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倚君跟她俩说这个可不是单纯的八卦,而是提醒她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不是我说,自从我们边城开始修建水利灌溉渠之后,这里的农业发展很快的,而且大量改进农具的出现,肯定会引来心怀不轨的人。你们要提防一下,不仅仅是自己身边的人,手下的管事和相关的责任人都得提前警告一下。”
虽然说不介意把这些农具传扬出去,让百姓们都能更好的耕种,但是这个受益人可不包括外族人。她不是圣母,也不会心怀天下,她就想自己身边的人能生活得好一些。边城强大了,外族也就不敢随意侵犯,那守关的将士们也就不会轻易牺牲了。谁家的儿郎都有父母亲人,哪怕多一个人活下去,也少一个家庭破碎流离。
“对了,我打算在沙地里栽种红柳。只是一时找不到可以提供幼苗的商家,你可有熟识的渠道?”陶倚君问胡小娘子。
“红柳?我没听说过,不过我可以回去问问我家郎君。不过这红柳栽上可以做什么?”
“防风固沙,另外红柳本身也有很多用处,嫩芽可解毒,还能治初期伤寒。再有一个,两三年期的红柳可以用来做柴火,很经得燃烧,且粗壮的枝丫还可做农具的把手。总之这个植物可药用,也可用作日常。对了,我之前不是打算在农庄外筑矮墙么,这红柳的枝条用来砌墙,与泥土粗石混合后砌成矮墙,等干透了,寻常人都难以破坏。牧民还可以用其来筑屋。这东西简直浑身都是宝。”
陶倚君这么一说,胡小娘子顿时心动了。她之前跟人交换了一下田产,原先零散的田地现在都归纳在一起,陶倚君说的是真的,她也打算筑墙出来围着农田,至少可以免除每年野生猛兽袭击农田的意外伤害。
现在农庄基本是没有围墙的,即便偶尔有,也多是土石混合砌成。这种需要大量条石的工程,造价高不说,还特别费人工。如果跟陶倚君说的那样,只需要用红柳的枝条拌了粗石泥土来砌,基本上女人都能做。
现在小方城都已经扩大了不少,原本小方城以北和东北方向没有什么人烟,现在那边多了不少小部落的牧民扎帐篷,连迁徙过来的关内人也选择在这个方向开荒种地,集结成众,而后相邻着筑屋建房,这不过一两年时间,已经有了村落的雏形。
想要形成一个真正的村落,成为一个拥有正式名称的聚居地,仅仅如此是不够的。
以前的人多部分是以宗族为核心建立起的村落,他们天然拥有管理者和协管者,只需要在官府备案并接受税收方面的监督管理就可以了。
可边城这边是不一样的,这里大部分是迁徙民,少部分是流民,更少一部分是混血种。相互之间不会轻易的臣服对方,这时候就必须要由官府出面来指定管理者,并监督他们接受管理和收税等等。
一般来说,官府都会指定德高望重的人做管理者,可又不能年纪太大,不然还没理顺人就没了,还得再次指定。
而且边城这边的村长必须要能做事的,需要安排村民挖沟渠,建水车,开荒种地,基本就没歇息的时间。而且村长还要负责管理官府下发的农具,并保证农具的完好,当然了,正常的磨损是可以的,但非正常的损坏,就需要村长来负责赔偿甚至接受惩罚。
农具官府负责提供,但是每年要多交一点税,当做是租用农具的费用。包括水车的建设,也是官府先提供资金,建好后会在五年内分次将这些钱收回去,不要利息,相当于是官府借钱给他们。
如果要购买这一批农具,也会根据往年缴税的情况,将已经支付出去的农具的费用减除后,才是他们需要交纳的购买费用。认真算下来,凑够了钱,把农具买下来是最好的,不然一直多缴税,实际到最后肯定远远高出了农具的价值。
这些都需要村长去计算并告知村民,有私心不怕,但不能太过自私,人品能力缺一不可。
陶倚君已经很能礼贤下士了,可即便这样,她能用的人也少得可怜,基本上一个管事要做两人到三人的工作,这还是她懂得统筹分配,而下面做事的人也都比较淳朴,才达到这样的效果。
阿满跟在陶倚君身后努力的学习,现在已经能熟练的掌握药坊和织坊的事务了。可仓库那边她完全下不去手,很多东西她根本想不到,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面想,所以陶倚君在跟她和霍桐商量后,把仓库这一块划分出来,当做她的嫁妆,以后带入霍家去。
