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有些远+番外(2)

作者:林一平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当初叫了罗大姐,以后就只好继续叫下去了。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南来北往地调动过几次工作。再回到自己第一份工作的医院,作为1966年毕业的大学生,他除了在业务上很钻研 很较真之外,他身上还保有很多老知识分子的耿直。

所以,他每次见到罗大姐都很尊敬地先开口问好。这也在医院里给他赢来了不少的赞誉,称赞他品性好。

这声大姐,他叫的不亏。

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地方,医 护的阵营,壁垒是格外地分明。但初初穿上白大衣的小大夫,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再多,也属于纸上谈兵那伙儿的。他们在很多时候比不上久经沙场 见多识广的老护士。

这些老护士太知道什么样的患者该怎么处置了。只是她们没有处方权罢了。

十年光阴 甚至更久的病例累计,在缺少大夫的七十年代,不少在基层工作的老护士,陆续转成了大夫。当然啦,也有不少老护士就没能抓住机会,遗憾地错过了更上一层楼的时代。

罗大姐就属于错失良机的老护士。

然后国家恢复高考了。一代代的医大 医专的毕业生,开始涌进了各级医院。护士就是护士,没有相应的文凭不可能改成大夫了。再耿耿于怀自己比小大夫强,也都没用了。

吕青抬头看看陈主任,点点头招呼一声,就继续忙乎自己的事儿。她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卫校的应届生。工作了十年,已经成为创伤外科护士里的中坚力量。她嘴里抱怨倒班,实际上她是愿意 喜欢倒班的。只要不是遇到一夜没睡的特殊情况,四天一个夜班的频率,正好可以有弹性的时间,做点儿自己的事情。

作者有话要说:写在开文的前面

我用时间这条金线,把散乱的 有价值的旧事串起来,

借以展现九十年代初,那特殊的历史大变革时期,

前后三代临床医生的挣扎。

这些不是发生在主角一个人身上的事情,变成文字后,用一个人的视角展现;

不是一家医院的,集中到一家医院;

甚至不是一个国家的,也算到一起了。

开文的时间点是9月20日,北方某医科大学的一批毕业生,被刚扩建的省医院要去,已经上班一个多月快2个月了。

院方在临床医生匮乏严重的情况下,只给了这批新人几天的熟悉时间,就把他们轰到直面患者的临床第一线。

在这家医院,有1966年之前毕业的老大学生 老大夫,他们担任着各科的主任 带头人

在充当临床主力的中年医生里,有的是工农兵大学生;

有的是恢复高考后的医士班出身的大 中专生;

也还有1966年到1977年之间,由护理专业改医疗的医生。

数量更稀少的是恢复高考后,寥寥不多的正规五年制的本科毕业生。

这是个鱼龙混杂的年代。

们之间的争斗 合作,充满了九十年代初期的特色和人性的复杂。

几年的时间里,

有的人逃离了医院

有的人沉沦了

有人庸庸碌碌了

……

但不论老一代的医生是退休 入监 猝死

临床都没少奋起努力的一代新人

们在压力下成长

承担社会需要的“救死扶伤”的重任

们要帮助他人找回健康

找到幸福

提醒:

文中所有涉及到的疾病诊断 治疗方法 用药剂量,

都不能作为自觉有类似症状的人,自行治疗的依据。

如果不能排除“对文生病”的疑心,建议及早就医,切莫耽搁治疗。

文中的案例,不具有呈堂佐证的功能。

涉及死亡病例的讨论,也不承担法律责任。

再次强调这是小说,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法律文书。

外行看个热闹,同行欢迎指教。切莫对号入座,我不认账的。

***

这是一篇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现代文,不同已完成的上一部308万字的《彼岸繁花》别名《红楼求生存》。

可能因为没有主角的光环 没有金手指,可能不那么爽。

但生活本来的面目就是那样,这里已经美化了好多好多了

哈哈哈

欢迎各位留下不同意见,也在此邀请各位天使加入到这本小说里来

用你最喜欢的名字 方式 成为《距离有些远》里的一份子

恭候您的光临。

第2章 烧伤2

外科病房的长廊,护理员正在拖地。李敏小心地快速地躲过护理员的拖把,往烧伤病房去。

看李敏白大衣的前面,装备整齐:左上衣兜,插着一支钢笔一支圆珠笔,塞有一个口罩;左下是一个简易临床药品使用剂量册子,是自家医院药剂科印刷的,仅供内部使用。还有一个她自己裁剪装订的便签小本子,用于记录临时发生的医疗事件 医嘱等等;右下衣兜有一个卷尺,一个听诊锤,二块在处置室顺来的大纱布。

