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回答对王良来说,不知道是好的,还是另一种煎熬。
袁彻让刘灵玲去申请罗美娇住所的搜查令。
认尸行不通,只能先通过住所采集DNA确定死者身份,再联系家属了。
搜查令还没有下来,柯然这边就找到了一条线索。
两个组长又跑去了技术科。
丑双的微博就像他们猜测的那样,都是花边八卦新闻。但不同的是他的新闻大多是当事人的□□。
他的新闻点击量可观,每条微博下面都有上千条评论。评论的人有反驳的,看热闹的,有臭味相投一起落井下石的。
看微博内容,他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会针对一个人专门攻击,当这个人的料斗抖落完了,再换下一个。乐此不疲。
他最近的黑料都是关于一个知名作家YG。黑料开始是对他作品的一些咬文嚼字的指责。近半个月的微博更提出来YG抄袭十几年前著名作家兼评论人SGN,甚至连笔名都沾人家的G。
他的黑料看上去有理有据,把SGN当年的一些作品逐字逐句地列出来,和YG的对比,确实里面一些段落极其相似,很有信服力。
这么说,丑双柜子里那些书和那些简报是调查资料,而不是一个书迷的收藏。
被叫来技术科的袁彻看着一堆带着英文字母的微博皱着眉:
“这些字母是什么意思?代号吗?”
丁成旗调侃着:“你老人家这个也不知道?是拼音首字母缩写啊。”
袁彻没理会丁成旗的调侃,转头问柯然:“这还不能构成杀人动机吧,要是谁都把网上捕风捉影的话拿来较真,人类就离灭绝不远了。”
柯然刚要解释,葛行忙插话:“没完,这个还不算。还有一个帖子你仔细品品。”
他打开另一个帖子,时间是一个月前的一个长篇幅的博文,还配有一张图片。
微博内容如下:
“据知情人士透露,她曾十年前在一个偏远的小城里见到过SG,当时他还寂寂无名。他披散着头发,总是低着头,穿着宽大的衣服,让人看不到他的脸。他窝在一个方寸之地,很少露面。
因为外表看上去极不正常,人们还曾猜测他是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但这人生活极有规律,每天什么时间出来买食物,什么时候出来丢垃圾,什么时候出来取报纸几乎都是固定的。
这个人不出去工作,但却像是有固定收入,每次出来卖的食物都不会差。
知情人是在一家饭店的服务生,因为对这个人非常好奇,于是一次提出可以帮他送饭到家。他考虑了好几天才同意了。
可每次去送餐的时候,他都让服务生把餐放在门外的一个储物柜上,从来不开门出来接。一次服务生放完餐没有走而是躲在楼上,等下面开门出来的时候探头看下去。
那个人取餐的时候拨弄了一下头发,露出来半张脸。
服务生差点惊叫出声。
你们是不是以为这个人长得像个鬼,或者是被毁容的?服务生当时也这么想。
可那个人撩起头发露出来的是一张白白净净的脸,帅得晃瞎眼。
这么帅的一张脸藏起来真是暴殄天物。
服务生知道他的订餐的电话,偶尔回在打完订餐电话后和他发个短信。可除了和订餐有关的,其他的男人一律不回复。
服务生开始对这个人更好奇,经常会来这家门口,躲在楼上等着他楼面,再看一眼。
可惜之后在没有这样机会了。
那男人每次都低头出来,又低头进去。
有一天,这个男人突然不再订餐了。
服务生在他们家等了一天也没见他出来,后来问邻居才知道,这个人半夜离开了。”
整段文字下面是一张不是很清晰的照片,前文说能看到半张脸一点都不夸张,但说那张脸俊得惊人却很夸张,不知道是因为像素还是光线的问题,照片上的半张脸是虚的。
看完微博,丁成旗像是捕捉到什么,可又说不出来,手在空气中挥动着。
袁彻拨弄开丁成旗差点打到他脸的手说道:
“你先别激动。这故事编的倒不错,可还是没有什么意义。照片不清楚,根本无法对号入座。”说着,他看着葛行。
葛行呵呵笑了两声,把微博界面关闭,点开另一个窗口。
刚才那张照片被放大了,而且更加清晰了。
这半张脸眼深邃,鼻挺阔,嘴角微微带着笑意,还真是帅的可以。
葛行没等袁彻看仔细,又翻出来一张照片。这同样是一张侧脸照片,两张照片并列显示在电脑桌面上,竟然有八分相像。
这第二张照片上的人是昨天拜访过的余光余老师。
“这人是谁?”丁成旗问葛行。
第十二章
葛行摇摇头,指了指柯然:“是他给我的。”
柯然正要解答,被袁彻抢先:
“这人就是余光,昨天丑双被害前曾经去过他的工作室。”说着他眯着眼看着柯然,“你昨天就一直觉得这个人可疑,还真让你找到了。”接着他问葛行,“这篇报道的评论倾向谁?余光收到影响了吗?”
