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请皇上允准禀应。”兰庭此时上前,长揖礼请。
“允应。”弘复帝似乎叹息一声。
“既涉人命,还请皇上察断清明,还臣及内子清白。”
弘复帝的叹息声就更加明显了。
“皇祖父,望皇祖父允准孙儿负责察明今日这场事故实情。”太孙竟然主动请命。
沈皇后的神色顿时森凉,双眼有若两个火铳口,恨不能把太子妃击打成体无完肤的筛子。
她以为太孙必然会包庇太子妃,在这样的情境下还企图狡辩脱罪,这场险变在沈皇后看来完全和太孙无关,错责尽在丧心病狂的高氏,太孙至多不过是一时心软,为太子妃所瞒骗,却又不能眼睁睁看着生母担负罪错被废位甚至处死。
“皇上,太孙年纪尚幼,且关及太子妃罪否,难免受孝道亲情困扰,此案发于内廷,还请皇上按循旧例,交臣妾主审高公公协从。”沈皇后力求将太孙择清。
“皇祖母,孙儿虽未成年,但也参政日久,最近受太傅及诸属臣教谏,亦深明亲情之外,纲纪礼法为重,还望祖父及祖母相信孙儿能够明辨是非。”
太孙如此坚持,弘复帝心中一动,看向兰庭:“顾娘虽为命妇,不过莫说朕一直将兰庭当作自家晚辈无异,皇后也的确该兰庭唤声姨母,这场自家人的争执,朕以为大无必要当作朝堂公案来审,高氏虽为裕儿生母,但朕还愿相信裕儿经过这一段的反省,应当懂得天伦人情之外,还当遵循是非公允。兰庭今日便全当考较自家晚辈,给予裕儿理断磨练的机会。”
弘复帝既有了决断,兰庭哪里还能拒绝?
“臣遵从圣意。”他可不会当真把太孙看成自家晚辈,天底下只有一国之君能够随口把臣子当作“自家人”的自由,臣子要真就此不见外而洋洋自得,必须是大逆不道目无王法。
于是弘复帝及沈皇后便暂时坐于慈庆宫的正殿,等着太孙人生第一次行“刑官”之责的断案结果,周身狼狈的太子妃也自然被沈皇后
带来的宫人领去另处更衣梳洗妥当,再被带回正殿时,张牙舞爪的狂态倒是收敛了,却仍是一派喃喃自语的神智不清状,不过偶尔还是会面带冷笑,泄露出洋洋自得的真实。
变故迭生,她的确无法将周王夫妇以及赵兰庭夫妻一网打尽了,但她自信太孙绝对会坐实春归的罪行,顾氏必须为高皎偿命,且她也仍然会留在慈庆宫继续“养病”,日后并非完全没有复仇的时机。
且经过今日这场风波,她能够证实慈庆宫中确有弘复帝及皇后的耳目,叮嘱儿子加强戒备,只要肃清这些耳目,也许弘复帝及沈皇后便再难暗中谋害造成她“病重不治”,虽说没了宋国公府的权势做为支撑,凭她一己之力无法担保让未来天子言听计从,可只要她还能活下来,只要父兄残余的党从能够保全,并非没有恢复昔日荣光的机会。
前途虽说艰难,但谁让这回计划落空了呢?也只有再静侯时机。
又说弘复帝既然说了“一家人”的话,此时便不再计较君臣有别,不但赐座周王与兰庭,甚至也允了春归落座,春归刚好坐在太子妃的斜对角,眼角余光不难捕捉到这位难掩自得的神情,但她却一点都不担心。
不管太孙怎么审讯,弘复帝不可能认可高皎为她刺杀的所谓事实,且她现在既然没有成为一具不能开口的尸体,当然可以自证清白——人证什么的固然可以为太孙推翻甚至要胁而变供,但高皎的尸体不会说谎,高皎是被绑缚之后才为利匕穿胸,既无法挣扎被一刀致命,说明绳索绑缚极紧,尸身上应当会留下痕迹,她总不可能在慈庆宫太子妃面前先把高皎绑起来再行凶。且高皎受缚,应当无法站立,坐也好躺也罢,伤势都有别于面对面站着行成的创口。春归相信熟读《洗冤集录》的自己,完全能够就此些实据辩得太孙这主审哑口无言。
至于弘复帝会如何处治太子妃,春归其实压根便不在意,横竖轩翥堂和太孙已成你死我活之势,来日太孙储位不保,太子妃还能兴风作浪不成?