这是创伤外科的标配。

而听诊器,则被她卷着拿在右手上。与她轻轻摆动的左手相呼应,好像随时准备做点什么的样子。

从背影看,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女孩子背部挺的好直。第二个感觉才是个子好像挺高的。千篇一律的 没有任何裁剪可言的白大衣,硬是被她的细腰长腿,穿出了风衣的潇洒感觉。连她脚下踩着的 普普通通的木底坡跟护士鞋,也被她的轻松脚步,渲染出明快的弹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跟上她的脚步往前走。

经常有人问李敏:你有170 吧?可实际上呢,她只有1米65。

走廊里不时有患者家属和李敏打招呼,问声早晨好,李敏基本是一路微笑点头,直奔烧伤病房。

烧伤病房在创伤外科的最里面。南向的三间病房,九月 十月都归李敏管。现在三间病房都住了患者。

——而且一个比一个重。

清晨的阳光穿过烧伤病房的玻璃窗,照在墙壁上,照在8号病房那坐在病床上的 男孩子的半边脸上,使得他脸上细微的绒毛都清晰可见。

看到主治自己的大夫准时地推门进来,男孩的脸上立即露出欣喜。

“李大夫,早晨好。”男孩子的妈妈担任护理,见了李敏就高兴地迎上前问好。

这半大的男孩子今年15岁,双足开水烫伤,左胫骨前下 脚背侧烫伤面积超过1.5%,深II°。约1%已感染。右脚背侧开水烫伤1%左右,深浅II°混杂,感染。

李敏带上口罩,小心地揭开男孩右脚覆盖的凡士林纱布看看,满意点头说:“右脚控制住了。”

男孩和妈妈露出轻松的笑容。

李敏盖好右脚,又掀开左脚创面的覆盖,看着脚腕活动处仍有渗出,不由地有点儿惋惜。她轻轻地盖上纱布,直起身叮嘱男孩的妈妈。

“这面也还算不错。你少让他下地,把左脚垫起枕头那么高。这病房里要勤拖地。你跟卫生员去要消毒水,你就说我说的,烧伤病房拖地用。还有,就是不能让任何探视的人进来,免得再次感染。交班后我再来给他换药。”

李敏说一句,那男孩的妈妈就点头一下。末了她还复述了一遍,强调道:“李大夫放心。我不会再让他爷爷奶奶进来看他了。”

例行交代好了,李敏就往外走,男孩的妈妈跟着在后面送。每天上演的千恩万谢,再次重播。开始李敏是非常不好意思的,现在只是伸出胳膊,把她拦在8号病房的门里,略笑笑就转去下一个病房了。

8号病房的这个男孩子是临近郊区的,他无意中踢倒了家里的热水瓶被烫伤。是刚灌的开水。若是家里处理的好,烫伤后立即用自来水冲洗,是能够很好地控制住伤情。只要皮肤表面的水泡没弄破 没继发感染,没什么大不了。

可是这孩子比较倒霉,烫伤后被家里老人用土法处理:抹大酱了。

在家土法折腾三天后出现感染 发烧,村子里的卫生所还是六十时代留下来的赤脚医生。那赤脚医生恐吓老人家,再在家里这么弄下去,搞不好得截掉脚的,这才把他送来医院。

入院后就由轮值烧伤病房的李敏负责治疗。

先是清洗创面,要把干枯在创面上的黄褐色大酱汁,用生理盐水浸泡柔软,再一点点地小心冲洗干净。男孩子也是个性格坚强的,双氧水冲洗的时候,也能咬着牙一声不吭。

就这么成年男子两巴掌大小的创面,李敏细心地处理了两个多小时。然后静脉给予抗生素,每天早晚二次换药,早中晚三次地检查病房的温湿度控制,连吃的 用的,方方面面,李敏都叮嘱的仔仔细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