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请您救救治儿,救救治儿。”德妃也乐意看到苏恬吃瘪,可是儿子的性命要紧,听到皇上和太后要册封北宫千宁,她心中有些抵触,便泣不成声地求着永昌帝。
北宫千宁知道冷落了德妃,也忽略了三皇子,立即提醒皇上和太后:“感谢皇上和太后隆恩,只是三殿下还昏迷着,还是救治三殿下要紧。”
永昌帝这时也发现冷落了德妃母子,他看到褚秋平和莫太医好像有了结果,便着急问道:“三皇子如何?”
没到到两位太医叹气摇头道:“恕臣无能,无法诊断出三殿下的确切病因。”
“那他能不能醒过来?”德妃心中着急,都等不及永昌帝和太后开口,直接就自己问起太医来。
永昌帝和太后理解德妃的心情,并未跟她计较,他们同样期待太医的答案。
北宫千宁也是十分着急,这一世,她的命运跟三皇子是捆绑在一起的,她和他的结合,是改变历史悲剧的重要一环,他看不能有任何三长两短,只是前世并未发生他们在翊坤宫出事的事情,北宫千宁想破了脑袋,也不知道为何三皇子会在翊坤宫昏迷。
褚秋平知道三皇子虽然是个说话不利索之人,但由于有德妃这个生母在,他的身份并不亚于嫡出的二皇子,如今三皇子昏迷得蹊跷,他却诊断不出个结果,能不急死人吗?
清远道长也被请来了,清远道长给三皇子把脉后,脸色几位凝重,然后让永昌帝屏退众人,只把他的看法悄悄告诉永昌帝。
连着两人在翊坤宫出事,而且出的都是怪事,且还有北宫千宁说的那句邪门,永昌帝便知道,太医们诊断不出三皇子的昏迷原因,绝对不能简单地用庸医来界定他们。
不过虽不能一时诊断出来,但是三皇子的呼吸还算顺畅,永昌帝便命太医时刻守在三皇子床前,另一方面是让清远道长做法,定位玄凌子大师所在的位置。
翊坤宫连连出怪事,先前北宫千宁在那里胸闷后,有人还暗暗嘲笑北宫千宁身体虚弱,现在三皇子在翊坤宫昏迷不醒后,大家就相信翊坤宫邪门了。
很快的,中宫皇后寝宫邪门这样的话,便传遍了前朝和后宫,当然也传到了宫外,于是整个皇都都议论纷纷,有人说皇后一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否则翊坤宫不会如此邪门。
有人提醒道,可别随意议论苏皇后,万一被承恩公知道了,可没有好果子吃。
有人说北宫千宁就是个烦人精,她在哪里,哪里就有大事发生。
也有人说北宫千宁命好,去了一趟康州,大难不死还立了功,立功了又获得秀女资格,尚未参加选妃大考就获得三皇妃身份,如今进宫养伤又获封县主,真真是好运连连。
可也有人说,再好运又如何,还不是在康州被西狄人糟蹋了身体?
有人又抗议,听说睿王回到皇都后,不是辟谣说没有被糟蹋这回事吗?可见是有人见不得北宫千宁好而造谣诬陷的。
有过来人大声说,是否被糟蹋,那就要看北宫千宁的守宫砂还在不在,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办法了。
宫外百姓议论纷纷,各地秀女更是不断地花钱打听宫里和北宫千宁的消息,学子们则是结结实实地感受到了皇都的风云变幻。
两日后,清远道长终于找到了玄凌子大师,在永昌帝握着三皇子的手落泪时,陈公公前来报信,说是玄凌子大师回来了。
永昌帝大喜,立即兴奋大叫:“速速请他前来诊治三皇子。”
“本阁已经进来了。”一声浑厚且不急不躁的中年男子声音,从门外从容走进寿康宫三皇子下榻处。
第27章 驱邪
“玄凌子大师。”看见前世的救命恩人,北宫千宁顾不上永昌帝等人在场,直接一拐一瘸地迎过去。
玄凌子大师虚扶了北宫千宁一下,波澜不惊地笑吟吟说道:“想必这位就是独守军营、奋勇杀敌的巾帼英雄永江县主吧?”
