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什么?”
还没有等王元姬挺清楚司马炎方才讲的是什么,司马炎便转身阴沉着脸离开了:
“天色不早了,母亲父亲请早点安歇,孩儿告退了……”
“炎儿,你给我回来!”
隐约感觉到司马炎情绪有异样的王元姬,想要叫住司马炎,可司马炎却像是没有听见似的,很快便消失在廊道的尽头……
无奈之下王元姬只好叹了口气又走回到了屋内,将目光重新移回到了始终冷眼旁观的司马昭身上:
“怎么好像你不是他亲爹似的,从头到尾一言不发呢?”
司马昭笑道:
“你方才那副架势,莫说是炎儿,就是我也被你吓得不敢吭气,哪里还敢插嘴呢?”
王元姬几乎是用警告的口吻对司马昭说:
“我已经想好了,明天我就带着炎儿去兰陵侯府暂住一些时日。”
对于王元姬的这个想法,司马昭表示赞同:
“也好,我们也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去岳父那里拜访了,替我多问候他老人家。”
夫妻二人之间的对话开始转向于家长里短,而先前关于此次出征的隐患问题,则被两人各自藏在心中,谁也没有再提及……
(九):东兴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十二月初,曹魏伐吴的三路大军均已经按照原定计划向南进发。按照诸葛诞在战前所向司马师提出的建议,由王昶和毌丘俭分别对南郡和武昌发起攻势,而司马昭、诸葛诞和胡遵所率领的真正主力则隐秘从寿春出发,日夜兼程的赶赴东关。
然而就在大军行至合肥之时,身为监军及东路军统帅的司马昭却突然下令大军暂停行进,这让身为此次征伐首倡者,同时又兼任攻取东兴主将的诸葛诞非常不解,为此他亲自来到了司马昭的帐中当面质询。
当诸葛诞掀开帐幔之后,发现司马昭正在和前来禀报军情的斥候说些什么,而司马昭一看到诸葛诞前来,立刻终止了和斥候之间的谈话,而是从他的手中接过了竹简:
“好了,这里没有你的事了,先下去吧。”
斥候领命离去,随后司马昭问神情严肃且紧张的诸葛诞说:
“公休将军神色匆匆,找我是有什么急事吗?”
诸葛诞拱手对司马昭行礼,同时回答道:
“启禀监军,末将有一事不明,特地前来前来请教。”
虽然诸葛诞在口吻上还是保持着克制,但司马昭却一眼就看出了他内心的不满和疑惑,于是便问道:
“将军但说无妨,本将洗耳恭听。”
得到了司马昭的允许之后,诸葛诞便开门见山的说:
“敢问监军,为何大军行至此地却停滞不前呢?要知道大将军给予我们的任务是主攻东兴,正所谓兵贵神速,我们应当日夜兼程的奔袭才对。”
司马昭笑着回答说:
“公休将军所言甚是,本将正是因为出于这一点考虑才会暂停行军,据刚刚传来的军情来看,王昶才刚刚抵达江陵外围,只是零星与吴国的守军发生交战,而毌丘俭则还未到达武昌,吴军的视线还未被他们完全吸引,此时若是我们再贸然向前进军的话,可能会破坏先前所制定的计划,更会让诸葛恪察觉到了我们真正的意图。”
这番话令诸葛诞没有反驳的余地,可依靠着敏锐只觉得他仍旧感觉司马昭的用意似乎并不单纯,他认为司马昭对于此战的态度有些消极。
就算内心有再大的不满,诸葛诞也只能暂时将个人的情绪隐藏起来,毕竟站在他面前的,是司马师亲自指派的监军,更是自己的顶头上级。
很快,毌丘俭的人马也到达了指定位置,奉命对武昌城发起了大规模的佯攻。
而东吴对此也迅速做出反应,起初诸葛恪并没有察觉到隐秘驻扎在合肥的魏军主力,而是立刻下令让镇守荆州的陆抗整饬军力准备应敌。
诸葛恪认为陆抗毕竟还不成熟,凭借他一个人的能力恐怕难以抵挡王昶和毌丘俭这两员老将的轮番进攻,于是他打算亲自带兵去驰援。
可就在这个时候,远在江陵的陆抗却派人星夜传信于诸葛恪,对他阐明了王昶和毌丘俭看似对荆州的东西两面发起围攻,但魏军的真正用意必然是以此为疑兵,等到吴国的大军被调动到荆州时,真正的魏军主力会趁势对东兴、濡须一带发起突袭,到时候吴军必然是首尾难顾,一旦魏军突破长江要塞,情势就会危机万分。
行文的最后,陆抗对诸葛恪立下了军令状,向其保证魏军无法掠取荆州的一寸土地,否则陆抗本人愿意提头来见。
对此诸葛恪是心怀犹豫的,他认为陆抗的话有些道理,但又不是十分吃的准,于是便问帐中的其他将领意见:
“诸位将军对此有何看法?”
