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赫连枭如今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她也是不怎么清楚地。
“若是两人真的郎有情妾有意,担心又有什么用?能阻止吗?”慕晚歌口中说着,心中却并不这么认为。
想到赫连枭的身份,常阮叹了口气,“也是。”谁能阻止梁王的决定?特别是在如今的婚事上。哪怕是圣上,都不会多加干涉,恨不得他赶紧成亲了才好。
“对了,我听我爹爹说,近来京中可能不怎么太平,让我少出些门。”孙婉月忽然开口。
孙婉月的父亲是京兆伊,负责京城守卫安全。能够让京兆伊如此说的,怕是事情不怎么简单。孙婉月能够告诉她们,想来也是看在交情的份上。
虽然都是闺阁中的小姐,但也并非是对政事一无所知。常阮当即开口,“我也觉得最近我爹有些不对劲,有许多人入府,似乎要我爹进宫与圣上说些什么。不过我爹到现在都给压着。”
常太傅属于皇帝阵营的,有什么事情都不敢瞒着皇帝。既然能让他给压着都不敢告诉皇帝,想来不是一般的事情。
“说起来,我爹最近也是行色匆匆,没有再与别的大人把酒言欢了。”邱诗诗开口。
慕晚歌想了想,这几日没见着董明诚,所以也不知道他如何。不过原剧情中,可并没有提起近期要发生什么大事。
“不管如何,近来还是少出些府吧。我瞧着京中似乎有调兵的迹象。”慕晚歌开口,并不觉得自己说出的话有多么的让人惊惧。
“调兵?”常阮压低声音惊呼,“莫不是有人想要造反?莫不是你瞧着错了?”
身为京兆伊的女儿,孙婉月在这方面比别人敏感些,“我也觉得有些不对,不像是有人要造反的样子。”
邱诗诗越听越觉得害怕,赶忙道,“哎呀都别说了,我都有些怕了。”
本来没什么的,但几个人这么凑到一起,知道的这么一说。的确有些吓人。
最后几人纷纷回府,约定等过段时日再一起出门踏青。
慕晚歌本想要去找董明诚探探口风的,谁知人却不在,董云扬这两天也出门会友去了,大概要过几日才能回来。
到了傍晚,听说董明诚回来,慕晚歌抬步朝着前厅走了过去。却不想居然会有客人。
第2637章 剧情崩坏(22)
好在人在屏风后还没有进去,慕晚歌止住脚步,透过缝隙看清楚了那人的模样。
嗯,她视力好,记忆力也是极好的。认出了里面坐着的那个浓眉大眼的家伙正是那晚问她茅房在哪的人。
看董明诚的模样,似乎与他关系颇为不错的样子。
慕晚歌来时并没有怎么收敛自己的气息与脚步声,毕竟董吟是个不懂武的。若是靠近了董明诚都没有感觉,怕是要怀疑了。
听到动静,董明诚朝着屏风这边看了一眼。隐隐瞧到了从屏风旁露出的一片衣角,猜出了来人是谁,并没有叫破,继续与男子聊着。
男子也听到了动静,只是看了一眼,见似乎是女眷,赶忙收回了目光。
既然有客,慕晚歌便打算离开的。只是听着董明诚忽然转变的话题,脚步不由地停了下来。
“阿禹啊,你这个年纪还未成家怎么能行,怎么也得有个操持家务的夫人才是。”
董明诚叹了口气,“京中的贵女们模样都不错,你就没有几个入了眼的?”
忽然问到这种问题,男子赶忙摇头,“将军,卑职刚入京城不久,哪里认得什么贵女。此事还早。”
见他憨厚老实的模样,董明诚笑道,“待这次皇上的赏赐下来,怕是阿禹府中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说到这里,忽然叹了口气,“我若是有阿禹这么个女婿,怕是做梦都是笑着的。”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慕晚歌哪里还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当下也不准备继续再听,转身离开。
听着脚步声离开,男子这才在心中松了口气,“将军说笑了,卑职哪里配得上将军府的小姐。”
说着便打算告辞遁走,只是董明诚哪里会那么轻易地放他离开?
