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她和大人各自忙碌,她在研制解药的时候,大人便会在暇日斋处理公务,她不会过问大人见了什么人、处理什么公务。
但现在,大人表现太反常了,她不得不过问了。
“回夫人,厂公唤了朱太医和木大夫前去暇日斋,余事都不清楚。”赵三娘立刻回道。
夫人虽然不过问暇日斋的事情,但是同在斯来院,暇日斋那里有什么情况,其实不难知道。
况且,朱太医和木大夫前去暇日斋的事情,并没有多加掩饰,赵三娘才能清楚。
叶绥点点头,心想果然如此。
大人会对她躲避闪躲,只会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关大人身体的情况。
就如同昨晚,大人情不自禁之后,早上起来对着她的时候,神色总会有些异样。
朱太医和木大夫同去暇日斋,定然就是为了大人的身体了。
自从开始研制解药之后,具体用药情况、身体细微变化,在大人的要求下,她便没有参与其中。
她明白大人的意思,正因为他们是夫妻,大人不想在她面前露出无能为力、毫无尊严的情况,她对此也极力避免。
至亲夫妻,才会更懂得更悲悯。
她想起了大人昨天晚上和刚才的情不自禁,又想起了大人武功有所突破,猜测是不是大人身体有了变化。
如果这样,大人欲言又止,犹豫不定甚至逃避,那就可以解释了。
有关大人的身体状况,当然他们两个人都在极力维持平常,但是难免会有些尴尬。
——大人的身体,在他们之间是避免谈及的,正因为他们是夫妇,所以才更不能说。
这个时候,叶绥怎么都想不到,汪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解药起效了。
在汪印刻意隐瞒下,知道这个情况的人也不可能会声张。
她所想到的,就是大人情不自禁,就是像过去那几次的尴尬。
如此一想,她心中便释然了,随即便想起皇上的急召。
皇上急召大人进宫,是为了什么呢?
第842章 用刀
自汪印起复以来,这是他第二次见到永昭帝。
听到唐玉的禀报之后,他固然松了一口气,庆幸自己能够从与小姑娘相对的尴尬犹豫中挣脱开来,但是踏出斯来院之后,他的神色便恢复如常了。
现在还是长公主出殡后的第二天,朝中也没有什么什么紧急情况,皇上这么急着召见他……看来,皇上比他所想象的要着急太多。
果然,永昭帝这样说道:“爱卿,你昨日已经在朝中官员面前亮相了,也是时候去做些事情,让朝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你起复了。”
至于做些什么事,当然就是永昭帝此次急召的原因。
如果不是觉得紧急,永昭帝也不想在长公主出殡后第二天就召汪印前来。
永昭帝没有送长公主出殡,但是出殡的所有事情,仪鸾卫和暗卫都详细汇报了,自然,也知道汪印做了些什么事情。
汪印跪了下来,朝长公主叩了三个响头!
他不明白汪印为什这么做,但其这么做,的确在朝官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前其所说的亮独特相,的确做到了。
刚听到这禀告的时候,他不由得想到长公主之前进宫说汪印可以用的那番话语,心里总是有异样的感觉。
莫不是,皇长姐和汪印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略略想了想,很快就否定了之后这种猜测,认为他们之间不会有什么特别联系。
但凡他们有所联系,总会留下蛛丝马迹的,早就会被镇国公府所领导的暗卫查出来了。
再者,就算皇长姐与汪印有所往来,都没有太大关系,影响不了什么。——因为,皇长姐已经薨了。
死者已矣,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权势地位,一旦过世了,影响都有限,其实没有多大作用了。
永昭帝很清楚,活着的人才最重要。当然,只是活着也不行,还必须要有用、非常有用才行。
现在,他打算用汪印这把很锋利的刀了。
“是,请皇上吩咐。”汪印恭敬的回道,没有说什么旁的话语。
永昭帝看了看他,然后说道:“爱卿,近日你已经能够自由进出汪府了,想必已经知道江南道漕运的事情了吧?”
