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村里头那么多的人都捧着婆母,可是他们也正等着看她笑话呢,你若是真的将我带去了县城,婆母就无法在村里立足,会被人笑话,连个儿媳妇都管不住。”
“还有做为母亲,最担心的是什么?虽说女大不中留,然而儿大也不由母了,天下母亲都害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你自从我进门后,就时时刻刻提醒着她,你娶了媳妇就已经忘了娘了,所以你对我越好,她就对我越不好,这一点你都看不出来么?”
于书燕两世悟出来的道理,自然得先稳住秦楚,等他一走,她就可以卷包袱走人了。
秦楚听了媳妇一番话,如醍醐灌顶,或许他太急进了,难怪这几日母亲一直针对媳妇,原来是这样。
秦楚一把将小媳妇抱在怀中,不顾于书燕的阻拦,强行吻了吻她的唇,“原来问题出在这儿,我懂了,以后都听媳妇的。不过我还是要带你去县城的,这样咱们夫妻之间就不会分开了,此事不能急,等我想个两全之策,让我娘亲口答应为止。”
秦楚高兴了,也不多想了,于书燕松了口气,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负心汉你赶紧回县学去,别挡住了她的计划。
这一日俞氏竟没有叫四媳妇做事,连着早上没有完成的家务,她也不计较了,倒是另外三个儿媳妇有些看不明白。
这东屋的门关得紧紧地不出来,婆母从正堂出来后,脸上居然还带着淡淡笑意,三媳妇史氏来到大嫂毛氏身边,小声说道:“大嫂,婆母最是喜欢你,大嫂不如去探探,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第30章 勤劳的二嫂
毛氏心中存疑,于是放下扫帚交到史氏手中,她来到廊下做针线活的婆母身边,上前蹲身,给婆母揉着膝头,俞氏很是享受。
还是大儿媳妇最得她的心,也是最温柔雅静的一人,不愧是秀才之女。
俞氏一抬头看到史氏在发懒,没好气的说道:“去,把后头的牛棚和猪栏清一清,你二嫂上了山,你可不准再发懒。”
史氏没想到自己多看了一眼,惹来一身骚,她不情不愿的拿着扫帚到了院后头的牛棚里,闻到一股臭味,她站得远远地,平素这种粗活都是二嫂干,今日怎么就叫上了她。
她也是新入门,她家里还在镇上开着铺子,以前在家里头,还有下人服侍,到了这儿却成了下人似的,她当初怎么就同意了这婚事,都是那谋人给骗的,说什么秦家是富户,家里还有长工,说什么家中出了一个小三元的秀才郎,以后史家也跟着水涨船高。
商人地位低下,她爹千方百计都想着家中儿子能读书识字,中个功名回来,可惜史家没有这样的苗子,便是旁支也不曾有。
史秋英便是这样入了秦家门,哪知一进秦家才发现与外头传的不一样,这个老不死的婆母要做善人,但凡有点余粮就捐了出去,难怪这名声都是这么弄出来的,可是却苦了家里人。
老不死的自己不做事,专门指使着儿子儿媳做事,她才不要做这种又苦又累的活,她要回娘家。
史秋英实在闻不得这个味儿,她将扫帚一甩,转身往前院走,也不看廊下的婆母,直接回了西屋收拾行李。
毛氏陪着俞氏说着话儿,没想才去院后的史氏会气冲冲的跑了来,俞氏生气了,立即起身,“去,把她叫来,又在闹什么大小姐脾气。”
毛氏便匆匆进了西屋的门,看到史氏收拾行李,疑惑的问道:“你要回娘家?”
