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君+番外(85)

作者:未晏斋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白荼咬断了一根线头,拿远、拿近好好看了一会儿,才说:“石青上面绣三蓝,好像是素了点,要不要用点什么颜色跳一跳?”

李夕月问:“那得想考量是男人用,还是女人用。”

白荼面颊微红,假装在针线簸箩里翻了一会儿才说:“废话么,一看就是爷们的东西。”

李夕月又故作老成问:“爷们也有年轻爷们和年长爷们的区别啊。”

白荼更是好半晌都不说话,最后低低道:“是年轻爷们。”

她大概以为马上要被李夕月打趣了,已经做好了立起眼睛呲达她的准备。

但李夕月今日很知趣,是很认真地回答:“若是年轻爷们,确实要用几个颜色跳一跳才鲜亮。好看莫过于红色,不同的深浅绣出点层次来,在花瓣的尖端染一染一样;蕊里可用些松绿和柳黄色搭配,不抢正色,又不会单调,或者,也一例用红色,就像青花釉里红的配色似的,想来也很大方。”

白荼拿出几绺深浅不同的红色丝线比了比,点点头说:“按你说的,用红色试一试。”配好线色,认认真真开始绣花。

李夕月打量着白荼。二十四五岁的姑娘,不是什么美人,也没有十七八岁的那种鲜亮娇嫩,但身上有一种文雅娴静。她明年就应该可以放出去了,若是真的由皇帝指婚给徐翰林,也是绝好的一门姻缘。

李夕月有些羡慕她。

突然,白荼叹息了一声:“哎,夕月,我真羡慕你。”

“啊?”李夕月惊讶,“我正在羡慕姑姑呢,姑姑怎么倒羡慕我?”

白荼大概也觉得惊讶,反问道:“我有什么好羡慕的?”

李夕月搓着手指,微微噘嘴:“姑姑马上就可以回家了呀!”

白荼笑了:“回家嫁人,又是到个陌生地方去,有什么好羡慕的?”

想想好像也是。

旗下姑娘在家里尊贵,因为都有可能被选成皇帝的嫔妃或王公的妻室,都有可能一步登天,在家里都是“小姑奶奶”的存在;但一旦嫁了人,千古不易地伺候公婆、伺候丈夫、伺候小叔小姑,生了孩子还要照顾孩子,忙忙碌碌一眨眼就一辈子了。

“那我也没什么好羡慕的呀?”李夕月说。

白荼没有说那些俗气的话,而是反问着:“愿得一心人,值不值得羡慕呢?”

李夕月尴尬:“呵呵……这谁知道呢?”

白荼说:“我知道。他是个痴人。动了真心,就犯痴。”

李夕月无语凝噎:“……”

心里却不由跟着她的话茬儿开始想:这又是怎么样一种毛病呢?

还没想完,养心殿的小太监在她们屋口敲门:“姑娘,万岁爷在准备着去文华殿听经筵了。”

“了不得!”不觉说话耽误了正事,两个姑娘手忙脚乱地放下针线,手忙脚乱地到茶房取茶叶、取玉泉水,要赶在前面把经筵的茶水准备好。

第70章

每年八月到冬至的经筵秋讲, 是皇帝探究经史,以古证今的求学仪节。给皇帝讲课的通常都是大学士,而六部、翰林、御史、大理寺卿等中学问高深、道德纯粹的人担当侍讲——通常不大讲究官品, 而以学问水平为第一位。无论是知经筵事还是侍讲学士,都可以以“帝师”自矜, 所以大臣们都以此为荣, 皇帝身边团结起的一批文士力量还不小。

李夕月看文华殿进去的人真是不少, 而行过礼之后,就只有主讲官一个人的声音了。讲的是什么她也听不清,这会儿和文华殿外茶房的小太监一起赶紧烧水, 而白荼则在一边一个茶碗一个茶碗地分茶叶。

约莫一个时辰, 里头才讲完了,所有参讲、侍讲、旁听的大臣都会在文渊阁赐茶,但皇帝通常还余兴未艾, 留人在文华殿的次间或梢间继续交谈。

一通忙碌之后,白荼轻轻捅一捅李夕月:“万岁爷还在文华殿呢, 咱们给他送茶吧。”

李夕月忍着笑问:“为什么是‘咱们’?”