这时老将丁奉站了出来对诸葛恪说:
“启禀太傅,老臣认为幼节的观点十分正确,南郡和武昌的魏军发起进攻已有数日,可他们却始终没有什么成果,可见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造成情势危急的压力,迫使您调动我吴军主力西进驰援,此等心计不可谓不歹毒啊。依老臣之间,太傅应当亲自率领我吴军主力率先抵达东兴做好防备,因为正如幼节所言,魏军真正的主力必然会以此为突破口!”
丁奉的话引起了诸葛恪的深思,他最终拿定主意,转道向北前往东兴迎敌。
不久,诸葛诞和胡遵的七万大军抵达了东兴,可当他们到时才发现,吴军早已经把守住了东兴周边的各处要塞隘口,正严阵以待魏军的进攻。
看到这幅情景诸葛诞恼怒不已,他对着身旁的胡遵说道:
“当初监军不听我言,致使错过了绝佳的战机,如今吴国已经有所防备,再加上东兴防御工事如此之坚固,我们想要达到最初的目的看来是难上加难了……”
站在胡遵身旁的胡奋敏锐的觉察到了诸葛诞内心的不满,他也将诸葛诞的话几乎是一字不差的汇报给了司马昭。
司马昭听后淡淡笑道:
“我耽误了人家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难道还不需人家发达牢骚么?”
说罢司马昭有转过身对胡遵说:
“我倒是对诸葛恪这么快就对诸葛诞的战略有所察觉感到惊讶,据我所知他应当没有这么高的见识才对。”
胡奋答道:
“看出诸葛诞“声东击西”之策的人并非是诸葛恪,根据我们派出的细作回报,诸葛恪原本是打算亲自带兵前往荆州增援的,但是镇守荆州的陆抗却火速传信于陆抗,对他阐明了我们位于江陵和武昌的进攻,是为了吸引吴军主力西调增援的佯攻,而我们真正的进攻方向,应当是濡须和东兴一代,所以诸葛恪才会改道北上驻防东兴。”
“陆抗?就是陆逊的儿子?”
听完了胡奋的话后,司马昭不由的挑起了眉毛:
“‘鸾英’后继有人,看样子陆逊死后吴国的英才并没有因此而断绝,只要有他在,想灭吴国实在是太难了,说不定到我死的那一天都看不到呢……”
眼前的局势对魏军已经很不利,但诸葛诞不想就这么放弃,他仍旧坚持出兵,在得到了司马昭的同意之后,他和胡遵下令紧急铺设浮桥渡水,登上了东兴大堤之后分兵两步攻取东西二关,然而先前所构筑的城寨攻势坚固,在全端和留略的坚守之下,魏军进展缓慢。
面对魏军兵力分散、攻城受阻的局面,老将丁奉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建议诸葛恪派遣一支精兵绕过陆路,由水路绕道敌人的侧后方实施突袭,专心攻城的魏军必然不会料到吴军还敢偷袭,同时在派遣右将军吕据实施战略迂回,配合丁奉夹击被困于东关的诸葛诞。
诸葛恪同意了丁奉的意见,于是丁奉率领三千余人冒着鹅毛大雪,借着西北风的帮助仅靠两日便到达了指定位置,占据了徐塘,而吕据也悄悄开始行动。
事实上丁奉和吕据的行动早就被司马昭获悉,但他却并没有将这个决定战事成败的关键情报告知已经身处险境的诸葛诞,致使诸葛诞在毫不知情的情形之下遭到了丁奉突袭。
起初面对丁奉不畏严寒、赤膊上阵的突袭,诸葛诞还可以应付,但就在魏军的注意力全都被丁奉所吸引时,吕据和东关城内的全端却突然杀出,三面对诸葛诞所部形成了合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