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思冥想一番之后,陈祗认为如果想要保住姜维的话,就只能在地位上给将姜维加码。
确定思路的他当即从案面上取出了一卷空白的竹简,在上面挥毫疾书。
之后陈祗将自己的这份奏疏在黄皓不在场的情况之下,递到了刘禅的面前。
刘禅看了之后眉头微微皱了起来,但随即又笑道:
“升姜维为大将军?”
陈祗拱手说道:
“正是,纵观当今之世,魏蜀吴三国平分天下,魏国之所以能够常年承受我大蜀和吴国接连不断的边境袭扰,正是因为魏国一直都有军事上的主心骨,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再到现在的司马昭,就连先前吴国的陆逊也是一样,没有这样一个人坐镇三军的话,一个国家的军队想要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非常困难,而现今放眼整个蜀国境内,唯一具备这个资格的就只有卫将军姜维一人,所以微臣恳请陛下允臣之所奏。”
刘禅的右手掌一面有节奏的在竹简的文字上轻轻拍打着,一面仔细思考着陈祗的建议,他也隐约感觉到虽然现在自己并没有授予姜维在军事上绝对稳固的权力,但实际上要说在军中的威望和资历,姜维也差不多是顶峰了,有没有大将军这个头衔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况且陈祗说的也有些道理,于是他便同意了陈祗的请奏:
“好吧,既然爱卿一力举荐,卫将军又多年领兵在北,虽说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成果,但也算得上劳苦功高,也应该给他正名了……”
虽说刘禅准许了陈祗的请奏,答应擢升姜维为蜀汉第一个大将军,不过这不意味着他就这样放任姜维继续在军中做大,身为皇帝的他,不得不开始为如何驾驭姜维这只羽翼越来越硬的麒麟而做另一番打算了……
公元256年(魏甘露元年)正月,蜀帝刘禅先行命令姜维暂时卸下手中军务前往成都,然后于朝廷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下达诏书,正式擢升姜维大将军之头衔,总领全国兵马。
由于事前刘禅并没有同任何人商议过这件事,就连身为他心腹宠臣的黄皓对此也丝毫不知,在听到刘禅所下达的诏书内容之后,他的脸上显露出极不自然的表情。
姜维也没有想到刘禅会突然擢升自己,惊讶之余他看了一眼站在文官之列的陈祗,从他的表情之中,姜维大致猜到了一定是陈祗在刘禅面前进言。
在通过眼神向陈祗表达感谢之后,姜维从黄皓的手中跪领了诏书,然后刘禅亲自双手捧着大将军虎符走到了姜维的面前,将其授予给姜维,并言辞恳切的嘱托道:
“将军乃是丞相和尚书令生前最为看好的人,也是朕最为信任的人,希望你日后不要辜负朕的期许,为我大蜀打造一支无往不胜的雄伟之师!”
事实上姜维很清楚刘禅对自己绝不像嘴上说的那么信任,可是自从诸葛亮去世之后,如何处理和刘禅的君臣问题就一直是姜维所深思熟虑的。
想到这里,他举起双手从刘禅的手中接过了盛放虎符的托盘:
“臣叩谢陛下隆恩,此生必当以丞相之忠贞为楷模,为陛下、为汉室鞠躬尽瘁!”
