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强国才是王道+番外(94)

作者:文理风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李存勖这才脸色好看些,没好气的说:“本王不日登基,两位宰相也该上心些。”

可能是实在有些不放心卢程豆卢革两人,李存勖又接了一句,“崇韬这两日正好没事,就去帮帮两个宰相吧!”

这话一出,郭崇韬顿时大喜,卢程和豆卢革脸色却不大好。

给百官安排官职,是宰相的活,如今李存勖这么一说,那以后岂不是郭崇韬说得算了。

还没等卢程豆卢革出声反对,李存勖又抛出另一件事,“本王登基,需要祭天和昭告天下,祭祀的祭文和昭告天下的诏书可开始准备了?”

卢程和豆卢革又傻眼了,这个……他们也没准备。

李存勖再也忍不了了,勃然变色,“任命你俩的诏书昨日就已到府上,今日你二人明知道要来谢恩,本王肯定要问策一二,却一问三不知,可是对本王太过敷衍。”

豆卢革和卢质顿时哑然,忙起身谢罪。

李存勖懒得再看这两个蠢物,直接说:“这样吧,郭崇韬和你们一起去安排百官,至于祭文和诏书,冯道,这事你负责。”

“是,殿下。”冯道应了一句,走到旁边办公的地方坐下,从抽屉拿出纸,就开始写起来。

李存勖摆摆手,郭崇韬也带着卢程和豆卢革下去。

等三人走了,李存勖骂了一句“真不像话”,随手拿起几个蜜饯吃了起来。

没过一刻钟,冯道起身,拿着刚写好的纸递给李存勖,在旁边坐下。

“祭天的祭文都有格式,这是我刚写的,殿下看看合用不,昭告天下的诏书是殿下新帝登基的第一道诏书,却得慎之又慎,咱们还是商讨一下。”

李存勖接过看了一遍,点头,“祭文写的不错,用这个就行,至于诏告天下的诏书,可道你有什么想法?”

“历代登基诏书一般包括叙述前朝之恶、开国皇帝之功、大赦天下、施惠百姓的政策,例如之前的太/祖皇帝(李渊),就在诏书中废除前隋□□,大赦天下,减免赋税,赢了不少民心。”

听着冯道对朝中典故如数家珍,李存勖微微点头,心里暗赞,同时又吐槽一下刚才两个宰相,身为宰相,要么像郭崇韬那样处处提前准备、做事妥当,办公勤勉,要么像冯道这样,满腹才华、信手捏来、出口成章,干什么弄得一问三不知像草包似的,看着就来气!

“诏书的事,可道既然有想法,那就有劳可道了,你拟完本王看看再说。”

冯道和李存勖通了气,又走到旁边开始拟诏书,过了一会,冯道拿着新鲜出炉的诏书,给李存勖。

“中原减税三成?”李存勖看着前面都挺好,可到了税收,可有些纠结。

“去年中原大旱,粮食减产,如今这旱情到现在还没减轻,也未见降雨,总要给百姓一条活路才是。”冯道也知道如今粮草不继,可百姓更严重一些。

李存勖叹了一口,“非是本王不够仁慈,实在是如今军中太过困乏。”

不过随及李存勖叹了一口气,“算了,就这样吧,总不能不顾百姓竭泽而渔吧!”

冯道忙说:“陛下圣明。”

李存勖摆摆手,“本王知道你素来仁厚,见不得百姓受苦,只是这天要再旱下去,本王也顾不上了。”

“上天有好生之德,如今王爷又仁慈惠下,说不定很快就下雨了呢!”冯道安慰说。

“但愿吧!”李存勖盼雨盼了大半年,从期望,到失望,再到认命,提起下雨也有些有气无力的。

冯道见状,也不好再提李存勖伤心事,拿着诏书退下了。

只是两人绝对想不到,几日后的登基大典,冯道一语成真。

作者有话要说:小剧场:

冯道的嘴,在五代是公认的开过光的。

李存勖:天旱,不下雨啊!

