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气包她不干了[快穿]/包子的反击[快穿]+番外(66)

成长期间的原身,遇到了国家迈向经济开放腾飞的转折点,她有幸赶上了这东风,受到政策的眷顾。

小时候吃过苦的她,并不觉得读书辛苦,能够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她很珍惜,用工读书,最后成为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当年大学生不多,国家鼓励教育,很多学校非但不收学费,还给予补贴,原身便是因着这样的利好政策顺利地上完了学,并在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当地,捧上了铁饭碗。

在父母的安排下,她和同样捧着铁饭碗门当户对的丈夫结了婚,开始经营起了自己的小家庭。

原身本就能吃苦,她一直保持着感恩的心态,认为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丈夫虽然并不算英俊,但为人老实,重视家庭,小两口都很俭省,在单位分房时一起买下了个大户型,也就是宁初夏醒来时住着的这套。

这小区是当年周边的十来个政府部门还有几家效益不错的工厂合资为员工建的,后来扩建了几回,小区里还有菜市场、幼儿园和小学,算是H城老城区里头一个配套齐全的小区。

婚后第四年,原身便怀了孕,当年计划生育管得严格,他们这样的铁饭碗就算有农村户口也只让生一胎。

当年重男轻女的习俗在H城这样的小县城是主流,虽然丈夫和家人没有明说,原身还是有些压力,怀胎十月后,顺利产下龙凤胎的她,松了一口气。

龙凤胎的出生在H城这是件大吉大利的好事,原身记忆里的这一段,都是笼罩在光亮里的,当时的她格外感恩生命,让她能拥有双倍的快乐。

丈夫按照族谱上的字辈为儿子和女儿取了名,先出生的儿子叫王京宇,后出生的女儿则叫做王京雅。

事实上原身所受的重男轻女思想,更多的是“要有个男丁”,有了儿子让她松了口气,可也不会因此觉得这就跌把儿子捧到天上。

原身和丈夫在这方面达成了共识,她和丈夫对儿女都是一样的捧在手心,夫妻俩的条件不算太差,尽可能地给予了儿女能给的待遇。

无论是什么少年宫、补习班还或是玩具吃喝,只要要求不过分没有不满足的。

原身曾经和丈夫畅想过未来,他们好好的将儿女培养成才,多少存点钱给孩子们,到时候等孩子成家立业,他们俩估计也退休了,拿着退休金便可以在这房子里安心地过两人的日子,安享晚点。

多好?

可惜,这份畅想,只有前半部分勉强算是实现了。

原身和丈夫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孩子的教育很看重,在这方面很舍得投入,两孩子虽然智商不到天才的程度,可也不算笨孩子,顺顺利利地考上了大学。

儿子王京宇学的是会计,毕业后便回到家乡进了家规模颇大的外企担任财务,他做事妥当也算会做人,按部就班下去,应当可以升职。

女儿王京雅学的是师范,毕业后在家乡进了一座高中担任历史老师,收入稳定。

在两孩子回到家乡的时候,原身身边的同事都对她说,她这是和丈夫到了享福的时候,虽然客套时原身挥挥手说句没有,可她心里确实也是这么想的。

丈夫一向有眼光,他没有因为工作稳定,收入不菲就满足于此,平日里很喜欢研究经济的他赶上了市场的东风通过股票赚了一些,后来及时抽手,只做些稳定投资,到这已经有不少钱。

他喜欢闷声发大财,也不想多惹是非,便不许原身往外说,连一对儿女都不大清楚家中的经济情况,只以为父母是靠死工资过的日子。

孩子们的工作有了着落,接下来就该操心成家的问题。

原身和丈夫还按着以前的习惯,托了身边的人帮忙介绍,想为儿女找个知根知底的本地对象。

两人还沉浸在固有思想里,却没想到他们俩的这举措反而让儿女们都不开心,父母的眼光和孩子的眼光完全不同,所谓的家庭背景、亲朋好友,全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虽然有些迟疑,可原身和丈夫还是在犹豫下由着孩子们做主,可这次的顺从,却为接下来的巨大冲突埋下了伏笔。