“怎地配不上?阿禹莫要如此妄自菲薄,能够嫁与你,才是女儿家的福气。”几年的接触,总之董明诚对高禹是非常的满意。
好说歹说,甚至板起了脸色,才将人给留下用了顿饭。
饭后慕晚歌在花园中消食,本来依董明诚那个性子,不可能精心弄什么花园的。只不过考虑到女儿,专门吩咐下人仔细照料的这些花花草草。否则如今花园里的还是一堆石头呢。
慕晚歌正走着,忽然听到了两道脚步声。隐约还有董明诚的声音,“这里还不错吧?都是我女儿照料的。”
听到这话,慕晚歌脸皮子抽了抽,觉得董明诚还真敢说。
董明诚是知道她饭后喜欢来花园走走的事情,如今将人引到这里,目的不言而喻。不过却小看了她的耳力。
毫不犹豫的转身离开,董明诚带着人在花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不得不将人给放走。
事后得知慕晚歌早就已经离开,比平日里都早时,董明诚不由地陷入了沉思:难道两人没有缘分?
接下来一段时日,京中的气氛明显变了。各种宴会也都消失,没人再敢设宴什么的。
也是这个时候,慕晚歌才知晓是发生了什么事。
第2638章 剧情崩坏(23)
但凡被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皇帝,无一不是有着大功绩的。而当今的皇帝赫连尧,更是在乎着这一点,想要成为那有着千古功绩的皇帝。
因此在五年前,赫连尧不顾朝臣们的反对,征兆二十万民夫,大开国库,移山平土,修建樊江堰。
五年来,国库空虚,百姓赋税加重,许多地方民怨沸腾。特别是因为修建樊江堰,死伤惨重,劳民伤财。已经造成过几次地方上的暴动了。
如今五年过去,眼看着樊江堰即将修成。却不想忽然降下暴雨,加上这几年多次来的暴雨,蓄水量一直都在一个警戒线上。如今这一次水量上涨的恐怖,再加上许多地方的修建督促的官员偷工减料,导致樊江堰直接破堤。沿路的地方全部被淹,不止是百姓村庄城镇和庄稼被淹,就是那二十万民夫,虽说如今并不到二十万,但是这些人也都几乎被淹,如今不知死活。
樊江堰是一个月前破堤的,五年来劳民伤财,不止国库空虚,百官也是都有意见的。但奈何这件事皇帝是铁了心的要去做,最开始一些反对的官员还被贬官罢职。所以樊江堰破堤之后,这件事就成了烫手的山芋,没人敢禀报皇帝。
毕竟是皇帝力排众议一力主张的,不仅导致国库空虚,还导致百姓民怨沸腾。若是成了,自然是好说。千古功绩,载入史册。可如今却破堤了,还死了如此多的人,沿路城镇皆是流民,这件事简直就是在打脸皇帝之前的一力主张,在嘲笑他的愚蠢行为。任何人去提这件事,都得做好承受皇帝怒火,成为皇帝出气筒的准备。
没人敢跟皇帝提这件事,没有皇帝下旨,也就没人敢救济那些流民。之所以近来京中有调兵的迹象,便是为了拦截那些试图朝京城而来的流民。
朝中百官无人敢禀报皇帝,流民一直得不到安置。便有许多地方官员试图奏折呈报皇帝。
但全都被百官压了下来,至今皇帝还不知晓这件事。所以之前有人试图从常太傅那里入手,身为太傅想要见皇帝比许多人容易得多。但常太傅却也没敢过去。
慕晚歌自然是明白朝中百官的想法,不想成为皇帝的出气筒是其一。其二便是樊江堰身为皇帝重点关注的事情,发生了如此大的事情,还已经一月有余,哪怕没人禀报,皇帝也不可能不知道。
既然皇帝都揣着明白装糊涂,那百官更是没人敢去戳破了。
虽说戳破是迟早的事,但是到底由谁来戳破,也是一件事。
毕竟戳破的那个人,结局绝对不会太好。
慕晚歌只觉得皇帝就是缩头乌龟,虽说这犯的错有些大,但既然错了便该努力去补救,否则史书上留下的名声只会越来越差。
这几日,就连董明诚神色都凝重了许多。京中巡逻的人明显增多,为的就是怕有流民混进来。
这几日赫连枭又不在京城,容湘也没有什么消息传来,整个京城似乎都因为樊江堰的事而变得气氛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