冯道:王爷,您减免赋税,一感动老天说不定就下雨了。

李存勖:……

登基当日,李存勖刚念完诏书,天降大雨。

*

李嗣源:一冬天都没下雪了,要是再不下雪,发生冬旱怎么办。

冯道:陛下勿忧,上天有仁慈之心,肯定不忍百姓受苦。

当天半夜,天突降大雪。

……

史书为什么会这么奇葩的记载呢,古代一直认为,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宰相理阴阳:古人认为,如果宰相品行不够,天下会发生天灾**,而宰相品行端正,天下就会风调云顺。

当然,这个其实是巧合,算是封建迷信。

第90章 绿衣

大殿中

“你说什么, 两个宰相不知道怎么定三省六部的章程?”李存勖看着前来禀报的郭崇韬, 惊手中的茶盏都掉了。

郭崇韬苦着一张脸, “两位宰相说朝中那么多官职,他们实在有些记不清……”

李存勖顿时气的仰倒。

他让郭崇韬帮卢程豆卢革参详人事,制定三省六部,本来只是想给消极怠工的两个宰相一个警告, 让两人对工作多上点心, 却没想到郭崇韬这么一去,居然给他带来这么一个消息:

自称出身世家, 世代高官的两位宰相,居然对朝中旧制一点都不熟,甚至连三省六部有多少官职都弄不清楚, 更别说官员品级、官员俸禄、日常政务该分配给谁等细节问题!

“他们两个不是天天吹自己祖上出过多少宰相么,怎么连唐时旧制, 朝廷典故都不清楚!”李存勖气的想骂粗口,“还不让那两个废物滚来。”

很快, 两个战战兢兢的宰相被郭崇韬找来。

李存勖往主位上一倚,“说吧, 你们两位不是素来自称宰辅之后,世家子弟, 怎么连朝中最基本的官制都搞不清楚。”

卢程和豆卢革来之前就知道不好了,见李存勖真动怒了,忙先请罪,这才支支吾吾开始辩解。

李存勖听完, 顿时无语。

原来自唐朝末年,黄巢起义以来,先是唐朝皇帝抛下文武百官独自逃跑,导致文武百官被杀者不计其数,甚至几位宰相都乱军,再到后来朱温迁皇帝到洛阳,火烧长安,历代典籍都丧失火海,典章不存,再到最后朱温为登基,白马之驿杀尽前朝清流,丢进黄河喂鱼,可以说,除了苏循那种献媚的,大唐旧时京中官员,几乎没有幸免。

卢程豆卢革两人,虽然天天吆喝自己是宰相之后,世家子,京城贵胄,其实父辈都是在京外做官的,例如豆卢革他爹,就是舒州刺史。要真是在京城做官的,早就在动乱中不知死了多少次了,哪还能活到现在。

所以他们虽然是世家子,可真的不熟知朝中典章,也记不得朝中旧例。

“那本王要你们两个宰相何用?”李存勖手指着卢程豆卢革,气的质问。他之所以选宰相非选世家子,除了身份压人,就是想着这些人家里世代为官,熟知朝廷典故,照着大唐来能给他搭个新朝廷的架子,可谁想到,这两个居然是西贝货!

两人又慌忙请罪。

“那现在怎么办,朕的登基大典不过月余,登基之后就得有朝廷,你们现在连个三省六部的章程都弄不出来,让朕登基后如何册封百官,如何临朝听政?”李存勖知道现在也不是生气的时候,干脆的问。

卢程和豆卢革面面相觑。

好在卢程还有个靠山,忙说:“要不臣回去问问堂兄。”

李存勖对卢程这种动不动拿他堂兄顶锅的行为很是看不上,不过如今事急,李存勖没心思说卢程了,干脆等不得卢程回去问,直接让内侍去请卢质。

没一会,卢质跟着内侍来了。

“子徵,本王要仿着唐开三省六部,你可记得唐时朝廷旧制?”李存勖开门见山的问。

卢质一愣,“三省六部官职上千,哪怕记得一些,除了苏循那样的礼官,谁又能记全。”

李存勖顿时懵了,连卢质都这么说,这可如何是好。

卢质倒脑子快,反过来给李存勖出主意,“王爷宫中可有唐时旧典籍,若有,拿来参照一二,说不定可大体照着样子弄个章程。”

李存勖听到这个更无语,他李家说是唐朝宗室,可底子谁不知道,他爹连大字都不识两个,他家像是那种会收藏大唐典章的皇族么。

卢质说完也想起来,顿时不吭声了。

就在殿中几人大眼瞪小眼时,冯道抱着一摞书信进来。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