葛行敲打了几下键盘说道:“一半一半,有人支持他,有人泡脏水。有很多帖子是跟风指责,我看余光掉了不少粉丝。”
袁彻顿了一下,紧接着让葛行把刚才看过的几条微博调出来。
“可疑?哪里可疑?”丁成旗问柯然,“你不是说他没有作案时间?”他又问袁彻。
袁彻答道:“昨天我还说过,他没有作案动机呢,现在有了。”
袁彻眼睛盯着那条说余光抄袭的博文,然后在纸上写上YG和SGN,自言自语似的念着:
“YG如果是余光,那SGN是谁?”说着,他的手不自觉地在纸上写上了盛光年的名字。
盛光年也是一个作家,这个博文里说的抄袭,难道还真有其事?
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可以光明正大地调查盛光年,连带着把盛晗找出来?
柯然像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在袁彻还在犹豫要不要顺着这条线查的时候,已经让葛行把盛光年的身份信息搜了出来。
等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葛行拍了一下桌子激动地指着电脑:
“你们看,他们是不是很像?”
两张照片乍一看确实像极了,可如果仔细看,盛光年的下颚似乎宽了一些,鼻子好像小了一些。
盛光年的身份证还是一代的,身份证上的照片更显年轻。
一代身份证?现在还有人用一代身份证?
袁彻马上让葛行搜索盛光年在网上留存的照片,然后对丁成旗解释这个盛光年是谁。
葛行搜索了一番发现,竟然一张盛光年的照片都找不到,关于盛光年的报道内容也很少。人们对他早期作品的评价是:乍看惊奇,实则平淡。比起小说,盛光年似乎更擅长犀利的评论文章。但他在封笔之前最后一本书却出乎意料的火了,也正是这本书被丑双拿出来和余光的作品比对。
“这个盛光年不是很有名啊。你是怎么想到的?”丁成旗说完想起那两张极其相似的脸又说道,“他们两个是不是兄弟啊。”
没有找到照片对比,袁彻又让葛行查一下余光的真实身份信息。
袁彻想的可不是兄弟,他想的是余光就是盛光年。盛光年就是在十二年前离开的,离开的很突然。
可查询结果让他有些失望。
余光本名叫余浩宇,户口所在地是M市,户籍上面确实是余光的照片,看上去比现在年轻。
这个余浩宇的父母在五年前已经销户,他现在是户主,这户人家只有他一个人。
这么说,余光还真不是盛光年。他们长得像,只是巧合。
袁彻插着口袋在葛行办公桌旁边转了圈。
丁成旗抱着手靠在一旁的桌子上说道:“抄袭这个动机分量还是不够。
不过这个长微博里提到的事可以查一下,如果那个人真是余光,他隐藏身份的原因有点动机的意思。”
袁彻说道:“看里面的描述的人感觉和昨天那个余光不像是同一个人。余光八面玲珑的,看样子是喜欢在人际关系中做主导的。博文里描述的人却像是很内向的。”
丁成旗说道:“如果不是余光,那就是空穴来风,余光就没有动机了。大概是因为他们两个长得像,才被丑双拿来做文章。”
袁彻又反驳道:“丑双家里有一柜子的余光的书,余光的各种活动资料。这个人做黑料不像是单靠一张嘴的。很有可能真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