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夫妻没有见过这种阵仗,早吓的不寒而栗,还以为这是城里边大医院的规矩,刚才要撒泼打滚的心思早都吓得没有了,夫妻二人老老实实朝着医院外边走去。
这些中山装并没有散开,而是一直盯着李春生夫妻,看着他们走到了医院外边,还是不行,挥手示意他们再走,夫妻两个没法子只好又走,直到距离大门有了二三百步距离,那些人才算罢休。
这些中山装可不是平白无故出现在这儿的,他们都是医院的保卫人员。
这是李春兰防着李春生闹事而搬过来的救兵,照理说她只是个学员,名不正言不顺,怎么能请得动这么多正式编制的保卫人员呢?
这件事说来话长,前几天李春兰治好了被鱼刺卡住的老大爷,又治好了失语症患者,这两个病都属于疑难杂症的范围,李春兰的名声就传开了。
医护人员都不傻,能治好这两个病的人,在医术上肯定有着很高深的造诣,虽然李春兰现在还没有确定能留在医院,不过医院大部分的人已经把李春兰当成了同事。
尤其是保卫科的老田科长,还找李春兰咨询了一个困扰自己多年的病。
老田科长今年还不到五十岁,由于保卫科特殊的工作,有时候会熬夜免不了着凉,他落下了一个怪毛病,那就是肚子胀。
这个只能叫做毛病,甚至称不上病,但是带给病人的痛苦可一点也不比那些大病小。
不说别的,但是每晚上腹胀如鼓的那种疼痛就很让人崩溃。
老田科长就在医院里工作,为了治这个毛病,他可没少求人,消化药调理胃肠道的药吃了不少,可惜没有一点儿用处。
老田科长看着李春兰年轻有为,就忍不住向她咨询,问她有没有法子,治治自己这个病。
李春兰有九针在手,一眼就看出来老田科长的病根儿,她告诉老田科长,这个病是由于老田着凉导致部分肠道麻痹,肠子里有宿便造成的。
想要彻底根治他这个肚子胀,就必须把宿便排出去。
老田认真回忆一下,觉得李春兰说的很有道理,急忙追问她药方儿。
李春兰笑着说,“您这不是病,不需要吃药,我这儿有个偏方,你照着吃就好。”
李春兰给出的偏方,一点儿都不复杂,那就是萝卜籽儿熬水和面,再剁上一点萝卜叶子拌猪油做馅儿,把这两样包成饺子,吃上一顿就好了。
第二百二十二章 白闹腾
老田科长一听,这偏方开的可真好,全是能入口的家常东西,反正吃什么也是吃,他就回家交代老伴儿照样做一顿萝卜叶饺子。
现在刚刚开春儿,萝卜叶儿比较难找,老田科长的老伴儿费了点心思,才捣腾出来二三十个饺子勉强算是一顿。
老田科长拌上点酱油醋,一吃味道还不错,心里想着,就算是这偏方不治病,可是油油嘴也相当不错了。
谁曾想,他吃完了这顿饺子,痛痛快快上了几次厕所之后,肚子胀的毛病真的消失了。
老田科长对李春兰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在医院工作了几十年,什么人没见过?
撇开那些吹牛夸夸其谈的骗子不说,老田最佩服的就是有真本事的人,眼看着李春兰举重若轻,随口一个方子就治好了他的痼疾,老田科长就觉得这小姑娘不简单。
为了感谢李春兰治好了他的病,老田科长当时就放出话来,让李春兰有什么事儿尽管找他。
李春兰也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人,只是今天李春生来势汹汹,这才促使李春兰直接去请了老田科长这尊大佛。
听李春兰说了原委,老田科长二话不说,亲自指挥着手下的人,把李春生夫妻给赶出了医院。
李春生夫妻不知道李春兰还有这个本事,被赶走以后急得跳脚,可是医院门口老有穿中山装的保卫干部盯着,他们也不敢跑过来撒野。
眼瞅着快到了中午,医院门口的人明显多了起来,李春生的老婆佘桂珍就着急了,也不顾离这医院还远,撒泼打滚就开始闹腾,哭嚎着李春兰不孝顺,不敬重老人,不顾念亲戚。
佘桂珍的身边很快就围了一圈看热闹的人,不过出乎李春生夫妻的意料,这些看热闹的人可不像他们在村子里边遇到的,一定要把事情的原委搞清楚。
这些看热闹的人更像是看耍猴,看着夫妻俩撒泼打滚的丑态哈哈大笑,评论两句就拍屁股走人,根本没有留下来问一问事情经过的意思。
这是因为东河城的人多半都有工作,再者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李春生完全不一样,看看热闹就好,谁会详细打听到底是谁给了李春生夫妻气受?