太后和永昌帝看见北宫千宁激动的迎上去,只以为她是盼着玄凌子大师前来,心中欢喜得紧,便接过玄凌子大师的话说:“对对对,大师你说得对,她就是巾帼英雄永江县主。”
这个玄凌子的大师,怎么好像不认识她了呢?北宫千宁很纳闷,不过玄凌子大师救她是隐秘之事,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的,北宫千宁赶紧收起心思,专心的应对皇上和太后的话:“大师过奖了,宁儿只有一个兄长,当时也只是想着不能让兄长死,这才在兄长领兵外出打仗时,独自在军营中镇守。”
玄凌子大师哈哈大笑道:“人最难能可贵之处,便是拥有这样一份赤子之心。”
“大师,宁儿之功不足挂齿,还请大师及时给三殿下诊治一下。”北宫千宁知道不能再占用玄凌子大师的时间,便直接转移话题。
太后和永昌帝果然向她投来赞许的目光:“宁丫头是个懂事的丫头,不知大师对三皇子的病情有何判断?”
玄凌子大师在跟北宫千宁说话时,其实已经走到三皇子百里和治床前,他先是观察三皇子的神色,然后再把脉,最后表示要单独跟皇上和太后禀报。
北宫千宁赶紧识趣地告退,事情如此,太后也只好怀着歉意,让北宫千宁退出门外。
其他宫人也是极有眼色之人,纷纷跟着退出屋外。
北宫千宁不知道玄凌子大师说了什么,但是她很快就得到消息,一是玄凌子大师让北宫千宁不分昼夜地服侍三皇子,二是太后和皇上同时下旨。
太后和皇上下旨说翊坤宫有邪气,玄凌子大师要进翊坤宫驱邪,命苏恬皇后暂时移居棠梨宫。
北宫千宁不分昼夜服侍三皇子这事,倒是没有几个人敢议论,因为这毕竟是玄凌子大师做的决定,玄凌子大师是道法和德行修为都很高的人,多年作为大夏国的国师,他对大夏国做出了极大贡献。
反而因为是玄凌子大师做的决定,宫外的人自动忽略掉北宫千宁被玷污的传闻,若是听到有人还议论此事,他们还站出来制止那些恶意的诽谤。
北宫千宁这边好受了,有人却对皇后的待遇鸣不平,这些人除了二皇子媏怡公主兄妹,还有的就是承恩公一党。
棠梨宫在前朝曾经出过一位废妃,在永昌朝一直空着,因此苏恬死活不肯搬进去住。
二皇子和媏怡公主一向以嫡出为荣,在宫中向来是蛮横霸道的,翊坤宫被说成有邪气,他们已经大为恼火,如今看到母后被移居不详的棠梨宫,他俩更是到寿康宫大闹:“堂堂母国,如何住进废妃的寝宫?”
太后极为不悦:“只是暂住,如何不行?边关将士餐风露宿、流血丧命,皇后若是连这点苦也吃不了,何谈母仪天下?”
太后在后宫一向威严,二皇子和媏怡平日就怕这位皇祖母,如今面对皇祖母的重话,两人竟是不敢再闹,灰溜溜地离开寿康宫,不过两人对北宫千宁和三皇子的仇怨也更重了。
承恩公也是发动党羽,在朝堂上给永昌帝施压:“皇后乃天道选定,怎能居住那不详的棠梨宫?这是对天道的不敬!”
反对承恩公一党的声音自然也有:“既然皇后是天道选定的人,那为何偏偏她的寝宫有邪气、连番迷晕两位皇子和县主?”
承恩公党羽狡辩:“永江县主本就重伤未愈,身体还十分虚弱,那日她走到翊坤宫时,已经十分疲惫,晕倒在翊坤宫实属正常。”
反对方紧追不放:“那三皇子呢?如何解释三皇子昏迷多日不醒?甚至还需要玄凌子大师亲自救治?我看就是因为翊坤宫邪气太重。”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时分激烈,最后是永昌帝一锤定音:“承恩公的说词,等于说自己的妹妹不能母仪天下,配不上皇后之位。”
“皇上英明。”永昌帝刚说完,那些忠心于他的大臣,立即纷纷表示同意。
承恩公却挣扎着辩解:“皇上,臣的妹妹可是跟你开启帝台印的人,是天道选择的皇后人选,您这样说岂不是违背天意?”
永昌帝双眼差点喷火,端王立即声援道:“所谓母仪天下,就是为人处事能作为天下母亲的表率,可苏皇后只愿意住在华丽的翊坤宫,不肯暂时移居冷清的棠梨宫,此种作为难道也是天下母亲的表率?”
“若是不愿意暂时移居棠梨宫,那就露宿御花园好了。”永昌帝双眸一寒,毫不客气做出决定后,直接宣布退朝,然后气呼呼地离开重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