作者有话要说:昨天居然忘记更新了,果然脑子缺血容易抽。
第八十七章
过了农历七月, 眼瞅着要进入仲秋了,陶倚君难得清闲下来, 开始折腾一些以前想过但不是很必要的东西。比如纸。
她之前就让人制过纸, 而且这时候纸也早已经出现,但问题是价格也很昂贵。而对边城这样的地方来说, 羊皮和竹简更容易获得。
她之前并没有太着急做这事儿, 可上次李县令为了萧家的事情,宴请西域商贾,她也跟着去作陪后, 这事儿就被她提上了日程。
那种洁白的,不浸墨的纸她还没得空研究, 之前造的大部分是松软的卫生纸, 就这样的纸, 为她带来了一斛珍珠的收益。
早年还有很多芦苇,可近一年河道整理后, 连湿地附近都利用起来了, 芦苇也不需人随便去割, 因此造纸的原料就转向了桑树皮和苎麻。
这里的人没有习惯栽种苎麻, 有都是野生的,而且产量很低。倒是桑树皮因为有织坊养蚕的缘故,桑树不少。
陶倚君只知道桑树皮可以造纸,而且还是高档绘画用纸,用处比较多。但到底怎么用这些桑树皮制造出成品纸来,她还需要让人不断的实验才行。
这个时候关内的纸都是用麻造的, 相较起来,桑皮纸的工序还要多一些。
不过陶倚君一直相信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觑。没有她做指导,人家也能造出桑皮纸来,她只不过是将这个时间提前些罢了。
这个纸坊她没有自己一个人出资,而是说动了李县令,由县衙府库出资修建,里面的造纸工匠也是县衙征召的。陶倚君只是投资了一小部分,还是用的霍家的名义投的。毕竟霍去病深受陛下宠信,只要不是涉嫌叛国篡位这一类的谋反重罪,区区工坊私用,完全不算个事儿。
“阿君为何要让官府建造纸坊?”连卫老都有些想不明白了,他年岁已高,现在在陶倚君身边真的是在养老,普通的事情都不会烦到他那里去。这事儿还是秋白先生提及,他才多嘴问了一句。
“卫老应该知道,陛下想要征服草原,驱逐蛮族的打算吧?”陶倚君这一两年越加有紧迫感也是源于此,“我估算了一下,等到明年秋天,国库基本就能支付军需了。陛下是铁了心要驱逐蛮族,哪怕举国之力也在所不惜。但若是我们自己便能负担一部分,补给什么的也不需要长途输运,如此即便是普通的兵士也能够换上更好的军甲,更坚韧的武器。”
卫老没有说话,他看了陶倚君一眼,沉默的点头。
一将功成万骨枯,他在边关这么多年,对于这句话的感触至深。
陶倚君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没有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她知道霍去病这人有个脾气,得顺毛捋。虽然出身不是太光彩,但是架不住他母家现在得势,自小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的,为人处世就不若他舅舅那么得体周到。想想那些对他的背后诋毁,恐怕他自己也知道,也根本不在乎。
他可以不在乎,而陶倚君却不能不在乎,她的丈夫就在霍去病麾下,若是打仗,肯定是跟着冲锋陷阵的。她不觉得霍去病会不照拂霍桐,但以霍桐的性子,跟着卫大将军或许才是最合适的。
这派兵一事也轮不到她来考虑,她最多就是做好后勤,协助各方跟上补给。
现在说这话还稍微早了些,以她的计算,至少要后年才能真正出兵,之前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国库肯定支撑不了一场彻底的战役,如果想要彻底击败蛮族,后勤方面的考虑不可不周详。
“卫老,我想寻人去找盐湖。”
“盐湖?”卫老一惊,“盐业是官府控制的,私人不可涉足。”
“我自是明白,且找这盐池也不是为了制盐贩卖,而是想要制作军粮。”陶倚君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能不能成,但是她想要试一试,以霍去病的身份和在陛下心中的重要地位来赌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