汪印已经重回缇事厂,还剔除了一批后来进去的缇骑。——对此,他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作什么过问。
他既然让汪印重新执掌缇事厂,那么缇骑人选的问题,他就不会再干预。
现在,他打算用汪印的时候,反而希望缇事厂能够恢复以往一半的能力水平,才能用得更顺手。
江南道漕运中断,引发了转运司的贪腐,明面上,事情已经解决了,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解决。
永昭帝相信,汪印定然十分清楚内里情况。
汪印点点头,答道:“回皇上,臣清楚。现在工部和户部正在进行抢修、补救河道中断,只是冬天到来,事情进行得十分艰难……”
永昭帝皱了皱眉,神色不豫地说道:“爱卿,朕说的不是这个。”
汪印眉眼低垂,态度越发恭敬:“是臣考虑不足,皇上所说的,乃是因此而引起的朝中局势?”
江南道漕运所有的责任都落在了水陆发运使钱可敬身上,并且牵连出太子。
太子良娣周氏已经身死,随着皇上对太子的维护,朝官都知道漕运事与太子无关,太子乃是遭受了无妄之灾。
只是,民心声望这种东西,一旦跌下去了,就很难再起来。
哪怕在皇上的授意下,仪鸾卫已经在暗地里为太子造势,但奇怪的是,收效甚微。
在朝官和百姓心目中,太子依然不是个好人,却占据了储君之位。
虽说现在民心声望还没有对太子、对朝局造成什么大影响,但长此以往,肯定会带来巨大危机。
永昭帝不得不防。
永昭帝急召汪印进宫,就是为了这个事情。只不过,他想汪印做的,并不是为太子挽回民心声望,而是要其扶持太子、对付韦皇后。
皇后及承恩公府势力太重,这成为了永昭帝的心头大患。
在他的敲打警告之下,韦皇后和承恩公府显得很乖顺,并没有作什么反抗,但他很快就发现,事情就只能到这一步了。
当他打算进一步限制韦皇后和承恩公府的势力时,发现竟然无从下手。
换句话来说,韦皇后和承恩公府势力之根深蒂固,竟能抵挡得住皇权的打压。
韦皇后在国朝素有贤名,而且贤名远播,朝官和百姓都知道,“母仪天下”这四个字,是恰当形容韦皇后的。
而且,韦皇后诞有公主和皇子,对延绵国朝有功,并且将后宫事务管理得妥妥当当……
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都不可以轻易废后。
承恩公府同样如此,府中弟子安分守己的居多,虽则位高权重,但在朝中、儒林的声望都很高。
如此一来,永昭帝就更不放心了。
此一时彼一时,过去永昭帝很满意承恩公府的子弟,现在怎么看都不放心了。
承恩公府子弟有这样的权势、又博得这样的声望,那么以后……还想得到什么呢?
永昭帝固然可以将承恩公府扑灭,但朝臣眼明心明,也不能让朝臣们寒了心,毕竟他以后他还要用其它朝臣。
再者,皇家脸面、帝王威严也要保持。
——如果处置理由充足,那么就不一样了。
永昭帝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汪印才能想出这个处置的充足理由。
汪印是一把好刀,若是弃之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得好好用起来!
第843章 怒急攻心
“朕打算让你站在太子与五皇子的身后,扶持他们得势力,与皇后成三足鼎立之局面,这样……你可做得到?”永昭帝淡淡说道,说出了自己的命令。
帝王对臣下所言,当然就是命令。
以汪印的本事,帮助太子重新赢得民心声望,这不是难事,就算是帮助太子与皇后对抗,想必也容易。
但是,这不是永昭帝所期望的结果,他需要的,并不是太子与皇后抗争,而是朝局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三足鼎立,才最稳固。
“是,臣谨遵皇上旨意,臣定不负皇上所托。”汪印低着头,恭敬的回道,对此命令多少有所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