虽然姜维口口声声在跪谢刘禅的厚恩,可是他方才所说的后半句话却令刘禅感到有些心里不舒坦,当年他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曾经巡视过都江堰,被有些人议论说其万物丧失,还有“若丞相在,陛下必不敢如此”这样话传到了刘禅的耳中,事后那些说这些话的臣子都神秘死亡,所以提及诸葛亮名讳的人就渐渐开始减少。而自从蒋琬和费祎死了之后,整个蜀国朝野上下就更少有人再提及“诸葛亮”或是“丞相”这样的字眼了。
不过刘禅还是给了姜维体面,他伸手把姜维扶了起来:
“爱卿请起……”
散朝之后,群臣都陆续来到姜维的身边向其道贺,此时他们不知道,刘禅虽然已经从偏门离开,却并没有离去,而是和黄皓站在帐幔后面静静的观察大殿上的动静。
看到刚刚被晋升为大将军的姜维如此受到群臣的热捧,刘禅不禁想到了当年一直“压”在他头顶上无法挪开的巨石诸葛亮。
看了一会儿之后,刘禅悄无声息的转身离去了,而黄皓一向善于体察刘禅的心思,他看得出了刘禅虽然表面平静,但是心里的不舒服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黄皓抓准机会立刻在刘禅耳边进谗:
“真是没想到姜维不光是在军中,就连朝堂之上也有如此之高的声望,真的好像当年的诸葛丞相啊……”
明知道刘禅心中最为忌惮的就是蜀国出现第二个诸葛亮,黄皓却仍然这么说,显然是想要挑起刘禅心中的逆鳞,而他的这一招也的确奏效了。
看出这一点的不只是黄皓和刘禅,就连站在朝堂之上的陈祗也没有料想到姜维被晋升之后会受到如此的热捧,所以在姜维私底下来向自己表达感谢的时候,陈祗不忘提醒姜维:
“陛下历来对诸葛丞相都是表面敬重、实则忌惮,方才朝堂之上的一幕型号陛下已经离朝,否则恐怕又会对你心生猜忌,而我的一番苦心也会付诸东流的。”
姜维自然明白这一点:
“大人所言极是,伯约日后定当克己勤勉,尽可能让陛下不对我新生疑虑之心。”
他们二人都不知道,刘禅已经看到了这一幕,并且已经开始在暗地里进行筹谋了。
回到新拨给姜维在成都的府邸之后,还没有等姜维歇息片刻,门外的家丁就跑来向他通报道:
“启禀大将军,诸葛驸马在门外求见。”
一听诸葛瞻要来见自己,姜维颇感到有些为难,可是人家已经来到门口了他也不好让诸葛瞻回去,只好吩咐家丁说道:
“让他进来吧……”
不一会儿家丁便领着诸葛瞻来到了正厅。
一见面诸葛瞻就拱手向姜维道贺:
“恭贺伯约兄荣升大将军之衔。”
姜维尴尬的笑了笑:
“思远就不要在取笑我了。”
随后诸葛瞻便问姜维说:
“对了,此番姐姐她没有跟随你一起回来,是有什么事还没有办完吗?”
姜维最担心的就是诸葛瞻会问这个问题,他也不愿意将现在生死未卜、行踪未定的诸葛绫告知他,于是便欺骗他说:
“你也知道你那个姐姐,一向做事独来独往,我也不知道到底去哪儿了。”
诸葛瞻并没有多想:
“是这样啊……”
内心深处为成功瞒过诸葛瞻而庆幸的姜维,也在心中遥问诸葛绫:
“你到底在哪儿……”
(十一):惧分离
自打夜筝被司马昭纳为妾室之后就备受宠爱,司马昭甚至一个月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没有再回到王元姬所居住的东厢了。
虽然王元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悦,可是很多高都侯府的老人(指家丁和婢女)们都在内心为王元姬鸣不平,在他们的眼中看来,王元姬是陪着司马昭从无到有走过来的,两人更是患难夫妻,有司马师那个榜样在那里,司马昭更应该一生一世只对王元姬好才对。
可如今突然冒出了一个夜筝,彻底打乱了夫妻两人之间原本应有的相处态势,而且王元姬平日里对府中的下人们很好,一点也不摆身为曹魏最有权势之人的夫人应有的架子,待人亲和就好像是姐姐和母亲般的亲人一样,如今她遭受了司马昭的冷落,自然会有人看不过眼,对夜筝的态度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如此,日常生活当中出现一些不易为人所察觉的刁难和冷言冷语就自然在所难免了。
不过夜筝为人非常低调,她每次见到王元姬的时候也都会十分恭顺的行礼,对于下人背地里议论自己等不尊重自己的行为,她也从来不向司马昭吹枕边风。
夜筝平日里与世无争,除了侍奉司马昭之外她几乎不与任何人来往,她婉拒了王元姬指派婢女照顾她日常起居的好意,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把自己关在书房之中看书。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夜筝虽然能歌善舞,却对兵法谋略以及治世之论颇感兴趣,所以整日看书和摆弄一些奇奇怪怪的物件便成为了她的爱好。
不过有一个人的出现却能够打破夜筝的这种状态。
他就是司马攸……
羊徽瑜和司马凡等司马家的女眷们得知夜筝入住高都侯府之后,都能够猜到王元姬的处境可能不如以前,为了怕她胡思乱想,所以包括司马茵和司马芸在内的司马家女儿都会时常来探望王元姬,就连下嫁钟会之后深居简出的司马静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