两个孩子找的对象,一个不落地把原身和丈夫的雷点踩全。

王京宇找的姑娘学历不高这不打紧,她希望两人结婚后她就留在家里做全职主妇,可问题是王京宇的工资养夫妻俩还行,要是未来生了孩子那是肯定捉襟见肘。

王京雅找的对象原先同学校的老师,今年刚辞职创业,开了个校外辅导机构,人也算高大帅气,但是却是个离异带儿子的,对于离异的理由,只有感情不和四个字作为理由。

夫妻俩眼见这结果面面相觑,实在做不到立刻答应,对于儿子,他们打算劝劝未来儿媳,对于女儿,他们觉得至少得先去打听打听对方前头那位妻子到底是为什么离婚。

可他们这话才说出来,就立刻引爆了一对儿女,他们俩勃然大怒,和原身夫妇发生了激烈冲突,原身的丈夫颇有些心灰意冷,抱着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态度答应了他们。

可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彩礼、相见、婚礼、房车……

没有一件能不冲突,两口子觉得儿女陡然变得陌生起来,两人自私到只考虑各自的利益,分毫不肯相让。

从前的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只是假象,当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对于他们来说,父母、血脉相连的同胞都是争抢利益的仇人。

原身和丈夫希望一碗水端平,公正地对待儿女的同时,也为两口子留下一些养老资金,省得之后拖累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所有的双标,其实说到底都是“单标”,不过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判断标准罢了。

兄妹俩各自辩驳,总能找到理由说自己要多拿点钱。

王京宇说妹妹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以后两口子养老要靠他,孙子也跟着父母姓,当然得多分他一点。

王京雅则说多分给哥哥是重男轻女,她嫁到别人家,总需要一点财产傍身,万一以后婚姻不顺,起码还有容身之地,而哥哥是个男丁,应当多承担责任,好好拼搏,得多分给她。

两人各不退步,这两口子人都还健在呢,就已经进展到了分遗产的环节。

原身在这件事上遭受了很大的打击,所幸丈夫向来强势,对于儿女的解决方式也干净利落,帮他们都付了房子的首付又支付了婚礼的款项便只说没钱管他们。

因为这一场风波,丈夫对这对儿女失望透顶,也不再抱有什么期待,但原身不像丈夫那么坚定,她心中犹豫,还是惦记着儿女,可这份心情大概没能传达到儿女心中。

自打结婚之后,这一双儿女几乎没有再回过家,偶尔回来,那也基本是有事相求。

如果一切这么顺利进行下去,最差的结果也就是原身和丈夫互相扶持到老,儿女过自己的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原身的丈夫在每年年初的例行体检中查出了不对,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癌症。

可能是年纪渐长身体免疫力降低,丈夫的癌症查出来后进展很快,不断扩散,可无论如何,总是要治疗看看。

原身陪着丈夫四处求医,从市里到省会,再从省会到国家目前最好的肿瘤医院。

可很多事情不是努力了就有用的,虽然明明年年体检,去年还没事今年就查出,又舍得花钱,寻求最好的医疗帮助,可还是于事无补。

丈夫身体急剧恶化的同时,原身也跟着憔悴了下来,她毕竟也是快六十的人了,哪有那么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可以这么不休息的守候着丈夫。

其实早在丈夫查出癌症时,夫妻二人便在商量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女,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当然是关心又担心,可说到出钱出力,便都成了哑巴。

儿子说他现在一人养家,请假可以,但是一旦被辞退很难再找差不多的工作,妻子倒是有空,可妻子的父母身体也不好,她顶多了能来帮两天,多的也不能够了,而且她还要备孕,现在没准就已经有了,这要是照顾孩子出了点什么问题,他“相信”爸妈也会不好受。

女儿那边倒是好像有理有据,她说自己带的是高二学生马上要高三,平日还得去辅导机构帮丈夫带带学生,丈夫的儿子今年刚上小学,她得帮忙辅导功课,她这一走,整个家就运转不过来了。

三花夕拾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