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仵作(721)

这种状态,暮青两年前经历过,所以理解。她没有香儿这么乐观的性子,能自娱解压,这两年,若不是步惜欢将这些熟悉的人送来她身边,难以想象她会不会在孤独与思念里熬出心病来。

这两年,吃着杨氏做的膳食,看着身边的崔远,听着血影和香儿斗嘴,她有时会有一种还在都督府里的错觉,只是起居多了彩娥和小安子的照顾,身边又多了一个孩子。

日子热热闹闹的,眨眼就过了两年。

这两年,她与步惜欢常通家书。在教导呼延查烈时,除了月杀,身边一向不留人侍候。月杀会将她和呼延查烈的言谈记录成书信发往汴都,这是她的意思。那年,她曾答应过步惜欢,他们之间不可藏事,无论她做何事,都要让他知道她的心思,苦乐同担。而今他们虽然远隔两地,但此诺绝不毁弃。

记得就是从那时起,步惜欢的家书总是一寄两封,一封谈情说爱话相思,一封谈军论政话国事。

南兴朝中的事,大到新政改革,小到人事调迁,步惜欢也从不瞒着她,常在信中谈及他制衡朝堂、处理国事时的心术和对大局的远见。这人从没问过她跟呼延查烈说的那些史事从何而来,但他总会在家书中参与他们的辩题,以帝王的身份谈他的看法,每阅家书,她都能获益良多。

她知道,他在教她政事。如同当年她不懂儿女情长,他便耐着性子教她懂得,而今她身居神殿执政四州,他远在汴都,仍千里传信,教她政事。

家事也好,国事也罢,他总是教她等她,不惧岁月漫长。

阿欢,你把所有的热闹都送来了我身边,守着我的初心那你呢?这两年,你是怎么熬的?

每每想起此事,暮青都心疼不忍,也就再不像从前那般写那三言两语的家书。可她是个寡言之人,尤其在说情话上实在不及某人,每每看信,读着他那些变着花样儿的撩拨之言,她都恨得牙痒,怀疑这人是不是借朝廷科举取士之便网罗了一批擅作闺怨诗词的酸秀才,不然哪来的那许多艳诗春词、哀婉之调?数数这两年家书中的诗词,都可以刊集成册了!

于是,她也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就开始以画回敬,就像在岭南时那般,只要他的家书中作有艳诗春词,她就回以春宫秘图。两年来,她画的春宫图也多到可以出本**经的地步了!

有时她会想,似他们这样的帝后,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哪日家书秘画若流落到民间,怕是要把天下人的眼珠子给惊掉了。

想当年,她初学画时,若有人告诉她,有一日她苦练出来的画技会用来画春宫,她是死也不会信的。

可如今,她不仅画了春宫,还常尝试着以憨拙的画法画些日常琐事。呼延查烈练功时,她画血影和香儿斗嘴时,她画崔远把殿值追得四处躲避时,她也画。连去年丝茶之路上发了大案,她回到中州后都画了一幅神殿图,殿门上贴的是张牙舞爪的凶犯画像,不但魑魅魍魉见之四处逃散,连坐在大殿飞檐上的神兽都被吓回天庭了

他把热闹都给了她,她便换了个方式,将热闹又送回了他身边。

他们就这么相互守护着,等着三年期满,夫妻团聚。

为实现安定四州的约定,暮青一日也不曾懈怠,寒来暑往,三年就这么过去了。

三年来,丝茶之路热闹了起来,两国的贸易往来如火如荼兴农治涝之新政在中州南部试行之后,朝廷已下令在延州正式施行鄂族法典严酷,每至祖神生辰,暮青必借大庆之机废除酷法,而今九州之法度虽然尚有不同,但鄂族割鼻割舌、剜眼断肢之致残酷刑已遭废尽神官的残部在武牢山一役后元气大损,三年来遭神殿鬼军和神甲军的联手追查围剿,已销声匿迹一年有余。

三年来,暮青提点刑狱,时常亲自侦办大案要案,体察民情,考察农田水利诸事,政绩斐然,百姓爱戴。如今,百姓告状已能自觉地前去衙门击鼓,而非前往神庙。官吏断案、仵作验尸,方法经验虽然都还有待提高,但相比暮青执政之初已有很大的进步,无冤录已成为官府办案的指导书籍。