史氏冷哼一声,“我要回去了,我才不要呆秦家,秦家跟外头传的不一样,我以前在史家也是个娇娇小姐,凭什么要我扫牛粪,凭什么要我洗一家人的衣裳。”
毛氏一听,面色一沉,“三弟妹,你可想好了,你这么一回去,婆母是绝不可能让三弟去接你的,婆家是什么情况,我估且不知你先前是听到什么样的传言,但是秦家做善事本就是为了读书郎的前程,四弟如今中了功名,名声极好。”
“将来等四弟中了状元,你们史家可别后悔。”
毛氏身姿端庄,又是会识字的,自然令人信服,史氏一听,手脚动作一慢,想起出嫁前爹娘的嘱咐,史家是商家,在镇上总是被人看不起,家里开着几间铺子是有钱,可是家中地位不高,还得巴接着秦家来。
秦大善人的四儿子将来必定中状元,便是知县大人都这么说了,他们史家能巴接上是福气,以后朝中有人好办事,史家也跟着在庾县出了名。
史氏不说话,却有些犹豫起来,可是想起那些牛粪和猪粪,她就三天吃不下饭,她受不了这种庄户家的生活。
“大嫂,你口才好,三两句就说倒我,那为何不去劝劝四弟妹,如果四弟妹愿意跟我去扫牛粪,那我也愿意。”
毛氏一听摇了摇,“她是新妇,刚入门,再说刚才婆母也说了,四弟妹比咱们高明多了,四弟想将她带去县学离开秦家,四弟妹却说不愿意,要留在秦家,就凭着这一点,你我可能做到?”
史氏一听,只想说她脑子坏了,这样的好事为何要留在秦家,跟着自己的丈夫一起,也不用看婆母的脸色,多好啊。
毛氏一看到史氏面色动容,就知道她也做不到了,于是劝道:“别使性子了,你就不知道拖一会儿,等二弟妹回来,私下里叫她去做便是,再怎么也不要惹婆母生气的。”
史氏一听,觉得也对啊,她着实傻,于是跟着毛氏从西屋出来,来俞氏身边道歉,再次拿着扫帚去了院子后头。
史氏不动手,远远地站在那儿发呆。
勤快的二嫂扛着柴禾和猪草回来,史氏顺手就将扫帚交到吕氏手中,“娘说了,弄干净一点,娘要过来检查的。”
吕氏还来不及为自己辩解,史氏却打了个呵欠,偷偷摸摸的进西屋躲着休息去,算着时间等吕氏做好了,她再出西屋。
吃过晚饭,天黑了,秦楚来到堂房前,看到俞氏手中为他做的新衣,他心中愧疚,媳妇说的对,他没有想周全,既然媳妇留下来了,他就在这段时间好好表现一下,改日母亲也不会为难媳妇。
于是秦楚像以前没成婚时一样,在俞氏身边坐下,给俞氏揉着手臂,母子两人说着贴心的话,俞氏心情更加好了,想不到这个庄户出身的儿媳妇还真的识大体,还知道支使着丈夫过来说好话。
既然这样,她就忍她几日,儿子的心思回来了,她不能往外推,以后要调.教儿媳妇,就不要当着儿子的面了。
于是这日后,于书燕故意起床晚了,家里人居然没人责备她,她还卯足了劲,等着跟他们斗呢。
不但婆母不说她了,当她透明,便是家里的几个嫂子看着她这样也是敢怒而不敢言,倒是使于书燕有些郁闷起来。
秦楚去了田里,家里几个女人,各司其职,井井有条,像是前几次的事不曾发生似的。
于书燕实在无聊,来到侧室书房,坐在书桌前发呆,为什么前一世她要做一个好媳妇的时候,结果家里人三天两天的打压她,如今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却变得风平浪静,她捂额。
看到桌前摆着的小话本,心想着莫不是秦楚平素看的,倒是奇了,他不是看春宫图就是看这小话本,他不想接着下考场了不成,成日不务正业,也不好好读书,前一世她还没有注意过秦楚来,这一世瞧着,怎么尽干些纨绔子弟的事。
于书燕无聊的打开话本,倒想看看秦楚喜欢的东西有什么出奇的,结果一看就沉迷了进去,这可是巴东郡出了名的话本,每期出的书都被那些富家子女抢走,前一世她只能与知县家的女儿那儿知道这话本的乐趣。
到了京城她才开始接触的。
第31章 莫非她是重生的?
正好无事,于书燕便仔细的看了起来,故事写得很精彩,不知不觉看了一日,等傍晚秦楚回来,她赶紧将书放回原处,匆匆从书房出来。
而秦楚这几日一直都有关注着桌上的话本子,果然见媳妇有翻动的痕迹,他震惊了,媳妇识字。
这可是他温养了三年的媳妇,根本没有教她识字,于家也更不可能送她入私塾,他对她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如此的熟悉,绝不可能遗漏。
所以她是如何学会的?
细细想来,自从他救下岳丈进门那日起,他就发现媳妇变了,他对媳妇仍然很熟悉,可是她的脾气她的心性却反而与她前世在京城时越来越像,而不是初嫁他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