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瞻彼日月(22)

作者:亮家川儿爷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待神医进了产房把过脉,说一切安好,并吩咐了药童去煎药之后,孔明这才安心地坐在床边,接过老女婢怀中的孩子。

我虽是累极,却不愿意睡去,看着面前的夫君温和地看着他的孩子,心中有说不出的温柔。

他毫不嫌弃孩子脸上的血迹,轻轻看着孩子刚刚止住哭泣的眼睛,笑着说:“孩子,我是你父亲,诸葛亮。”那孩子愣愣地看着他,忽然就笑了起来。

而后神医让他出去,说我该休息了。我向他轻轻点了点头,他帮我掖好被角,老婢抱着孩子,跟着他一起走出了产房。

后来我听说,他抱着孩子颇为得意地在前厅炫耀,那些参署的臣子纷纷拱手祝贺。可许是祝贺声吓到了孩子,孩子竟哭了起来。用阿谡的话说,一向严肃的丞相大人忽然温和地哄起孩子来,群僚一时目瞪口呆,一直到张长史问给孩子起什么名字时才回过神来。

于是大汉的丞相大人抱着孩子,思考了片刻,笑着摸摸他的小脸,柔声说道:“他是瞻,亮的瞻。”

身边的群臣一片点头,蒋参军若有所思道:“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丞相是希望这孩子能看到汉室兴复的那一天罢!好啊!多好的名字!”

丞相只是笑笑,并不言语。

不多时,将孩子交给身边的老仆,就又接着和群僚探讨起了北伐的准备。

老仆回来将孩子的名字说给我听,我看着他熟睡的小脸,却想起了另一首诗来: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我知道,用不了多久,孔明就要远行了。

月末,孔明回到家中,却进了书房。

我起身,轻轻推开书房的门,一灯如豆,他伏案躬身。那一夜我坐在他的书案边,看他一笔一划写下出师表,字字呕心,句句斟酌。写到动情之处甚至泪下于纸。我安静地为他研墨,看他将自己的一颗心全数写在这篇表文里。

作者有话要说:嘻嘻,这一章还是很甜的!

我们的阿瞻真的是十分意外的存在了,可以说是月色太美的产物~

从上周末到今天我和几个姐妹都在群里讨论瞻儿的母亲到底是月英还是那个传说中的妾室,emmm反正这文里是月英。由于分析的思路太长所以就不展开说了,具体的可以去亮吧里找找看关于诸葛亮有没有妾室这个问题的世纪大辩论。

这章点题啦!毕竟我们阿瞻出来了,我们这本可是叫瞻彼日月。。。

第19章 街亭失

八月,秋风起的时候,我抱着瞻儿出城送行。

和孔明一起离开的,还有刚刚从犍为郡回到成都一个月的乔儿。我本想着乔身子弱,不想让他如此劳累,可乔儿脾气倔,说他虽是丞相嫡子也是国家臣僚,理应为国督运粮草,我没办法,只好由他。

果儿自犍为郡回来之后就常常往宗学去,一来是女学兴盛之后学生日渐增加,确实工作较为繁重;二来则是因为宫中时常有太后派来的人到府上找她,我虽不知她为什么躲着宫里的人,但前几日太后亲自来探望我时旁敲侧击,我心里还是有了几分猜测。

建安六年的早春,瞻儿已经会说成句的话了,这让家里人都开心不少,尤其是卿丫头。这姑娘自乔儿离开之后月余就知晓自己已有了身孕,于是格外喜欢照顾瞻儿,几乎是把瞻儿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小丫头上心,我却不敢让她累着,待到她显怀之后,便不让她干活儿了。这姑娘也听话,只是还是时常看着瞻儿玩耍。

这年春天,听说孔明自斜谷道取郿,以赵云、邓芝为疑兵,而大军所向,直指祁山。时南安、安定、天水等郡纷纷投降,形势一片大好。我却不想再次收到的,却是阿谡失街亭的消息。

消息传回相府的时候,我正在教瞻儿读一首《蒹葭》,刚读到“白露为霜”,就听到从宗学回来的果儿说:“阿爹败了,街亭失了。”我手一抖,书简就掉在了地上。瞻儿乖巧地捡起书简,被老婢带着去了后院。

“怎么回事?”我吸了口气,果儿手有些微微颤抖地给我倒了茶水,让我先喝点水冷静一下。

“父亲让马谡守街亭,却没想到他不听副将劝阻,将水源地拱手曹军。而落得个水源不足,士卒离散的下场。”果儿向我说道。

我颤着声音,沉默了一会儿,艰难开口问道:“那,阿谡呢?”

