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客船挤是挤了些,但船上大都是些见多识广的行商,他们走南闯北,一众人聚于一处,也无拘束,说着各地趣事,也是别有一番光景,令人心情愉悦。
这时一个操着江南口音的行商忽然道:“你们可知王会稽?”
王会稽指的是书圣王羲之,他身为东晋书法大家,曾历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故而人称王会稽。
一代书圣,只要是学过书法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虽然房遗玉学的是楷书,以颜柳二人的真迹临摹,可她对书圣的行书也是钦佩至极。
故而这商人的话登时引起了她的兴致,好奇的看向说话那人,一个很普通的商人,相貌平常,气质一般,房遗玉反复打量着他,就一个感想,普通人。
很明显,知道书圣大名的人不在少数,他话一出口,就听有人接话:“书圣二王,谁人不知?”
那稀疏平常的行商神秘道:“那你等可知兰亭集序?”
这下可问倒了不少人,书圣虽名传数百年,可知道兰亭集序的大都是些对书法深有研究的人,这船上多是行商百姓,怎能晓得?
房遗玉面上却是一动,这兰亭集序她在后世可是久闻大名,要知华夏民族史上能人辈出,文武两道孰强孰弱,都没个确切答案。
比如说兵家孙子,孙武虽为兵圣,然而实战过于稀少,吴起、白起俱是犹有过之,再说诸葛孔明号称华夏智妖,但上有鬼谷、张良,下有刘基、王守仁,又有谁逊色于他?
然而在书法一道,书圣的地位却是古往今来公认的,身为书法界的第一人,他所书写的兰亭集序更是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在华夏文明这数千年的历史当中位列第一,地位可想而知。
这兰亭集序的魅力更是让唐太宗这个天下共主为之痴狂,要知道他可是书圣的死忠粉,史上早有记载,唐太宗登基之后就开始收集书圣墨宝,却因始终没有得到兰亭集序而引以为憾。
唐太宗后来打听到兰亭集序的真迹是在一个叫辨才的和尚那里,曾多次派人索取,然而那辨才和尚却始终推脱说真迹不知去向,唐太宗见硬的不成,索性改为智取,房玄龄当时为他推荐御史萧翼打扮成山东书生模样,从辨才和尚那骗走了兰亭集序。
一代千古帝王,为了兰亭集序不惜行骗,可见这兰亭集序的地位何其之高。
故而房遗玉问道:“可是会稽先生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
那行商笑道:“这位小兄弟有见识,正是这天下第一行书,相传这兰亭集序早已在战乱中丢失,实则不然,真迹就在书圣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手中!”
继而那行商又摇头一笑:“但传言是真是假我也不清楚,我也是道听途说的!”
这人说的随意,可房遗玉却是清楚,这人说的是真的,要知那辨才和尚就是智永和尚的弟子
如今聊到书圣的真迹兰亭集序,房遗玉心中不免多想,在后世,书圣的真迹早已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世上所流传的无不是大唐之前的摹本。
由于这唐前摹本也都是经古人之手按照真迹临摹出来的,故而在后世,唐前的精品摹本向来是被当作真迹对待的,书圣的快雪时晴帖摹本,在拍卖行随便就能卖上几个亿的价格。
这还只是唐前之人临摹的,并非其得意之作,也并非书圣真迹,当然,若真有一张书圣真迹,且是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流传到后世去,真是八百辈子都吃不完了。
也不用说留到后世,单是以唐太宗对那兰亭集序的喜爱,也免不了再给她升个几级的官职啊!
“要不然,再去捞上一笔?”房遗玉胡乱想着,当然她也就是随便想想,除非那书圣世孙人品不佳,不然她是不会去胡作非为的,这是房遗玉的原则,人若没了底线,拥有再多的钱财,活着也是没有意义。
这船上除去房遗玉外,余下的人对这消息都是兴趣不足,都不愿在这话题上多聊。
大家很快就寻到了新的话题,房遗玉在这些陌生人面前也没什么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开心怎么来,一顿胡侃,还真是别有一番趣味。
忽地,船身一晃,船主叫喝道:“有大船来了,咱们让让,各位稳住!”
