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秘录:厂公太撩人+番外(238)

作者:平白兄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没错,是耻辱!

左翊卫办事不力,而缇事厂立下功劳,两者相比之下,左翊卫士兵就觉得自都觉得缇骑狠狠打了一巴掌,脸上无光。

现在缇骑与左翊卫伴驾出行,就是大将军没有吩咐,赵响臻都特别注意汪印和缇骑的动静。

只是缇骑本来就专司刺探,行踪十分隐秘,要跟踪查探他们太不容易了。

直到现在,左翊卫士兵也不知道前来的缇骑有多少人,更别说知道缇骑暗地里的动静了。

简靖安想了想,最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吩咐道:“算了,不用特意在乎汪印和缇骑的动静了。左翊卫的任务是保护皇上,确保大祭顺利完成。让将领、士兵们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他虽然嫉妒汪印,却分得清轻重缓急。

现在对左翊卫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他十分清楚。

在这一点上,他不会糊涂。

赵响臻自然领命,对简靖安的敬佩又多了一分。

人毕竟有七情六欲,大将军因为梁州一事,对汪督主有嫉妒之心,会暗地里有比较之意,这都是人之常情。

可是克制住自己心中的嫉妒,专于最重要的任务,这便是大将军的素养了。

简靖安对缇事厂是什么心思,眉眼挑通的汪督主自然知道。

缇骑作为朝中最独特的存在,时不时会受到其他人、特别是军中士兵的侧目,乃至不满。

像简靖安这种心存比较的人还不少,小事尔,无须理会。

重要的,还是周云川。

进入茂岭的崇山峻岭之后,景色便开始单调了,举目所见全是树木,树木之外还是树木。

虽然十月下旬已有落叶,深山中各种树木都变了颜色,或绿或红或黄,层层叠染,景色非常优美。

然而再优美的景色,连续看了两三天,任何人都会腻了,更何况是一国之君?

永昭帝心情烦躁不已,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抵达皇陵,根本就无心去欣赏这些景色。

可是十年一次的大祭,是他这个帝王的责任,他不能因为路途的艰险而退缩,甚至还不能让臣下知道他的烦躁。

在汪印的建议下,他终于找到了一件打发时间的事。

那就是:将随行的官员一一唤来,询问他们在各自官位上所做的事情!

这样考察官员的政绩,也可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还可以消退心中烦躁,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这一日,轮到泰州刺史周云川前来御帐,他像其他官员一样介绍了自己为官的经历,也也为皇上介绍了泰州的吏治风貌。

汪印就侍立在永昭帝身边,在见到周云川在永昭帝跟前的表现后,他终于知道周云川为何能成为吏部尚书了。

周云川,真不是普通的人物!

第343章 献芹

汪印侍立在永昭帝身边,是一副护卫的姿态,也不忌讳地打量着周云川。

和朝中许多文官一样,周云川长相儒雅,又带着上位者的威严,是个很典型的文官。

特别之处在于他身材十分高大,脸容不怒而威,虽然只是个四品的刺史,气场却十分强大,并不输朝中三品重臣。

泰州在山东道,因山东道文道兴盛,泰州地位自然十分重要。

周云川在刺史这个位置上,缇骑当然不会忽略这个人。

只不过,在叶绥说了之后,缇骑查探更为着重详尽而已,关于他的调查,有厚厚的一本卷宗。

因此,汪印知道,周云川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为官一方也深得百姓爱戴。

在其就任泰州刺史期间,更是力推文泽,联合了山东道的大儒巨贾,出资在泰州属各县都兴建了学堂,虽然这些学堂的子弟多出自官员富商之家,但也有不少穷困人家的子弟。

而且,周云川还力倡在山东道、其余九大道和京兆建立泰州会馆,用以安置这些地方的泰州士子,解决泰州士子出行的衣食住行等问题。

近些年来,泰州童生的人数要比其他州多,便是受惠于周云川这个政策,这也是周云川的政绩。

吏部考功司在考评官员等第的时候,将周云川评委二等一级,这是极高的赞许了。

有了考功司这个等第,周云川是仕途可谓极为平坦光明。

所以之前叶绥询问谢鹿年致仕后,太常卿这个位置会由谁来接替,汪印才会说是周云川。

现在,周云川在永昭帝面前陈述,语调舒缓陈述清晰,将泰州的风土人情说得很详尽,也很为有趣。

虽然他无一字提到自己的政绩,但泰州百姓和乐平,童生频涌远胜别州,这不都是周云川的政绩功劳吗?