眼下就必须付出代价的人,在春归眼里从来不是已然穷途末路的高氏。
太孙人生第一次主审刑案并没有花耗太长时间,大约半个时辰,便进入正殿,二话不说便膝跪在弘复帝的座前,且满怀沉痛的叩首下去。
太子妃的坐处无法目睹儿子的神色,以为太孙这样的作态是为了请准弘复帝下令将春归处死,终于是停止了喃喃自语又再恨视向春归。
兰庭却留意见太孙神色间的凝重,似乎带着几分悲痛和挣扎,他心中一动,却不露声色的垂下了眼睑。
“祖父,孙儿着实……”太孙耷拉着双肩,神色灰颓,与从前那个飞扬跋扈不服管教的少年简直判若两人,话说了半句又再重重叩首:“孙儿愿意替母受罚,望祖父贬夺孙儿储君之位,宽赦母妃不死。”
太子妃浑身僵硬的转过头,神智彻底清明了,她瞪大双眼,难以置信:“裕儿你说什么?!”
------------
第426章 今非昔比?
“母妃,经裕察问,母妃对六叔、叔母及庭表叔、顾叔母仍怀迁怒,听闻顾叔母今日入宫,谎骗裕已然幡然悔悟,让裕请顾叔母先来慈庆宫相见是为高琼等人罪行赔礼,实则是欲陷害顾叔母欲行刺杀,且母妃还先后指使宫人知会六叔、六叔母及庭表叔,欲引三位来慈庆宫,坐实三位罪行,逼令裕纵宫卫将三位当场处死,好为高琼诸罪徒雪恨,为此计划,母妃甚至先行害杀皎妹妹……母妃行下如此大恶,按国法追处自当偿命,然儿子怎能不顾母妃的生死,儿子愿意替母妃受处。”
——这就是太孙的断案结果。
但弘复帝眼见着太孙果然能够明辨是非,俨然知错悔改,老怀安慰之余,哪里还会罪处太孙?太孙的储位当然未被贬夺,且弘复帝还答应宽赦了高氏的死罪,将如何惩罚高氏的决断再次交予“改过自新”的太孙定夺。
结果便是太孙亲自送了高氏往南台子虚庵“悔罪”,且太孙也愿意在子虚庵禁足,一为“陪同悔罪”,再者也是为了侍疾,愿意侍奉得高氏身体彻底康复后,再回慈庆宫。
真是忠孝两全,终于有了几分“贤德”风范,简直让弘复帝欣喜若狂。
当日,太孙便陪随太子妃前往南台,然则太子妃的一应心腹,自然不会得到宽赦,她们均被杖毙,成为深深宫廷的几条亡魂,不管是否心存妄执,都不敢继续逗留禁内,和高皎一样仓惶逃出这座金碧辉煌,同样也是危机四伏的皇城。
子虚庵一如从前颓败荒凉,正殿之后的一间幽室,虽然陈设有床榻衾枕,然而蛛丝结梁,铜镜蒙垢,还是那张磨损了一足的玫瑰椅,高氏坐于其上,她面无表情的凝视着跪在地上的“孝子”,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才叫真正的心如死灰。
疯笃不疯笃,癫狂不癫狂,都不重要了,就连生死都仿佛不再成为执着,高氏知道自己已然是一败涂地,她再也不能掌控什么,就连她十月怀胎生下的儿子,都已经背叛
了她,从此高高在上的太孙,和子虚庵里行尸走肉的妇人,再无瓜葛联系。
“你是受我瞒骗?”高氏嘴角抽搐,似乎想要冷笑,却连这点力气也实在失去,所以只是嘴角抽搐而已:“秦裕,我的计划少了你的配合还怎么实施?亏你还敢理直气壮说一直被我瞒在鼓里,不知我这样的丧心病狂?我瞒着你的唯有一件而已,就是我并没告诉你我会用皎儿的性命达成计划,我担心的是你难舍青梅竹马的情份,把这件事提前泄露给皎儿,导致节外生枝,看来我是料错了你啊,如今你连我这个生母的死活都不放在心上,还哪里会在意皎儿的死活?我这样为你操着心,实在是画蛇添足。”
“阿娘同我商量计划时,我便料到阿娘的盘算必定会落空,自从我欲行刺赵淅城及赵兰庭,尚未行动,祖父便察知我的计划,我便知道祖父已然下令厂卫耳目监察东宫,只要我今日拦截顾氏前来慈庆宫,必然惊动厂卫耳目。”秦裕虽膝跪在地,但并没有赔罪道错,曾经的傀儡如今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意识,他不再受困于母子之情,他已经认可了任往复孜孜不倦的灌输,在现今的太孙看来,没有什么是他不能舍弃的,外王父可以死,舅舅可以获罪,他的母妃自然也可以继续被幽禁,但他的储位不能被人夺占,他要成为九五之尊,天下人皆可由他生杀予夺,就必须铁石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