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成神指南(快穿)(111)

作者:云蔚宁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娘知道了。”感觉到儿子的不快,祝氏止住话头,不敢多言。

见祝氏无话,叶瑾行方坐着牛车离开了家,考中秀才之后,就有了很多应酬。同一个县城的秀才,时常要聚在一起,举办文会。

叶瑾行到了茶馆之后,看见自己坐的牛车停在别人的马车和骡车旁边,心里很不是滋味。

其实他家境也算不错了,可在全县城之下,就丝毫不出彩了。

等他进了包间,就见一个平日里眼高于顶的富家子,突然热情地冲他打了个招呼。

”瑾行今日可来得晚了。”

叶瑾行不禁受宠若惊:“子岳兄!”

不料钱子岳下一句话,却说得叶瑾行愣在原地。

“瑾行,你所住的上清村,是不是和大兴村相邻,大兴村顾家的顾惠文先生,你可是认识?”

第九十七章

顾惠文?

顾惠文他当然认识,这三个字最近在他们附近几个村子可谓是如雷贯耳, 他疑惑的是, 住在县城里的钱子岳, 怎么知晓了顾惠文的名讳,还尊称他为先生呢?

先生二字, 除了自己的师父, 其他人并不是谁都能担得起的。

“我所在的村落确实和大兴村相邻,”叶瑾行道:“顾惠文此人我也听说过, 但却无缘得见。”

“那瑾行以前可是错过了结交一位大才子的机会了!”钱子岳既赞叹又遗憾地说道,很明显, 遗憾是对叶瑾行的, 赞叹是对顾惠文的。

叶瑾行更加疑惑不解,顾惠文算什么才子,难不成钱子岳也听说了乡下的流言,以为这个顾惠文真的写出了一本能刊印的诗集来?

那就真是太可笑了!

“子岳兄为何这么推崇这个顾惠文?若我没有记错, 顾惠文只在乡下念了几年书, 识得几个字罢了, 身无任何功名, 怎能当得起才子二字?”

钱子岳听叶瑾行话里话外对他的新任偶像不太尊重,心里泛起不悦,他以前就觉得这个叶瑾行为人虚伪,今日起了兴致和他一聊,果然不是个心胸开阔的。

“瑾行有所不知,”钱子岳耐着性子解释:“我家里和崇德书铺有些关系, 书铺里刊印完的新书,如果有质量不错的,掌柜的会提前送一本过来,前日,我得了他们新印的《惠文诗选》,才看了一首就如醉如痴,惊为天人。”

“后来才知晓,这诗集竟然是咱们清平县大兴村的顾惠文先生所书,所以才问问你。”

钱子岳话毕,就有人接着说道:“刚刚看完子岳兄摘抄的几首诗,依我愚见,确实高妙非常,虽极少用典,可意境悠远,词句浑然天成,竟无一处不美。”

又一人说道:“更妙的是惠文先生的心胸。诗言志,从这字里行间中,我就能看出他是个极其疏朗开阔之人,恨不能早日结识。子岳兄太过吝啬,竟只摘抄了几首,等这本诗集正式售卖的时候,我一定要买上十本收藏。”

叶瑾行闻言,呆立在原地,大脑一片空白。

好半晌,他才注意到桌子上有几张零散的白纸,连忙捡起一张,急切地看过去。

只读了这首诗的开头,他的心头就涌起滔天巨浪。

虽因为诗词在科举中所占比例少,叶瑾行平日里并没有在这方面下太多功夫,可基本的赏析能力还是有的。

这句开头,起得大气恢弘,绝不是一般文人墨客能写出的笔墨。

及至再向下看去,叶瑾行更是愈加震惊,他从未想过,他邻村以前那个默默无闻的顾四,竟有这样的才华!