一艘巨大游轮远远驶来,这游轮的规模极大,甲板之上起着高楼四层,足有九丈之高,目测可容千八百人,丝毫不亚于武曌在京城所开设的回梦舫,较之房遗玉先前乘坐的孟家商船还要大上不少。
房遗玉朝大船上望去,只见船上立着一个倾城美人,不禁苦笑:“这世界也太小了吧!”
游轮上的武曌静静立着,微动拂动她的衣衫,她的青丝秀发,如同云端仙女一般。
二者眼神相触,房遗玉明显感到武曌面色一滞,一副没想到她会出现在这的表情,心头一顿,暗道:“莫非曌儿将我认出来了?”
房遗玉正这般想着,忽见武曌的身子向前一扑,噗通一声掉进江里。
两艘船上顿时发出惊呼声响,房遗玉在武曌还没完全掉入江中的时候,就已先行扎入江中去了,在房遗玉跳入长江的同一瞬间,游轮上也有一道身影纵身跃入江中,那人对武曌的关心程度,丝毫不亚于房遗玉。
第442章 一番算计
房遗玉心下大急,在江中她如蛟龙入水,逆流而上,朝着武曌落水的方向游去,一道柔软娇躯扑入她的怀中,定睛一看正是武曌,忙将之死死抓住。
武曌似乎受到惊吓,手脚不停的乱动,房遗玉牢牢将她抱入怀中,不停安抚,同时双脚拨动,让自己二人保持在水面上,缓缓朝着客船的方向游去。
房遗玉却是不知,在她卖力游动的时候,靠在她肩头的武曌却是始终露着美艳笑容。
武曌确实是在笑,且笑的极为开心,看样子这也是场预谋。
先前在街上偶遇房遗玉,武曌心愿已了,想着不妨碍房遗玉做正经事,担心自己乱了分寸,从而将房遗玉的身份暴露,坏其大事,故而打算离开广陵,去余杭寻她大姐武明则,最关键的还是想甩开风毅这块狗皮膏药。
来至渡口,武曌二人正准备登上前往余杭的船只,却被一伙人给叫住。
原来是一众江南世家门阀的子弟相约游览长江,风毅在江南才子之中也是颇有名气,且文武双全,这一众人遇上了他,自是盛情相邀,希望他二人也能加入。
风毅当时是说要看武曌的意思,武曌心里虽是不愿,但见风毅面上意动,想着这一路来,风毅对她确实挺好,心说:“若非他邀我游览广陵,我还见不到遗玉姐姐,也就随他一次吧!再说我还没游览过长江,不知江景如何——”
故而也点头同意下来。
武曌上了游轮,才知这船上的人竟多是江南有名的人物,除了背景不凡的世家子弟,就是一众江南才子,尤以游轮主人,更是出自江南孟家,号称江南第一才女的孟娇。
他们这些人还共同创办了一个琼琚文社,取自诗经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意在向天下才子发出邀请,希望他们都能加入到这个琼琚文社。
而孟娇、风毅、还有个胡斐,他们三个正是这琼琚文社的创始之人。
最令武曌惊讶的是孟娇竟以女子之身居于文社社长之位,一番打探之下,武曌才从风毅口中得知孟娇这第一才女并非浪得虚名,确实是有能耐的。
孟娇如寻常女子一般,在她出生之时,她的父亲并未给她取名,只是在七个月大的时候,孟娇却突然开口说话了,她父亲孟言化见她这般聪颖,就给她取了个乳名,叫智娘。
孟娇也无愧她父亲取得这个乳名,三岁时便能口诵诗经、楚辞,七岁时便可称之为通达文学,其父想瞧瞧她到底有多大本事,故而以五绝诗出题‘春雨’,孟娇只抬头看了眼窗外,沉吟几息,便道:“南风透指寒,枝头翠叶残,道是春不远,谁料雨在前。”
七岁作诗的孟娇,一朝成为江南才女,此后拜在江南大儒胡燮门下,才华愈发惊世,直到被人称之为第一才女。
武曌听后也是咋舌,七岁作诗,真是天赋异禀。
而后武曌也是亲眼见到孟娇,观她有着身非凡才气,还拥有不输于她的样貌,顿时生了攀比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