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家的长孙媳(273)

作者:刹时红瘦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我知道皇上一贯仁厚,不见得对姚氏有多深的情义,只是想着毕竟她也算一晚侍寝,且后来又为皇上诞育有子嗣,眼看着她死于役所心中难过。不过今日我也对皇上说句实话,当年我决定处治姚氏可不是因为对和嫔心怀愧疚,我的确赞成和嫔的主张。”

王太后微微蹙着眉头:“皇上说和嫔妒娨,那我可得问问你了,你当年虽然还是储君,慈庆宫里除了太子妃之外,也有了不少姬妾,和嫔什么时候与她们争过宠?敬妃那时还在我宫里服侍,你因常来坤宁宫,看中她体贴温柔,却不敢向我张口,连皇后当年都觉你身为储君却觑觎嫡母宫人不是件光彩事,莫说开口求赐,这件事千万得隐瞒着,不能让彭氏申氏以此为口实动摇储位。奈何你已经悄悄对敬妃许诺,要纳她为妾长相厮守,并不肯负誓,皇上难道忘了是谁替你求到我的面前?”

“是……和嫔。”

“和嫔若真是妒妇,怎么肯成全你的这一愿望,眼睁睁看着敬妃分薄她的宠爱。”王太后叹一声气:“她之所以坚持处治姚氏,皇上难道至今仍没想透原因?是皇上看中了姚氏有意让她侍寝么?不是!当晚我受了风寒,病情急重,和嫔懂得医术闻讯后急急忙忙来坤宁宫辅助医女诊治,因事发突然,没顾上亲自禀报,但她知道当晚你会去她的殿苑,所以交待姚氏替她禀报一

声,免得你空走一趟。

结果姚氏怎么说?说是奉和嫔之令侍寝储君,满口胡言说什么和嫔自知生养艰难,却又一直盼望能有儿女承欢膝下,思虑许久才打算荐她侍寝,望她将来能为储君诞育子嗣,由和嫔记于名下抚养,她将你迎去殿苑,声称和嫔为成此事已经借口避往坤宁宫,你当时不知我突感风寒的事,把姚氏的谎言信以为真。”

王太后此时说起旧事,心中仍觉愤慨:“姚氏为野心私欲背主,你让和嫔怎么容她?!如此胆大妄为的女子,我也势必不肯让她得逞!但她还真有幸运,侍寝一晚便有了三郎,我之所以想要劝说和嫔将三郎记于名下抚养,一来是相比郑氏、万氏,我更信得过和嫔的品行,知道她若答应,就不会为难三郎;再者也是为她考虑,毕竟她坚持要将姚氏罚作苦役,难免妒悍不能容人的诽议,若她能抚养三郎,这些诽议就不足为虑了,再有一点,就是当年我便看出因为姚氏的事,你与她渐渐生份,我也是希望和嫔妥协退让一步,也能缓和皇上与她之间的僵局。”

没想到皇帝看来,王太后这么做竟然是替姚氏着想,太后娘娘真是哭笑不得。

“和嫔不愿抚养三郎,理由她也当着皇上的面说得一清二楚,她厌鄙姚氏,迁怒三郎,做不到为姚氏之子的慈母,但她又明白稚子无辜,不应背负姚氏所遗罪错,倘若她对三郎冷漠相待,三郎不得温情,对三郎岂非不公?很多事情不能强求,我这才劝说皇上打消让和嫔抚养三郎的主张,但皇上也细想想,要若和嫔真是妒娨之辈,何需当面违逆皇上及我?她大可明面上答应抚养三郎,私底下冷待甚至苛薄,以此惩治姚氏母子发泄心头怒火。”

弘复帝听这话,良久才长叹一声:“是啊,就像贵妃……那时她总说三郎顽劣不听教管,我不也信以为真了。”

“皇上对和嫔心存芥蒂,极大原因也在三郎,郑氏不慈,对待三郎极尽苛薄,皇上得知后难免懊悔,你啊,其实也相信和嫔不会如同郑氏一样的两面三刀,认为当初她若能大度一些答应抚养三郎,三郎也不至于受这么些年的苦楚。”

“贵妃对三郎如此苛虐,三郎却从来不肯违逆贵妃,直至如今,对待贵妃一如生母般恭孝,朕想到这孩子自出生以来便未受到温情相待,的确愧疚心痛。”

“但皇上也不能因此便埋怨和嫔,毕竟不是她的错。”王太后正色道。

“是,母后训诫有理,儿子的确不应怪错和嫔,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儿子与和嫔,恐怕再也回不到起初。”弘复帝也极颓丧。

