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同在紫宸殿的邵世善却略带犹豫地说道:“皇上,这个孙长蕴已经科举出仕了,原本是在秘书省待选的,怎么会出现在江南道呢?臣听闻,他是跟随汪督主前去游历的?这个孙长蕴提出这样的简介,是不是别有内情?”
“不知邵大人认为有什么内情?这个见解代表了这个孙长蕴长远的目光和过人的眼界,——起码本官是想不出来的,有这卓绝的见解,此人必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还能有什么内情?”裴鼎臣这样说道。
他知道邵世善为何刻意提到孙长蕴与汪督主的关系,无非是引起皇上对汪督主、孙长蕴的不满而已。
邵世善乃十皇子妃祖父,与韦皇后关系密切,如今韦皇后因汪印而失势,邵世善刻意针对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裴鼎臣知道朝中倾轧是少不了的,他自己能够就任中书令,也不是真的纯良无争,但是只为了权力倾轧,而罔顾对国朝有好处的事情,他就万万不能容忍。
邵世善想针对汪印可以,但是却扯上了孙长蕴,扯上了“天子门生”,他就不会袖手旁观。
邵世善眼神微动,朝裴鼎臣笑道:“裴大人,本官只是觉得有些奇怪罢了,怎么这个孙长蕴会跟随汪督主前去江南道呢?不是旁人,恰恰就是孙长蕴提出这个见解?”
“邵大人这么说,才真是让本官诧异了。国朝官员那么多,恰恰就是这个孙长蕴提出来,足见其乃个中翘楚。邵大人这么说,莫非……是因为孙长蕴乃已故谢大人的弟子?”裴鼎臣也笑着道,眸光厉然,丝毫也不退让。
邵世善的心思,裴鼎臣看得一清二楚,以往只是看破不说破而已。如今……他绝对不会让任何人阻挠“天子门生”的推行!
一提到谢玠,邵世善神色便变了变,他是接替谢玠之位的,哪怕好几年过去了,依然被人拿来与谢玠比较,他最忌讳的便是这一点。
裴鼎臣此言,当真是挑他痛处来戳,让他一时难以言喻。
便是永昭帝,神色也闪过了一丝不自然,他抬手止住了两人的争论,波澜不兴地说道:“好了,无须再为此争论了。有关天子门生一事,朕会令吏部、礼部跟进。”
在这一事上,帝王当然是站在裴鼎臣这一边的。
如今,江南道书院的影响力、文人士子的心向,才是他最为看重的事,既然有办法瓦解江南道书院的影响、收服天下士子的心,就是大好事。
不管提出这个办法的人是谁。
至于孙长蕴……这个人他也知道。
当初汪印前去江南道,是要收服周衍等人的,他便允许其可以带着一些人前去,汪印从国子监挑选了一些士子,也从各官衙挑选了一些年轻官员,这孙长蕴就在其中。
至于孙长蕴是谢玠的弟子——谢玠都死了好几年,还有何可说的?
“是,臣明白了。”裴鼎臣和邵世善异口同声地说道。
他们位列中枢,多年来都在帝侧,自然能从帝王这句话中推测出帝心所向。
天子门生,已是势在必行!
寿康宫内,贤妃听着内侍的禀告,脸容看起来仍旧是一副莫不关己的样子:“哦?那个孙长蕴是跟着汪印前去江南道的?其是汪印的人?”
自从“天子门生”四个字一出,大安官场谁人不识孙长蕴?
便是贤妃这种久在深宫不出的人,也曾听了好几次“孙长蕴”的名字。
她还真没有想到,谢玠的弟子会跟着汪印前去江南道,亏得先前江南道官员还不确定汪印是否去了杭州府。
如今孙长蕴都已名扬天下,汪印不在杭州府又在哪里?
一群蠢货!
她呷了一口茶,才说道:“皇上定然会支持孙长蕴的,如今天子门生一事,孙长蕴立下了大功,汪印也会因此而沾光。此事是做不得文章的。”
“娘娘英明,紫宸殿传来消息,裴大人与邵大人因此曾有争论,皇上令吏部和礼部跟进此事了。”内侍恭敬地回道。
令吏部和吏部跟进此事,也就是会将“天子门生”这四个字落实到具体的科举选拔上,这是无法可想的事,她不觉得值得在此事上花心思。
她更在意的,乃是另外一件事。
“二十一皇子还在病着吗?”她端起了茶杯,随意地问道。
第941章 定计
“回娘娘,二十一皇子依然在病着,皇上隔三岔五会去延禧宫看他,太医说还得继续休养。”内侍何英这样说道,将探听到的消息详细说出来。
继续休养?