在村塾里念了几年书,就能写出如此诗句,可想而知,顾惠文于诗词一道,必然拥有无与伦比的天分。

越读下去,叶瑾行的心里,那密密麻麻的嫉妒之情几乎难以克制,蜂拥而至。

这样的诗句,顾惠文何德何能能写得出来?若他也有这般天分,等他取中进士,这才名必使他如虎添翼。

人都是如此,一个本来不认识的人,不管他多么优秀,都很难让人心绪变化,可若是发现你身边一个本来不如你的人,实际上却是个天才,这时心态就很难平衡了,特别是对叶瑾行这种心窄的人而言,更何况,这个少年天才,还是叶瑾行前准未婚妻要嫁的人。

叶瑾行匆匆看完了钱子岳摘抄的几首诗,见别人热闹地讨论着,他竟茫茫然,不知道说什么。

现在他才反应过来,刚才他说的那句怎堪为才子的话,在这屋子人的眼中,是多么不合时宜,可让他加入到这群人中,极力赞扬顾惠文的诗作,他不知为何,嘴唇翁动了几下,竟是一直没有开口。

不过是会写诗罢了。

叶瑾行沉默地想道。

就算顾惠文得天之幸,在诗词一道天赋过人,可只要他考不上举人、进士,诗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没有功名在身,有多少才名也不能选官。

等到他功成名就之时,顾惠文也不过是这乡野之间一个无权无势、空有才子名头的村夫罢了。

叶瑾行安慰了自己许久,心绪才渐渐平静下来,却不知道,等茶会结束,他离开之后,县城里的几个秀才看着他的背影,也是窃窃私语良久。

无他,人家都在讨论惠文先生的大作,唯有一人黑着脸一言不发,这个不合群的人士,看在别人眼里,必定会显得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了。

因此,在叶瑾行的不知道的时候,他的人品问题,渐渐传遍了清平县的文人圈子。

*

张掌柜坐着马车,一路问过去,终于找到了顾惠文的家里。

顾惠学在院子里劈柴呢,看一个穿着绸缎的陌生中年人站在家门口,不禁疑惑地看过去。

“小兄弟,这是顾惠文家里吧?”张掌柜和善地问道,眼睛不经意扫过整个院落,心想,惠文先生家虽然是农户,可也收拾得干净整洁。

顾惠学局促地放下了斧头,懵懂点头道:“是的。”这个有钱老爷,找四弟有什么事?

半小时后,送走了店里还有事要忙的张掌柜,顾家上上下下聚在东外间,眼光灼热地盯着慕恒手里的银票。

张掌柜是来给慕恒送钱来的,第一批诗集印了五千本,每本售价五百文,本县铺货五百本,府城一千本,省城两千本,剩下的分摊在本省其他县。

因为诗集质量太好,引发文人自动宣传,五千本书,竟然不到半个月就卖完了。现在,书铺正准备再大量刊印,送到外省和京城售卖。

按照之前的约定,慕恒能得书籍售价的二成,五千本书的分红,加起来就是五百两。

五张薄薄的银票被张掌柜递给慕恒的时候,屋子里这帮顾家人,眼珠子都不会动了。

他们白活了这么多年,从未见过这么一大笔钱。

其实慕恒也没想到,崇德书铺的效率这么快,他和容漾还没成亲,这第一批书竟然就卖完了。这也是古代定亲的过程礼节较多,拖的时间比预想中长。

“别看了,都出去干活吧,饭做了吗?猪喂了吗?”

陈氏的声音终于打破了整个屋子里蔓延的寂静。

许是被这笔钱迷了眼睛,周氏和吴氏顶着陈氏压迫性极大的眼神,不约而同地问道:“小叔这笔钱,是要充公的吧?”

只要这笔钱充公,他们分家就能分到了!

听说之前还有一百两的润笔费,可惜她们知道的太晚,没拦住婆婆,全拿去买聘礼了,还好这回张掌柜来的时候,他们都在家,要不然谁能料到,这卖书竟能这么赚钱呢?

陈氏心里极为不悦,依她的意思,这钱都是老四自己赚的,就算是充公,顶多充个一百两,也足够了。

吴氏和周氏这么急切地开口,打的什么鬼主意?

“娘,我们以前农闲打零工,赚的钱也都充公了,咱们不还没有分家吗?”吴氏说道。

陈氏闻言冷笑,花钱的时候你们要分家,赚钱的时候就又没分家了,怎么好事全都是你们的呢?

她本想趁机狠狠教育一下这两个不知道满足的儿媳妇,却听到慕恒在旁边说道:“大嫂二嫂说得是,这卖书的钱,既然是在咱们分家前送过来的,那就交到公中吧。”

这些钱,慕恒并没有放在心上,再说了,不管这两个嫂子行事如何,以前的原主,确实是靠整个家供养的,虽有陈氏和顾老头压着的缘故,可这个情,他要领。

有了这五百两,分家后,每家都有一百两,买上二十亩地,日子也就宽裕多了。他也算替原身还了因果。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