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秘录:厂公太撩人+番外(543)

作者:平白兄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满的话,那便是相公顾璋对她的态度。

怎么说呢,顾璋对她并不是不好,对她信任看重,对她所出的孩子爱护有加,便是他身边的两个妾室,都是经过她点头应允了才会纳的。

在旁人看来,顾璋对她已经足够好了,不知有多少夫人艳羡,都道她嫁给清宴公子乃天大的福气。

许多时候,宋鸾自己也觉得很幸福的,毕竟旁人所汲汲渴求的东西,她都得到了。

只是,不知道为何,她总会想起那一晚上的元宵灯会。

总会想起那一晚顾璋怪异的神情。

或许想得多了,那一个艳丽夺目的火红色身影,渐渐成为了她的心头刺,随着时日而渐深,怎么都拔不掉。

总让她觉得自己的幸福差了点什么。

不过,那个人已经四年多没有出现了,她也快要忽略那个人了。

不曾想,雁西卫会发生这么多事情,汪印及那个人还会回来。他们还能没有回到京兆呢,相公就如此坐立不安了。

可见那两个人对相公的影响有多深。

若是他们回到了京兆,相公会不会再见到那个人?相公会不会与那个人有什么牵扯?

这种不能宣之于口的担忧,让她对接下来的朝局充满了担忧。

皇后能不能阻止他们回来?要是皇上直接下令处死他们就好了,如此她就能真正拔掉心头刺了。

可惜……

“不用了,我直接去求见国公爷吧。现在只能等皇后娘娘消气了,夫人不必担心。”顾璋这样说道,拒绝了宋鸾的提议。

说罢,他便站了起来,准备去书房写拜帖了。

“……”宋鸾张口欲言,却又顿住了。

她望着汪印离开的背影,眼神变了又变,最终凝成了深深无奈。

总是这样……清宴公子人如其名,一心希望天下河清海晏,总是呆在书房,全副心神都扑在朝事上。

她多希望能和相公说说体己话啊,就像旁的夫妻那样……

顾璋回道书房之后,却久久没有写下拜帖。——皇后娘娘并不愿意见到自己,承恩公府的态度又如何呢?

他们都觉得现在是对付汪印的最佳时机,若是听到自己不妥之言,他们只会觉得好笑吧。

只是,汪印岂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这么多年来,顾璋极为关注汪印的一举一动,论及对汪印的了解,他自诩在京兆朝官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他比绝大多数朝官清楚汪印的本事有多大。

过去汪印也曾数次遭遇危机,哪怕已经站在悬崖边,还一脚踏了出去,最后都能平安无事。

一次也就算了,许多次都是如此,这就不是运气和巧合了,而是说明汪印的本事着实非凡。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汪印就任雁西卫大将军这事。

汪印都已经被皇上夺去了缇事厂的权力,等于被舍弃了,几乎没有任何凭仗了,哪里想到,汪印在雁西卫立下了那么大的功绩,赢得那么多的威望。

虞诞芝以身死设局,真的能将汪印套住吗?

他觉得悬……

汪印绝对不容小觑,可是他就要回到京兆了,他的夫人也会一起回来吧?

顾璋想起了叶绥,想起了那张艳丽夺目的脸容,仿佛烈烈金乌,让人移不开眼睛。

谁来也奇怪,她明明对她没有什么旖旎心思,也不曾刻意记忆她,却总是忘不了她的样子。

隔了三四年,她的容貌有没有变化呢?还是那么夺人心魄吗?

如果当年不是叶安世拒婚的话,原本他和他是能够结为夫妇的……

“笃笃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让他从有关叶绥的记忆中回过神来。

“少爷,承恩公府送来了口讯,请少爷立刻过去好一趟。”贴身仆从这样说道,气喘吁吁的。

他正想去求见承恩公,不想就接到了口讯,这也太巧了。承恩公请他立刻过去,是有什么急事呢?

待汪印去了承恩公府之后,才知道自己心中那种不详的预测终于成真了!