白荼知道她使促狭, 轻轻拧了她肉一把,咬牙道:“死丫头, 里头不止一个人,一个人送茶不方便。”

其实, 里面就算有十七八个人,娴熟的奉茶宫女一个人也能把茶送进去, 送得好好的。

李夕月故意“哦”了一声:“明白了, 里面两个人,可以一人送一碗茶。”

白荼脸微红,不做声, 又拧了她一把:“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两个人捧着茶盘到文华殿次间,里面传出昝宁和另一个人的谈话声:

“鹤章,今日朕这份御论,做得如何?”

那位叫徐鹤章的翰林说:“皇上立论古雅,内容却很实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民瘼之重,不能不叫人悚然惊觉。可惜堂上衮衮诸公尚未觉得,嘴上说要养民生息,实则并没有养民生息的举措出来。”

李夕月一瞟身边的白荼,白荼脸比方才还要红,顿着步子似乎在听里面的回答。

“比如?”

李夕月一听,刚刚还是谈经史,这接下来是要谈国政了?她们在这儿岂不尴尬?于是赶紧先扬声:“万岁爷,奴才白荼、李夕月过来奉茶。”

里面的声音果然戛然而止,少倾昝宁道:“进来吧。”

两个姑娘得到吩咐再稳稳地挑开门帘依次进门,然后捧着茶盘和银壶先稳稳地在门口蹲安。

昝宁见她们两个进来,先问了句:“外头人色都清爽了吧?”

白荼答了声:“是,侍讲和旁听的大臣们已经喝过茶离开了,伺候文华殿的太监都站得远远的。”

于是昝宁毫无顾忌地继续往下说着:“今日进讲,这些个人还是一个个仁义道德的模样。军机大臣刘俊德,一直以道学自居,进讲讲得自鸣得意。朕只差没问他脸上:‘为保一个黑心狠毒的贪官,睁眼瞎一样不顾另一家子的家破人亡,算是什么道德文章?!’”

徐鹤章摇摇头,叹息一声道:“本来谈道德文章的,首先是要自身‘仁者人也’,连这点都做不到,其他一概免谈!可谓是……”

他顿了顿,看了看两名宫女,还是把最严重的评价说了出来:“可谓是伪君子!”

昝宁亦是摇头叹息:“先帝留给朕的辅政大臣,原以朕小时候开蒙的师傅张莘和为翘楚,不仅是大儒,更是本分的君子——可惜啊……”

君子通常斗不过小人,帝师张莘和,早在皇帝亲政之初,为礼亲王排挤,一把年纪了,在京中实在待不下去,求了外放,这些年以年岁已高为由,不肯管督抚那些繁杂的事务,只主一方学政,另外自家开一座书院讲讲经学。与张莘和关系亲近的几位大多也离开了京城,最惨的一个被按了罪名发遣军台,据说在军台提督幕下。

徐鹤章呷了一口茶说:“两江的奏报终于‘找’到了,皇上看到了吧?”

昝宁点头:“看到了,不知用了什么样的幕僚写的折子,居然能够错漏百出、疑窦重重——不过听说两江的藩司和臬司都和吴唐不对劲,也说不定特意放出来的‘刀笔’。”

又说:“更关键的,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的密折,都说‘风闻案情不确’。”

徐鹤章沉吟道:“礼邸的意见是?”

昝宁说:“礼邸自然认那份错漏百出、但为吴唐手下知府说话的奏报,打算结案。更可恨的是,还不肯放过已经就木的人——非要问陈如惠‘职官失却国体’的罪过,想着连身后的哀荣都要褫夺掉,大概是怕吴唐等人丢脸吧?”

李夕月在一旁听,再把前面的连起来想一想,居然也大概听明白了、想明白了。

候补知县不补实缺时,常常调剂一些任务给他们,算是短差。

这个倒霉的陈如惠,接的短差是检查户部派下的赈灾粮食有没有都到受灾的地方。大概发现了赈灾钱粮的猫腻儿,又不肯接受知府的贿赂,打算据实陈奏,就“被自尽”了。

大多数人都觉得里头一定有猫腻儿,但那知府是吴唐提拔的私人,吴唐硬是要保住他,昧着良心给“自尽”定了论。而礼亲王因吴唐是他的私人,所以不能不官官相护,也强硬地认定了,还做出个“铁案难翻”的样子来,打算糊弄天下悠悠之口。

李夕月心想:果然拉帮结派不好,大家就像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彼此照应,但也彼此遮掩,一旦拔起一根萝卜,就会带起一串儿泥。皇帝想对付礼亲王,揪着这件事顺藤摸瓜,即便摘不掉礼亲王的铁帽子,至少也可以折了他的羽翼。

上一篇:娇娘三嫁下一篇:嫁给残疾皇子后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