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动乱乃是朝廷大事,柳元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参与到这件大事当中,可是因为汪督主,他竟然要思考平乱良策了!
这种看重……就像天外砸下来的陨石,重得让柳元集根本承受不住啊。
不敢相信,太意外,太吃惊了!
柳元集保持着这种虚幻的心情回到房间,一时难以回过神来。
还没有离开的朱离见到他打受打击失魂落魄的样子,忍不住问了一声:“厂公找你说什么了?”
柳元集闻言,涣散的目光便落到了朱离身上,下意识回道:“督主说,你有一种秘药,对骑马腿伤很有好处,让我问你讨一点。”
“……”朱离倒抽了一口气,脸色霎时变了。
他努力稳住心神,狐疑地看着柳元集,喉头艰涩地问道:“厂公……真的这么说?”
这时,柳元集渐渐回过神来了,他看着朱离倏然变色的脸容,重重点了点头:“没错,督主就是这么说的。”
这话一落,朱离的面色可以说是乌云笼罩了,整个人都耷拉下来了,好像……如丧考妣一样!
柳元集眨了眨眼,惊奇地看着朱离惊变的脸色。
这么些天了,朱离一直面无表情,他还以为朱离是面瘫呢,不想也会这样……
只是,如丧考妣,这是什么表情?
朱离深深吸了一口气,好像经历过什么艰苦卓绝斗争似的,语气坚决地说道:“既然厂公有令,那么……给你!”
说罢,他颤抖着手,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盒子。
于是,接下来,柳元集便一瞬不动看着朱离的表现,全程都是略懵的。
只见朱离打开了这个小盒子,又从这里面打开了一个更小点的盒子,再从里面挑出了一个更更小点的盒子,最后终于取出了一个两只手指大小的瓷白瓶子。
他拿起这瓷白小瓶子递给柳元集,却又猛地缩回来,眼神满是不舍。
随即,他像定下了注意,将小瓶子再次递给了出来,却又一下子缩回去……
如此几番,看得柳元集眼睛都花了。
就在朱离再一次递出小瓶子的时候,柳元集猛地伸出手去,毫不客气地将小瓶子抓过来,笑着道:“既如此,多谢朱大人了。”
朱离的眼神像割肉一样痛苦,那不舍的表情更是无法形同。
最终,他只是点了点头,目光却一直粘在瓷白小瓶子上。
这是厂公吩咐的……他就算再不舍,也要给出去啊,这下真是便宜了柳元集这小子了!
缇骑司房朱离朱大人,忠心耿耿,武功高强,办事周到细致……有数不清的优点,哪里都好。
就是有一点:抠门!
凡是到了他手的东西,想要从他那里讨漏出来,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这个小瓶子里面装着的,是他研究了无数古方,最后忍着肉痛买了数百种珍惜药材,才研制出来的一种治疗伤药。
这种药膏堪比神药,对伤势甚有奇效,不说活死人肉白骨,却比太医院那些伤药好得多。
这次南下,朱离只带了这样一个小瓶子,就连自己都不舍得用,是打算以备厂公不时之需。
哪里想到,最后这个小瓶子会落到这个小子手上!
这么珍贵的药材,真是……真是便宜了这小子!
朱离心里痛的几乎无法呼吸,越是看,越是痛,最后终于忍不住别开了眼睛。
他这副表情,让柳元集那一直觉得如虚幻中的心绪终于落到了实地。
这个时候,他再一次想起了汪督主的话语,那些征求良策的话语,他记得很清楚。
他紧紧握住了手中瓷瓶子,眼神不再是涣散,而是带着一种果决。
既然汪督主如此看重他,那么他也绝不会辜负汪督主的期望!
他在国子监学习骑射的时候,对兵书谋略最感兴趣。
正好,他最近看的书本之中,也有不少有关百部的历史记录。
平定百部动乱的良策,他一定会想出来的!