说起来,从郑云回生病开始,除了十九皇子郑瑞前去看过他一面,后来就没有人再见过他了。
他真的是在延禧宫养病吗?
贤妃当然是不相信的,她曾让郑瑞数次去试探,都被纯妃给挡回来了,最后还是皇上下令让郑云回专心休养,任何人都不得打扰。
这样的情况,已经让她百分百肯定郑云回已经不在宫中了。
至于郑云回去了哪里?这都不用怎么猜测,郑云回生病的时候,正是汪印离开京兆前去江南道的时候。——郑云回必定是跟着汪印去了江南道!
更重要的是,皇上也知道这件事,并且皇上在为郑云回掩饰,皇上为何要让郑云回前去江南道呢?
她也曾不着痕迹地试探,想从皇上口中得到什么,可是皇上却总是避而不谈。
皇上过去那么信任她,就连南库这样重要的事情都会对她说,然而这一次郑云回去了江南道,皇上竟然瞒着她?
这让贤妃感到了不解,也让她生起了极大的危机感,这是不是代表着皇上不再绝对信任她了?所以才没有对她说这些事情?
一旦失去了皇上的绝对信任,那么她以后……
她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所以哪怕已证实郑云回去了江南道,她却没有立刻有什么行动,就是顾忌着皇上对她的态度。
贤妃的眉头略略皱了起来,脸上不复那种万事不理的疏离感,让身边的内侍宫女也不由得心情紧绷起来。
娘娘心绪极少有波动,因为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中,现在只是二十一皇子去了江南道,娘娘为何会如此紧张在意呢?
哪怕何英这些内侍宫女是贤妃的近身亲信,但依然摸不透贤妃的性子,心下便有些惴惴。
“娘娘,现在该如何办?”内侍向贤妃请示道,想知道贤妃下一步的计划。
贤妃想了想,淡声吩咐道:“将二十一皇子前去江南道的消息,告诉杨善心和皇后,他们会知道该怎么办的。”
郑云回既然出了宫,就让他永远都回不了宫好了!
皇宫这四面红墙,岂是那么容易进和出的?想来本宫也快二十年没有出宫了,就算郑云回贵为皇子也不能例外!
“是,娘娘,奴才这就去办!”何英恭敬地回道。
吩咐何英退出去之后,贤妃问向了身边那个面容寻常的宫女:“鸣雁,本宫吩咐你做的事情,可有进展?”
鸣雁立刻回道:“娘娘,楚太医说已经有进展了,便是连尚药局奉御都不会知道的。楚太医说感念娘娘的救命之恩,愿永为娘娘驱使。”
贤妃“呵”地轻哂了一声,眼神不以为然。
楚太医甘为她所驱使,可不仅仅是因为救命之恩,还因为她手中有他的把柄,更因为那无上的荣华富贵!
恩威并施,这是后宫之中每一个人都知道的道理,她怎么会不知道呢?
过了几日,当永昭帝前来寿康宫的时候,贤妃便这样禀道:“皇上,臣妾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哦?爱妃有何话语,不妨直说。”永昭帝笑道,不免有些好奇。
他每隔几天就要来寿康宫一趟,就是因为与贤妃相处很放松,贤妃为人虽然冷清,却是有一句说一句,似乎从来不会畏惧他是否震怒,也不知道什么叫天威难犯。
其实人啊,高处不胜寒,永昭帝高高在上被人捧惯了,难得有贤妃这样一个什么都不怕,也什么都不争的人,才能让他全然放松心神。
过去贤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会遮掩忌讳,这会儿怎么犹豫不决了?
这好像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听到永昭帝这么说,贤妃笑了一下,脸上冰雪消融,这样说道:“皇上,那么臣妾就直说了。皇上,臣妾以为,皇上春秋鼎盛,宜当广纳妃嫔,以充盈后宫。近年来,宫中妃嫔减损不少,这并非国朝之福,纯妃或许是年轻,还想不到这一点,但是臣妾却不能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