三年来,鄂族的女子和孩童皆已不再受旧神权之害,四州的治理和鄂族百姓观念的改变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新政的实施皆已步入正轨,洛都朝廷接手之后,只要沿着前政治理下去,四州之长治久安就能实现。

一进六月,暮青就开始着手交接政务,日子变得难熬了起来,看着小安子和彩娥高高兴兴地准备回汴都的事,暮青竟生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心中担忧了起来。她怕在这节骨眼儿上突然间出桩什么事,绊住了腿脚,她又走不了了。

但这一回,她多心了。

六月初八,离月底还早着,洛都的传旨宫人们就带着浩浩荡荡的接引仪仗来神殿道喜,说四月十八,大图复国三年庆礼那日,南兴的使节团就到了洛都,向大图朝廷递上了求亲国书,巫瑾已经准了。

只是

求亲国书不止一封,而是两封。

第43章 两国婚书

一封求亲国书来自南兴,而另一封来自北燕。

暮青听闻此事时足足愣了半晌。

元修称帝六年了,后宫至今空无一人,听说朝武曾联名上奏过数回,元修不是南下下陵巡视水师,就是驾临沂东巡视海防,更有一回心疾大作,御医院众圣手数夜未眠,大寒寺的高僧诵经九日,御体方才告安。此后,文武百官改用怀柔之策,忽然不再声讨姚惠青,而是众口一致地请元修纳姚惠青入宫为妃。

北燕群臣以为皇帝时常驾临都督府,必定喜爱姚惠青,以为投君之所好,一旦皇帝开始纳妃,往后的事就容易了,却没想到奏章皆被留中,没了下文。

此后,北燕群臣就对立后选妃一事没了辙。

这三年,大辽正向西扩张疆域,西北无战事,北燕专于内政,与南兴一直相安无事,暮青实在不懂,元修这突来的一封求亲国书究竟在想什么!

听洛都皇宫的掌事宫人说,北燕的求亲使臣从沂东经海路抵达了大图英州港,本着不斩来使的规矩,大图朝廷虽不同意北燕的求亲,却也只能将使臣队伍迎入洛都,以礼相待。如今,北燕使臣就在洛都驿馆里住着,大图朝廷表面上以礼相待,暗地里监视得紧,可北燕使臣并无可疑之举,只是在参加前阵子的大庆时,在宫宴上与南图使臣有过几句口角。

知道暮青要回洛都,两国使臣都在等她。

离开的日子终于到了。

临走前,暮青以大图神官的身份向四州发布了一则告令,隐瞒了自己任期已满将要卸任归国的事,而是说自己近年来为大图复国、鄂族民生操劳,夫妻关山远隔,分离已近五载。而今鄂族民生安定,她决定回洛都向皇兄回禀政务,此后将回国与夫君团聚一段日子,望离开后,四州百姓能顺应朝廷,谨遵政令,勤耕精营,安居乐业。

执政三年,暮青苦习国事,懂得了大局之重,因此她很清楚,即便她卸任回国,即便再也不回大图,大图也不可能另立神官。鄂族百姓视她为转世神女,大图神官只能是她,妄改另立,四州必乱。

就算她离开鄂族的土地,神官的尊号也将跟随她一生。

……

暮青离开那天是六月初十,只带走了神甲军和南兴的侍从,算得上是轻车简从了。

这天清晨,金辉盈道,万民相送,百姓携老扶幼,哭拜于长街道旁。道旁维持秩序的殿军不多,百姓自发地保持着秩序,哭送声、祝愿声、盼归声混杂着,听得人不忍离去。每行百余步,就有几位耄耋老者相互搀扶着走上长街,奉上万民伞,伞上有百家姓氏、有经文祈符、有颂诗祝词,甚至有学子画师将丝茶之路、兴农治涝、民间诉讼、少女斋戒、稚童欢闹的景象绘成长卷奉上,以感恩暮青执政三年来带给鄂族的新气象。

这送别的景象震惊了洛都朝廷的接驾官吏,仪仗尚未出城,官吏和宫侍们接递贡物就把胳膊给递酸了。

辇车内,呼延查烈坐在暮青身旁,晨光在窗棂间掠过,让他想起了幼时在草原上陪额布巡视部族的情景。草原人敬畏王就像敬畏天鹰大神,可他从未见过今日这样的景象,百姓诚心祝愿挽留,就像对待真正的天神,叫人心头莫名血热。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