果儿叹了口气:“他被父亲以违背军法之名,下狱了。”

仿佛有什么东西忽然在脑海中炸开,我想起当年荆州的小小孩童,想起几个月前还向我讲述孔明的小弟,而今竟然被投狱中。

“竟,无人为他求情吗?”我抱着最后的希望问。

“我听说,很多士卒都为他求情。可他不受,父亲,也不允。”果儿轻声说着,一字一句都在我耳边訇然作响。

“快,纸笔。”我匆匆吩咐着,不一会儿便写了书信,交给果儿。

“你速速找人送给你父亲,快!”果儿也顾不得找别人了,牵了门口的马缰便纵马而去。

我看着她的背影迅速消失,心中乞求孔明能见到这封信。他太清醒了,有的时候甚至都让自己痛苦,当年失去马良,他已经深陷愧疚了,而马谡是马良最后托付给他的弟弟。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国丞相,把马谡投入狱中是最正确的抉择,但他高估了自己的感情承受力,也低估了马谡的自尊心。作为看着马谡长大的姐姐,我知道他对自己的才能有多么骄傲;作为陪在孔明身边的妻子,我也知道他其实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样坚强。

可到底,还是晚了。

半月之后,汉中传来马谡去世消息。收到消息的时候,我正在绣着一幅故园竹林的蜀绣,却被银针扎到了手指。指尖血液滴在了绣线上,我看着点点血迹,不禁怔住。阿谡啊,是伴在孔明身边为数不多的荆州故人了,如今竟以三十九岁的年纪早早离世,孔明的北伐路上,荆州旧部也就只剩下赵将军同行了。直到新来的小侍女阿黎快步取了药来为我包扎,我才回过神来。

“夫人,这幅绣品算是废了,真是可惜!”阿黎为我包扎好后,惋惜地看着我面前的绣品说道。

我低头看着翠竹间点点血色,不知为什么心中一痛。

“既如此,便弃了吧!”我淡淡吩咐了一声,转身走进了屋中。

又七日,果丫头的书信自汉中回来。信中说孔明让我安排人去接济马谡的妻儿,并说到马谡去世当日的场景。

“谡叔临去,有书信呈给父亲。信中言道:‘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云云。及至谡叔受戮前,军中十万众为之求情,父亲仍执意处其以军法。可父亲掷下处斩令时,我明明看到他背过身去泪流不止。为什么?母亲?为什么父亲一定要杀谡叔呢?”帛书上几处墨氤开了一片,我知道,果丫头写的时候应该是哭了,可是面对她的疑惑,我内心一时五味杂陈。我知道,孔明此时的心中不会好过到哪里去,那毕竟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那是曾经躲在他身后怯怯看我的少年。

可他没有选择了。

从他走出隆中的那一刻起,他就许下了一生的承诺。而当他成为大汉丞相之后,他更是要撑起整个蜀地。

当年制定《蜀科》的时候,法孝直就曾经和他说过,建议他不要在蜀地行严法,他却说“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他是一个从开始就严格以法约束自己、治理国家的人,所以蜀地才会有现在和平安定的局面。这次街亭之败,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用兵之过,更是北伐路上的严重打击。街亭地处通向长安的险要关隘,如今失去,对于蜀道行军更是难上加难。

于公,他身为大汉丞相,是不会为了一己的情谊而违背心中的法度。他甚至上表请求自贬三等,连自己都没有放过。

于私,想来他是觉得自己对不住那位已经长眠的将军。先主去世之前,曾和他聊过马谡,嘱托他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先主慧眼,他竟未将这警告放在心上过。到底是旁观者清,他身陷于荆州旧情,最后还是因情误事。

我虽晓得他的心思,但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安慰他。毕竟,蜀道路远,情难意会。而也许,他需要的其实并不是劝说和安慰。我思量半晌,没有法子,只能起笔,写一封信寄给东吴的诸葛瑾。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