皇上竟然将十皇子召去了紫宸殿,还训斥了一顿,并且将十皇子府的属官都罚奉三月,那有些属官受到了杖责……

并且,还借着各种莫名其妙的由头,将承恩公府的子弟责罚了一番。

皇上会这么做,原因自然不用多说,这是很明显是多承恩公府不满,是在故意敲打了。

顾璋想了想,建议道:“国公爷,为今之计,就只有静观其变了。汪印过去得罪的人不少,承恩公府实在不宜出头。”

韦晟脸色阴沉地点了点头,却始终意难平。

他不过稍稍有动而已,皇上就这么防范了,呵……

他不知道,等待着承恩公府的远远不止这敲打。

第777章 平衡之道

永昭帝在想着韦皇后和承恩公府。

在九皇子郑紧离开之后,他总不自觉想起郑紧所说的那些话语,终于知道了先前脑中一闪而过的是什么。

在意识这一点之后,永昭帝让仪鸾卫副将军余景怀去查探相关情况,最后汇报上来的结果,让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十皇子的势力过大了……不对,是皇后一系的势力太大了!

虽然他现在更倚重仪鸾卫,但也没有忽略缇事厂。

近年缇事厂人事浮动,早已经不是他最看重的耳目了,但是缇事厂毕竟是他创立的,在国朝中依然是个让人震慑的存在。

在汪印离开之后,他之所以让两个皇子共同执掌缇事厂,就是不希望旁人拥有缇事厂的势力。

他的初衷是如此,但经过了四年多的时间,实情有些不一样了,十皇子明显占据上风。

假以时日,十皇子就会完全将缇事厂握在手中。

十皇子郑训的秉性行事,永昭帝很清楚。

因为生母早逝的缘故,他这个皇儿行事总有些怯懦,就算养在皇后膝下,或许心知要仰仗他人的势力,活得小心翼翼。

这是一个没有多少本事也没有多少野心的皇子。

但是这样一个皇子,却压制住九皇子,掌管着缇事厂大部分人手。

郑训现在做的事情,与其秉性不符,这多半是皇后要求的结果,并且皇后一定在暗中调度配置。

人人都会为自己着想,韦皇后铺展自己的势力,为她自己和十八皇子谋划,这可以理解。

过去他对这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觉得这些事情没什么关系。

现在,他发现事情渐渐有些不妥了:

韦皇后一系的势力未免太重了,承恩公府的手伸得太长了。

毕竟,朕还坐着皇位,国朝还有太子!

宫中右藏是元康在执掌,元康是皇后所出,这势力天然就倾向了皇后;

尚书令邵世善是十皇子的岳丈,十皇子养在皇后膝下,倾向也很明显;

承恩公府就更不用说了,是皇后的娘家,如今还有缇事厂人手……

不知不觉间,皇后一系的势力已经这么大了!

这些些年他一直汪印印权重过甚,却不想皇后的蚕食之势更加厉害!

自己的皇后、自己的皇子,谋划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关键是,他还春秋鼎盛,而皇后所出的十八皇子还年幼!

如此,肯定不行……

这一日,永昭帝在翻阅秘书省校书郎送上来的图鉴,猛然看到了“外戚干政、扶幼篡位”这么一句,动作不由得顿了顿。

每隔一段时间,校书郎就会送来治国书籍,当中包括历史殷鉴、帝王行事等等,像这种外戚干政、狭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他翻阅过不知多少。

他还记得,太傅曾经和他说过前朝“丙寅之祸”,正是因为外戚权力过大,最后竟然能随意废立帝王,最终招致了灭国。

正是因为丙寅之祸,郑氏皇族才打出“清君侧”的口号,最后才建立了大安朝。

这一段开国历史,每一个大安皇帝都十分熟悉,也时常以此为警示。

最开始的时候,永昭帝记得很清楚,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打压,外戚为祸的事情已经太久没有出现了,他压根没有想过这情况。

如果朕出了什么事,以太子的本事,能抵挡后一系的势力吗?

十八皇子年幼,幼主登基,这大安朝的江山真正属于谁,还不好说!

想到这种种可能,永昭帝出了一身冷汗。

他猛然发现,自己看似无比稳固的皇位和江山,竟然还潜藏着这么多危机,稍不留神,就会有崩塌之虞。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