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我太难了。”
席宝一脸纠结。
她已经决心要把这个杂志做起来了,可真的慢慢投入精力,她越来越发现创业太难了。
难怪钟以泽喜欢捡现成的公司改造。
“其实,”见席宝这么为难的样子,钟以泽小心地提出意见,“刚创办杂志社时,你可以不要太挑剔人才。先把整个组织架构给填充起来,成员有个差不多的样子就行了。”
钟以泽不是个理想化的人,他脑回路在某些方面挺清奇的,但在商业上一直很清醒。
“先让杂志社运行起来,因为没有好好选择成员,所以运行前期,杂志社肯定会有非常多的问题。在逐渐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有能力又上进的成员,会慢慢成长到合格的程度,没法成长起来的那些人,你不断地招纳新人将其替代。”
钟以泽这种做法,有点卸磨杀驴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方案的确适合席宝目前的状况。
“被替代的那些人……”席宝扯了下自己的长辫子,“要是没法在杂志社找到合适位置,是不是只能劝他们退出了?但这样做,相当于将元老级成员一脚踢开了,未免有些不近人情。”
席宝不是圣母,但当作者的,本身感情就比较丰富,很容易站到别人身份上去思考,然后同情别人。
“你刚开始不要给所有人画大饼,不要给正式成员的身份。直接跟他们说,是临时叫他们有偿帮忙的不就行了?反正只是说帮忙,你在这些人帮忙的期间,慢慢找来合适的人定岗,然后挽留一部分人正式加入,那些没能留下的,也没什么话说。”
“好像是这个道理。”席宝松了口气,“就按你说的做。我现在也只是像林诗音、舒湘卿、戴冒伸出了橄榄枝,除了他们之外,我就不再给其他人什么承诺了,先把杂志社搞起来,看他们的能力,再决定要不要给合同。”
有了方向,席宝就没有刚才那么纠结了,笑着跟钟以泽说:“我还没见过你的室友呢?他们人怎么样?要是你觉得室友人不错、或者你的同班同学还不错,可以帮我招揽一下啊,喊他们来给我帮忙呗。”
钟以泽抿嘴笑了,“我室友、还有认识的同学,大部分人都还不错。不过,你是想怎么招揽人呢?我给你打工了,都听你安排啊。”
“如果有很会说话、很外向的人——最好还是家庭条件不错,有点应酬、人情往来经验的,这种可以拜托人家来搞市场。跟戴冒一个部门吧,做做宣传、做做推销。”
席宝认真地思考着,又把本子掏出来,一边说,一边在本子上写着。
“这种前期底薪是十块吧,一个月十块。等杂志能盈利了,再考虑给绩效奖励。”
钟以泽把要点都记住了,点点头,“我已经有两个人选了。”
“真的?”席宝拉着钟以泽,找了个长椅坐下,让他尽快拉拢那两个人,然后又细细说了对其他类型“人才”的招揽条件。
“编辑这个岗位很必要、很重要,但不太好判定人家适不适合当编辑。这样吧,就找那些比较乖、熟知国家各种政策、了解文字忌讳的人,有个差不多的样子,就可以邀请人家。编辑工作不用到处乱跑,就是审核稿件,比宣传市场部的稍微省心些,月薪就给八块,绩效也是要等杂志社步入正轨后再说。”
“至于作者……只要是愿意写故事的,都邀请一下吧。不过作者不太好说是帮忙,只能让他们投稿,只要我们录用了,就按字数给钱。”
席宝不是不想弄一群签约作者,然后优中选优地挑出能发表的作品,可她的杂志社才起步,没必要直接养一群不知道能不能创造利益的作者。
“我还以为你也会给作者开月薪呢。”钟以泽有些小意外,“不过,只以接投稿,然后选中了才按千字付钱,这确实更适合。”
省事、也省钱。
一个作者,可能一个月只投一次稿,那稿子还不一定能用。如果直接开月薪,很容易养出一堆胡差事的闲人。
选稿后按千字给钱就不一样了,投稿的作者跟杂志社关系不大,他们爱投不投,投中了,杂志社这边给钱买下稿子,两边就清了。特别省心。
“不过,我其实比较担心前期投稿的数量、质量都不够,万一撑不起一本杂志,或者没法稳定地保证合格稿件数量,就很烦了。”