汪印见过太多官员,他们在永昭帝面前唯唯诺诺,就算立下了天大的功劳,也不会说话,皇上的印象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能将话说好,也是一门了不起的本事,眼前的周云川可不就是?

永昭帝听得聚精会神,心中烦躁不觉消退了,大笑道:“听爱卿这么说,朕都很想去泰州看看了。泰州有爱卿这个刺史,是百姓之幸,也是朕的幸运啊!”

汪印脸上神容不变,内心却在轻叹:

帝王的幸运,这多用来形容肱骨之臣,皇上想必对周云川十分满意,才会油然发出这声感叹。

周云川微微躬腰,脸上露出了蒙受君恩的感激,重重回道:“臣感激皇上的重用!能就任泰州刺史,这是臣的幸运,更是皇上的恩德深厚!”

停顿片刻,他继续说道:“皇上深恩,微臣无以为报,唯竭尽所能忠报皇上!因此,臣编写了这一个册子,恳请皇上细鉴。”

说罢,他便从怀中掏出了一本薄薄的册子,恭敬地递给了永昭帝,随后便退在一旁,等待永昭帝示下。

周云川在这个时候献上册子,哪怕他说得再谦虚,哪怕这个册子很薄,都显示了这个册子极为重要。

这个册子上,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因着对周云川的欣赏,永昭帝龙心大悦,于是接过了这本册子,还打开了册子。

这一看,他神色便有些动容,翻阅的动作没有停下,反而继续往后翻看起来。

这册子很薄,无须多长时间,他便看完了。

很快,永昭帝便合上了册子,脸上有遮掩不悦的喜悦,再一次在感叹道:“有爱卿这样的臣子,这是朕的幸运啊!”

听了这话,汪印微微抬眼,往周云川那里淡淡看了一眼。

皇上第二次说到幸运了,周云川献上的这本册子,里面到底写了什么?

此时,永昭帝仍在赞赏着周云川:“这本册子写的的鉴才用人的方法,真是太精妙了!这册子应该让吏部的官员来看看,爱卿这册子,甚好,甚好!”

听了这些话语,汪印才明白这册子里写的是什么。

鉴才用人之法,究竟是怎样的鉴才用人方法,足以让吏部官员都来看?

在永昭帝的要求下,周云川向其详细陈述了这些方法,说得非常具体详细。

一旁的汪印听了,也忍不住度周云川露出了欣赏的目光。

原来,这本册子上写了周云川自己想到的、从旁人那里听来的、在为官生涯中受到启发的鉴才用人方法。

这其中,鉴才总共有九个方面,人才共分为五个层次。

周云川从九个方面来鉴才,分别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这九个方面。

所谓神,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心性品质,具体体现在脸上的表现。

周云川将其表述为“神平则质平,神邪则质邪”,又指“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主要说一个人的心性品质固然有先天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磨练出来。

除了神这方面之外,其他的八个方面,周云川都有论述,而且表述得非常精彩。

在鉴才之后,周云川还将人才分为五个层次,这便是:兼德、兼才、偏才、依似、间杂这五个方面。

根据这五方面的人才,再讨论如何用好这些人才,将这些人才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等等。

其中有些观点,是朝中大多数官员都知道的,也是这么做的。

关键是,在此之前,没有人将这些集结册,周云川启了先例。

更重要的是,周云川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形成完整的理论,还可以被具体执行。

知人论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现在周云川为这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制定了可以评判的标准,也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具体办法。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