夫妻二人哭闹了一阵,倒是聚拢了不少人气,可惜却没有达到败坏李春兰的目的,因为围观的人既不认识李春兰,也没有兴趣认识李春兰。
夫妻两人面面相觑,正想着是继续闹腾还是就此收手,就听见身边吆喝声此起彼伏,一辆辆的牛车,在他们周围停了下来。
原来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专门停牲口的场地,各乡各村跑东河城的牛车驴车,中午都停在这儿歇晌。
眼瞅着地方都被牲口们给占了,夫妻两个也没有办法再闹下去,赶紧偃旗息鼓灰溜溜的走了,这时候他们才明白撒泼打滚这一套在东河城行不通了。
眼瞅着培训时间已经过了三分之一,学员们的全部心思都在怎么搞好培训上,没有人关心这些小插曲。
李春兰远远瞅着李春生夫妻走了,这才放心,跟兰兰一边商量着手饭吃什么一边说笑着,别提有多痛快了。
第二百二十三章 血浓于水
隔了半个月再回到靠山屯,李春兰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眼瞅着靠山屯的房屋草木并没有变化,她却无端觉得这些景物萧索了许多。
这也难怪,出门在外看惯了东河城的繁华,再回到宁静的小山村反而不适应了。
李春兰和石景宁刚一下车,就看到李爷爷在冲着他们摆手,原来老人家上一周没有等到李春兰,这一周可是早早的就跑到村口来等他们了。
李春兰心里一暖,赶紧走过去跟爷爷说话打招呼,石景宁拎着从东河城买的肉,还有从白水镇带的特产,亦步亦趋的跟在李春兰后边,倒真是像毛头女婿上门。
“你们这两个孩子可真是浪费,来自己家怎么还买这些个东西,你们这是钱多的没地儿花呀,”看见石景宁手里拿着东西,李爷爷皱着眉头说。
李春兰知道老人家节俭惯了,赶紧笑嘻嘻的说,“就是这一次了,下一次你让我们买我们也不买了!”
李冬宝是真心疼爱李春兰,在闺女不在家这段日子里,他每天自己做饭收拾家务,整的手忙脚乱,一听说闺女今儿要回来,还早早的下厨做起了饭菜。
瞅着小院子外边儿飘起的炊烟,李春兰就觉得心里很暖,脚步也轻快了好多。
可是推开院子门一看,他又不高兴了,家里边多了不速之客,正是李来财夫妻。
只见这两口子坐在院子里的小石桌两边儿,桌面上摆着一大堆瓜子儿,地上丢的全是瓜子皮儿,正一边嗑着瓜子儿,一边聊着天儿,模样别提多休闲了。
李来财夫妻瞅见了李春兰,急急忙忙就迎了过来,“春兰啊,和你女婿回来了,你也不说一声,我们好去村口接你呀。”
李来财一点也不见外,伸手就去拿石景宁手里的东西,被石景宁冷冷瞪了一眼,李来财才讪讪的缩回了手。
李春兰冷冷看了李来财夫妻一眼,想起了李春生上午闹的那一幕,明白这一家子是铁了心要回靠山屯的,只是他们眼前赖在自己家算个什么事儿呢?
李春兰拉着石景宁就进了厨房,看着傻呵呵在灶台前面忙活的老爸,李春兰就压低声音问他,“爸,大伯他们怎么会在咱家?”
李冬宝不以为意,“哥他们要回靠山屯,只是房子还没有买好,这不先在咱们家过渡一下嘛!”
对于李东宝来说,李来财始终是他的亲哥哥,尽管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不过血浓于水,亲哥想在自己家里住几天,他无论如何是没有办法开口拒绝的。
想通了这一点,李春兰也不好再说什么,叹了一口气接过父亲手里的铁铲,“景宁,你跟爸出去说话吧,这儿的饭由我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