐怕咱们这位皇帝陛下和征东大将军心里此刻都应该要乐开花了。”
贾充回道:
“陛下对您一直是心怀芥蒂,这一点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我们也一直在提防着他。可如今诸葛诞这个守卫东南的边防大将也仿佛与您心生嫌隙,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外患,一旦诸葛诞手握近二十万大军意欲对您不利的话,那情势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曾经身为洛阳典农中郎将的司马昭,与当地屯垦的百姓都很熟悉,所以很多人都会热情的向司马昭打招呼,对此司马昭也予以热情的回应。
在回应之后,司马昭也依旧保持着笑容问贾充:
“那依你之见,我应该如此处置这件事呢?毕竟陛下的诏书已经由王经传达至诸葛诞处了,我身为臣子总不能不执行吧?”
对此贾充早就有了周密的考虑:
“其实这也不难,陛下虽然批准了诸葛诞的奏疏,但是却并没有限定兵丁钱粮运送的具体时间,况且诸葛诞所要兵马的数量不小,我们可以筹备需要时间为由施行拖字诀,而在这期间则派遣一个内明精细之人前往诸葛诞处试探他的真意,如果他果真意欲背叛您,那么这兵马粮饷不仅不会拨付于他,反而会成为讨灭他的先锋……”
司马昭又问:
“那假设诸葛诞并无反叛朝廷之意,我又当如何呢?”
贾充答道:
“不管贾充是否有悖于您,既然他已经不能够令您心安,那么就不能让其担当守卫边疆之重责,届时大将军只需虚以高位将其召回洛阳,另派心腹之人接替他的职务,不再让其染指兵权而颐养天年即可。”
司马昭听后突然大笑起来,并且还使劲拍了拍贾充的肩膀,差点让没有反应过来的贾充一下子栽倒田埂里去:
“还是你鬼点子多啊。”
被司马昭这一突然举动而吓到的贾充拱手尴尬的笑了笑:
“多谢大将军谬奖。”
随即司马昭又说道:
“不过这种试探还是要做的周全一些,以免试探不成反而刺激诸葛诞,眼下除了他这个征东大将军之外,还有其余南西北三名大将,不妨就以公开慰问的方式各自派遣一人过去吧,这样一来反倒能让诸葛诞的疑心少一些。”
对此贾充表示赞同:
“大将军高见,下臣敬佩万分。”
两个人继续朝着田坝的前方走去,司马昭随即又问贾充道:
“王昶(征南将军)或是望兄(征西将军)自不用说,程喜(征北将军)也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挂牌将军,河北的兵权实际掌握在伷弟手中,他们三个派谁去都可以,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根本无需在意。我所在意的,是派去寿春的安抚使,不知公闾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吗?”
贾充心里很清楚,司马昭在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中意的人选,并且这个人选就是自己。
正如司马昭方才所言,其他三位将军的安抚使都无关紧要,最为关键的就是去会见诸葛诞的安抚使,这固然是一份责任重大的差事,但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危险,万一诸葛诞狗急跳墙的话,那么自己不是沦为人质,就是会成为诸葛诞起兵谋反祭祀的牲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