作者有话要说:临时弄来个古早电脑,用着很不顺手,可能会有许多错字、错标点符号,大家发现了拜托指出一下,会发红包感谢的,笔芯
第190章
大部分杂志都是十六开大小, 常见的页数,有64页、72页、128页等,席宝想着, 初办杂志时, 不求量多, 而是尽可能地保证质量, 然后努力凑齐64页的内容。
当然了,她也不会故意插入过多的图片,或者恶意把字体弄很大,而是实打实地用故事正文来填充。
早在五六年开始, 华国所有报刊,都改用横向排版, 并且全部使用简体字。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刊载的采用四号字,行距是固定值20磅,不考虑插入的图片、花纹隔断等,一页纸上估计有一千五百字左右。
“我们每期至少要准备九万字的实在内容,才能把杂志给排出来。”席宝在心里计算着, “趣闻、几百字的短篇小故事、小诗歌, 这些不是用小字排在角落, 就是用于填充一些空白处,图片需要有专人看了之后才能画,不能指望插图占用太多空间。所有文字内容要超过九万字,这是我发行单期杂志的底线了。”
钟以泽对这个字数没什么概念, 他想了想,疑惑地问:“那是不是有九个人投稿,每个人过稿的字数都有一万字,就够用了?”
席宝:……
忍不住翻了个白眼,“我们杂志暂且搞成月刊。华国目前还没有杂志连载的先例,即使有文体,也是作者耗费大量时间创作完成了,才将全文投稿的。要是我们刚宣布收稿,就有人一个月内交上来一万字的文稿,我绝对会怀疑这份文稿的质量。”
现在可不是几十年后,相对于以后流行的网络,现在的,还是比较严肃的。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要求相对也更严格。
别看以后的那些网文作者们,弱的在日更三千,强的日更一万、甚至还能一天爆更三万多,但他们经常会写出不通顺的句子,错别字、错误标点符号满篇皆是,甚至还能把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姓名、人物关系搞错。
读者体谅网文日更连载的压力,有些指出来错误让作者改,有些只看剧情发展,对文中错误直接忽视。
可在现在,要是席宝敢发行那种质量的作品,绝对会被人喷死。
“在家的时候,你不是看过我做设定吗?刚开始的时候,我得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部的设定。后来熟练了,也要看我要写的故事内容,要是无关什么专业知识,我才能在三周内完成设定。”
“而完成设定后,文稿全部是手写,一万字的初稿,至少要写两天,初稿里面肯定有错字、还有些语句不通顺之处,甚至还有逻辑错误,这些需要我后期重审、修改。改完之后,要投稿给杂志,肯定还得再撰抄一份工整的。”
也就是说,即使投稿的作者能在三周内完成一切设定,这个月剩下的一周里,也顶多能交出两三万成稿。
这还是席宝高估了现在的创作速度。
钟以泽脑子有点晕,“那我们是不是该首先宣传一下杂志社,让有意投稿的人尽早开始做准备?不然等我们把刊号都申请下来了,却没法在一个月内凑出一本杂志,岂不是很浪费时间?”
“是这样。”席宝伸长腿,长长吐出一口气,“可是,就算我们提前征稿,也不能保证能收到足够的稿子。”
按照她的预测,第一个月他们能收到的稿子或许能超过九万字,但能通过审核的,估计十不存一。
钟以泽挠挠头,“这种事我就帮不上忙了,我也没法给你写稿子。”
“我当然不会指望你给我供稿,你擅长的东西跟文字扯不上关系。”席宝抿抿嘴唇,觉得说了这么久,有些口干了,连带着心情也有些烦躁。
“对了,你是不是把你以前写的全带来了?”钟以泽从自己背包里掏出一个橘子,剥开来递给席宝,然后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