那些无话不说情投意合的岁月当真已经相隔太久,久远得他想要追忆时,都如同陷入混沌与浑噩,如今的他也再不能欣赏认同和嫔的直接坦率,她是一点都没变的,变的是他,是他疲倦了,需要他烦心处理的事情太多太杂,他需要的是像敬妃、惠妃一样温柔体贴的女子,和嫔的锋锐只会让他更加疲倦,让他避之唯恐不及。

王太后把弘复帝看了一阵儿,最终也放弃了劝说。

世事往往如此,也许注定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缘份,就只有这样的浅,帝王的情意原本就不能奢望长久,这比普通的人心易变更加无可奈何。

------------

第275章 抗旨不遵

和嫔在慈宁宫前由步辇而下,经过那株专在盛夏落叶的梧桐树时,站着旁若无人的发一阵呆。

很多年前她第一次来慈宁宫,是因为纪太后的诏见,那时她还不知道因为一次诏见命运将会改变。她是纪太后亲自择选入宫,或者成为先帝的嫔妃,或者赐配皇子,总之,屈为姬妾的命运是成注定了。

她的本家是官宦世族,身为嫡女她从未想过屈为姬妾,事实上她在受诏之前已经定了亲事,不过因为她的祖父顶撞当时的司礼监宦臣,已被下狱,父亲也因此受累遭遇贬斥,男方为防牵连,忙不迭的悔婚。

和嫔记得自己当时满腹的怨恨,却顾不上怨恨悔婚的人家,她怨恨的是先帝光宗,怨恨光宗宠信奸宦错处忠良,她的祖父为民请命却落得下狱受惩,要不是朝堂之上还有赵太师、袁阁老替祖父求情,或许她的父祖她的家族还会遭受到族诛的重惩。

也是盛夏的季节,那时这棵梧桐树下,就是厚厚一层枯叶了。

她以为纪太后诏她入宫是为训诫,但没想到纪太后十分的和颜悦色。

后来她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险恶,因为奸宦的建言,纪太后竟然认同将她纳入采选范围,她极大可能成为光宗帝的后宫。

宁死也不能委身仇敌。

得知“判决”后,和嫔已经怀有死志,但她到底是不甘心的,不甘心的是即便一死也不能挽救父祖脱身劫厄,也许还会因为她的死,让她的亲人尊长遭受更加残酷的灭顶之灾。

是王皇后劝阻了她。

当年,就是王皇后站在这棵梧桐树下,摒退了旁人劝慰她切莫冲动。

——太后娘娘将你纳入采选范围,虽说有奸宦的怂恿,也实在惋惜你因为祖父蒙受冤屈而姻缘受挫,如今你祖父的罪责还未议定,奸宦一意让你经采选入宫,万一你冲动行事,无疑便会以此为把柄谏言重惩你的父祖,太后娘娘本是好意,为的是想让你的祖父赢得一线生机。

我暗中与你的母亲通过消息,我知道你怨恨皇上,势必宁死不愿委身于他……稍安勿躁,我会想办法,不让你入选后宫,只是……难免委屈你……

太子姬妾,于当年的自己而言,真可谓柳暗花明了。

太子不像他的父亲,是仁厚君子,且能容忍她的倨傲和不逊,太子也知道她的祖父是被奸宦陷害,温言安抚,他说是非黑白不会长泯于邪说,暂时的冤屈会有一日大白天下。

那样艰难的岁月,多亏了王皇后和太子,她才能隐忍才能一步步前行,终于盼到了奸宦受惩,她的祖父得释冤狱,她的父亲也终于从苦寒之地再返京城。

所有的劫厄就这样安然渡过。

她感激太子,也爱慕太子,最终妥协于命运,甘为姬妾,她懂得太子的爱宠永远不能仅仅只属于自己,她也想收敛锋芒,但努力了,还是不能彻底的磨灭锐气。

姚氏并不是他们之间的症结,至多是导火索。

她终究是不能因为感激与爱慕,变得面目全非,成为另一个人,奉迎争宠,机心用尽。

扭曲自己才能赢

得的略微长久,那样的爱情太卑微了。

和卑微对应的往往就是卑劣,和嫔无法接受自己成为自己一直鄙恶的一类。

期望的哪样人生?和嫔其实一直觉得恍惚,她的祖父曾经的志向是悬壶济世,奈何命运并没给祖父成就志向的机会,她的父亲和伯叔们无一继承祖父的志趣,只有她,从小就爱看医书,且轻而易举就从祖父那里学会了听诊脉像、识辩穴位,她的天份让祖父叹为观止,而后又叹息不止:“可惜了不是男儿。”

上一篇:贵妇小日常下一篇:嫌妻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