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一脸严肃地说道:“而今女干佞虽说授首,可万岁爷却被黄杉等贼人谋刺殡天!殿下,您乃洪武爷亲子,洪武三十一年为除女干贼,无奈以靖难起兵,一路不畏生死,直至南京!如此深明大义,忠心于皇朝宗室,乃我朝廷之幸,百姓之幸,皇族之幸!”
说到这里的时候,王健任突然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叩首道:“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今我大明朝贼党仍存,吏治尚需整顿,殿下当以百姓、吏治、江山社稷为重,登基为皇,主持我大明朝政事!”
妈蛋,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要不要拍马屁拍得这么露骨啊,再怎么说也是当着这么多朝廷大员们的面呢,就不能矜持点,委婉点?
真不愧王贱.人这个名字啊!
朱松心里头不断腹诽,看了看朱榑又看了看王健任,有其主必有其仆啊!
朱棣倒是没啥反应,本来嘛,他早就已经和姚广孝、朱松等人合计过了,这次只不过是招这些大臣们过来,看看他们究竟是个什么态度。
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催促他登上帝位的;反对他的;让他率军离开南京,退回北平的总之,只有看了他们的态度,朱棣才能够决定在登基之后,如何对待他们。
听到王健任的话,在场的众人表情不一,那些燕王的手下群臣全都是一副看戏的样子,至于剩下的那些京官,或是不屑,或是恼火,或是羞愧不一而足。
似乎慢了半拍,朱榑颇有些恼火地瞪了王健任一眼,上前道:“四皇兄,王大人所言极是,咱们这些兄弟之中,唯有四皇兄胸怀天下,文武双全!而今天下大势齐归四皇兄,为了这天下社稷,黎民百姓,还请四皇兄登上皇位,主持大局!”
“殿下,国不可一日无君,还请殿下念着天下社稷、黎民百姓,登基主持大局!”
有了这个当主子的开头,他下面的那些人才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毕竟主子没表态,他们就贸然出头的话,怕是会惹得主子不满。
看那个王健任,别看现在洋洋得意的,没准死地时候,都不知道是怎么被阴的。
这巴结地也太明显了吧?
朱松对这哥们彻底无语了,太坑了吧,就算巴结人也没这么干的啊?
“哼,可悲,可叹啊!”
正在这时候,殿突然有人冷笑了起来,声音尖锐,在这马屁声如潮的大殿之中很是突兀。
是谁这么不解风情,这不是在作死吗?
众人扭头看去,却发现说话的人是个四十岁上下,穿着一身官袍,一脸的络腮胡子。
这回没等朱棣说话呢,朱松就问道:“你是何人?”
这络腮胡子慢条斯理地扫了一下衣摆,道:“下官翰林院编修黄耀。”
黄耀
殿中的所有人皱起了眉头。
纪纲很有眼力价儿,见朱棣紧皱着眉头,便上前一步,附耳在朱棣身边道:
“殿下,这黄耀是洪武二十四年殿试一甲第三名。算起来,此人还和原右侍中黄观有些关系,只是关系太远了,您定下的‘文职女干臣’里面也没有他!”
------------
第一百零九章 请殿下登基
朱棣在靖难之初,曾与姚广孝等文臣,拟定了一个“文职女干臣”的诛杀名单。
右侍中黄观名列第六,在此番靖难大军入南京城之后,黄观的那些亲族,早就已经被朱棣的靖难兵卒给抓了起来。
所以,听到纪纲的解释之后,朱棣立马皱起了眉头。
“殿下,这黄耀与黄观之间已经出了九族,所以”一见朱棣皱眉头,纪纲着心里就胆颤啊,他可不像平白无故地挨顿板子。
看朱棣的表情,朱松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抢先一步,对黄耀道:“原来是黄大人,本王很好奇,黄大人为何会有如此感慨?”
那黄耀道:“本官是在笑这些媚上之臣,这些所谓的忠臣,为了自己的命运前途,竟然连面皮都不要了,真是我大明朝官员的耻辱啊!”
黄耀的话音刚刚落地,大殿中方才跪地请朱棣登基称帝的那些大臣们,脸色全都变得很难看,似是羞愧,更多的却是恼怒。
“何为媚上之臣?”朱松淡淡地看着黄耀,道:“而今天子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四皇兄呼声最高,民心向背,为何不可登上帝位?”