一连三日,柳元集都在房中不出,与此同时,缇骑、岭南道官员和岭南卫士兵在他房间不断进进出出。
汪印特别交代过,若是他有什么需要,都可以向缇骑提及。
这些人,便是特地前来为柳元集解说岭南道局势的,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百部情况,可谓事无巨细了。
汪印这三日内里没有闲着,他与张毫端、关寒松在百部周围巡视着,以便亲眼看到百部动乱的实际情况。
到了第三日,汪印回到了韶州府衙,柳元集的房门也打开了。
柳元集一出房间门,便直接去见了汪印,禀道:“督主,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百部动乱了那么久,想必那些部落首领也回过神来了,应该是明白了朝廷的做法,并且对这个做法很反感。现在百部动乱,与其说是百部内部争权的结果,不若说是百部想脱离朝廷的征兆。”
汪印听了,神色没有变化,只道:“继续说下去了。”
“是,督主。能够做到百部首领的人,想必不会愚笨。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平定百部的动乱,首先要朝廷改变对百部的策略,将百部当做大安朝的子民一样,无差别对待。为此,我觉得可以这样做……”柳元集继续说道。
他背脊挺得笔直,话音渐渐高亢起来,眼神也亮得吓人。
听完他的话,汪印沉吟片刻,忍不住微微头。
柳元集在这方面真是有天赋,小姑娘没有说错!
第402章 联合
柳元集这样禀道:“督主,我建议可以这样做:一是将越部、高部这两个最强的部落打散,使得百部没有最强者;二是让朝廷官员子弟和百部首领的女儿联姻;三是朝廷在赋税方面的政策向百部有所倾斜……”
他停下来,微微调整了气息,继续道:“这三者,乃是为了百部和廷的长远着想,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若想一下子执行到位,恐怕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我认为,可以先试行,在根据朝廷、百部的局势反应,再来进一步调整。”
柳元集说话的时候,汪印一直在细心倾听,并没有打断他的话语。
待柳元集说完之后,汪督主脸上不再是那副淡漠的表情,而是看起来平和多了。
他微微点了点头,赞许道:“不错,这三者,的确为良策,本座会仔细考虑的。”
难怪,小姑娘要让本座带上这柳元集,短短三日,柳元集便想出了这三个办法,的确是为了国朝和百部谋久远之法。
不错,很不错!
这几日,汪印和张毫端、关寒松在各处巡守的时候,也经常在商讨平定百部动乱的办法。
张毫端认为,回到百部动乱以前的情况为佳,这样岭南道会继续稳定,南库也不会暴露。
他主张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将越部和高部的首领带来问话,表示朝廷对百部动乱的不满之意;
二是让岭南卫大军临百部聚地,迫使百部动乱平息,使得一切回到最初。
如此恩威并施,既解决了百部动乱,也保护了南库,维护了岭南道稳定。
对他这些方法,汪印不置可否,关寒松也没有表达什么意见。
在汪印看来,天下局势就如同柳元集说话所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百部归顺朝廷那么久了,可是百部却越来越孱弱动乱,这些部落首领都不是傻子,都猜到了朝廷的用意,也觉得朝廷不会对百部一视同仁。
想来,越部和高部就是凭着这样的言论来鼓动百部人心、来收拢其余弱小的部落的。
他们既然踏如此关键的一步,怎么可能愿意回到以前呢?
不管是朝廷是利诱还是威逼,想必这些部落首领也不会答应。
就算他们答应了,也是口头一套,内里一套。
这样下去,百部对朝廷的意见只会越来越大,当初收归百部的功用意义就会越来越小。
局势到了这种地步,已经证明了朝廷之前对百部的做法有了差错,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执行另外的策略,以真正平息百部动乱。
这些想法,是汪印巡视岭南道所得,却还没有真正对张毫端和关寒松两人提及过。
现在柳元集说说的这些良策,其实就是在汪印所认为的基础上散发的,那便是国朝大统一,民族大融合。
仔细说来,百部已经归属了朝廷,那么百部的族人和岭南道的百姓就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大安朝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