“若天子驾崩,当扶其子,子若亡当扶其弟,弟若亡,当扶其弟子何用燕王越俎代庖?”黄耀嘴角带着冷笑,毫不避讳地指责。
好一个帝位继承的理论,这个黄耀看来也不是一个草包。
朱松冷笑了起来,声音尖锐:“若按照黄大人的理论,本王是不是可否这样理解:
当年先皇驾崩之时,太子哥早薨,是以这皇位便落在了本王那侄儿允文的身上。按照黄大人方才的理论,既然当今圣上驾崩,帝位自然就落到了二皇兄的身上,奈何二皇兄、三皇兄亦薨,其膝下诸子除嫡长子外,无人可继承皇位,再之后就落到了四皇兄的身上这样,有何过错吗?”
朱松这明显是在讲歪理了,可是他黄耀偏偏没办法反驳,谁叫他放出那等话来呢,反正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个的脚。
“这”黄耀迟疑了,明明知道朱松说得不对,还不能反驳,憋屈他脸都变绿了,跟那儿不停地喘着粗气。
“这什么这?”朱松眼睛一瞪,揶揄道:“黄大人自己的理论,岂会有错?”
“黄大人明大义,当真是我等楷模啊!”
“原来黄大人是此意,燕王殿下是天命所归啊!”
丘福、朱能等人赶紧跟上,一个个对黄耀是拱手的拱手,夸赞的夸赞。
把个黄耀弄得手足无措,面色由绿转红再转黑,几经变换之后,干脆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晕过去了。
不管这个黄耀是真晕过去了,还是装晕,反正他这招黑小能手的特性是定下来了,相信日后朱棣登基之后,这位黄耀也早晚被整死。
“孤当初在北平誓师靖难,为的乃是太祖遗训,不曾有丝毫的私念!”
朱棣终于发话了,但见他脸上带着悲伤之色,虎目中竟然还隐含着泪水:
“原,孤清君侧之后,决心尽力辅佐天子拨乱反正,管理好我大明天下”
说到这里的时候,朱棣的脸上出现了狰狞之色,恶狠狠地说道:
“奈何黄衫等乱臣贼子,竟然丧心病狂地谋刺天子。而今虽国无长君,但正如黄编修所言,太子哥尚有三子在世,这皇位理当自允熥等兄弟之中选出一位来继承,孤岂会做那叔夺侄位之事?此事,就此作罢!”
朱棣话音刚落,所有的燕王臣属都跪了下来,哭嚎道:
“殿下,我等靖难将士们追随您浴血奋战,不知多少人为了靖难之事,或是抛妻弃子,或是化为白骨,纵然如此,我等亦心甘情愿!”
“因为我等为的乃是天下的太平,为的乃是黎民百姓,为的乃是还吏治之清明!眼下天子被女干人所害,若是国无君主的话,天下必定****,届时我等将士岂不是白白做了靖难之事,如此如何能够对得起妻儿亲族?如何对得起天下的百姓?”
“还请殿下念在我等将士的努力,天下百姓的性命,江山社稷的安危上及早登位,主持大局!”
震撼了!
这些家伙明显是商量好的,不光说话的语气和内容一模一样,就连语速都别无二致,那嘹亮的嗓音,不停地在大殿之中回荡,敲击在每一位大殿中人的心中。
也就在此时,朱松悄悄对纪纲使了个眼色。
纪纲会意地点了点头,随后迈步而出,单膝跪地道:“请殿下为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计,以正君位!”
纪纲这一跪可不要紧,殿中那些京官们,至少有多一半的人跪在了地上,口中高呼:“请殿下登基,以正君位!”
这多一半的人,全都是锦衣卫按照朱松之前的提议,早就已经收买了的高官。
别看此番靖难之役他们没干啥实事,而且还白拿了锦衣卫的金银珠宝、女人古董的,但是他们现在的表现,就好比“六十四拜都拜了,就差这最后一哆嗦”,最后这一哆嗦,可比靖难大军攻破南京城还要来得管用!
得!
眼下木已成舟,剩余的那些京官,纵然再不甘心,又能怎样?只不过是平添一段枯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