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伯领着杨桃溪到了四姓祠堂前。
此时,祠堂的大门洞开着,老人们坐了一廊,老太公也在其中。
顾商虽是老太公的学生,却不是陡门村的人,这会儿只能站在祠堂外院的游廊上。
“太公,伯公,叔公,舅公。”
杨桃溪进了门,便是一圈的请安。
这一圈人,个个都是“太”一辈、“公”一辈的,惹不起。
“桃丫头好样的,考了个女状元,为我们杨家增光了。”说话的是隔房的叔公,年纪也有84了,白发白须,看起来快和老太公差不多老了,说话却是打雷似的响。
“太公,这事有误会。”杨桃溪狂汗,主动向老太公解释,“我并没有考满分,语文的作文扣了3分,英语作文也扣了2分,只因额外的5分卷面分,正好是总分的成绩,让人误会了。”
“不是女状元?那是女探花女榜眼不?”之前那位叔公忙问。
“永叔公。”外面的顾商闻言,站在门口轻笑着解释道,“我打听过去几年的高考成绩,去年省状元的分数是641,第二名是627,井白市的市状元是626,第二名614,桃溪这分数,一个状元是逃不了的。”
“那满不满分有什么打紧。”那位叔公长长的松了口气,笑得一脸褶子,“桃丫头,快,去给祖宗敬香。”
“满分也好,状元也罢,都不打紧。”老太公看着杨桃溪,笑得合不拢嘴,“难得是你能不骄不躁,以后要记得办事再周全些,至于成绩,平常心即可。”
“是。”杨桃溪认认真真的行礼。
“去净手上香,奉上你的红报。”老太公抬了抬手,慈祥的说道。
他的曾孙女如此优秀,是不是状元有什么打紧,他百年后下去见到老祖宗们,不愁不好交待了。
第1092章 规矩(3)
杨桃溪净过了手,迈进了祠堂大堂高高的门槛。
大堂上分成四个大祭台,祭台上摆满了一排又一排的牌位。
杨家人最多,也是村里最有威望最大家族的姓氏,位置最居中,左边是马氏,右边是元氏和刘氏。
其中,元氏和刘氏的牌位全加起来也没有杨家的多。
此时,祭台边站着一个穿着土黄色僧衣的老和尚,看到杨桃溪进来,微笑着递过来三支点燃的红香。
他是老太公的族弟,村里再小辈的孩子们都管他叫福祖宗。
这位福祖宗年轻时,也是个上马拿枪下马举刀的铁血人物,只是后来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就勘破了红尘,出家当了和尚。
十几年前他才回村来,住在这四姓祠堂里做了守祠人。
每次开祠堂的盛事都是他来主持。
杨桃溪恭恭敬敬的在祭台前的草蒲上跪了下来,双手横举着红香恭恭敬敬的叩头。
福祖宗就拿起一旁的一个红折子开始唱词。
他用得是念经文的腔调,唱得又快又含糊,杨桃溪也只断断续续的听清了几句。
“杨门嫡支长房第……代嫡次孙之次女杨桃溪……”
下面是密密麻麻的告祖宗书。
杨桃溪对这样的古礼倒也是清楚的,老老实实的跪着,听着福祖宗念完了全部,这才再次磕头,起身上香后退了出去。
福祖宗将念完的红折子在袅袅的香雾中绕了几绕,放回了祭台上的托盘里。
杨桃溪在大堂门口停了停,看到各家的祭台上都摆了好几个红折子。
“丽姐姐回来啦~~”
村口又响起了孩子们的欢呼声。
紧接着,又是一阵鞭炮声。
杨桃溪和老太公说了一声,就乖乖的退回到了外院站着。
没一会儿,杨丽溪带着杨木溪被人簇拥着喜气洋洋的走了过来。
辛花婶站在外院的门口,看着自家女儿紧张的直绞衣角:“丽丽,怎么样?”
“没桃桃考得好,总分才599。”杨丽溪带着笑看向了杨桃溪,“桃桃,你也不等我,我到学校的时候才听说你刚回。”
“我不知道你也要回。”杨桃溪歉意的回道。
“回头再聊不迟,快,进去磕头。”辛花把杨木溪拉到了一边,催着杨丽溪进祠堂,眼角已经有了泪花。
“嗳。”杨丽溪忙收敛了嘻笑,进去给老人们行礼,禀报成绩,然后同样的磕头上香。
辛花婶望着里面的女儿,已经泣不成声。
她年轻守寡,一个人把一双儿女拉扯大,现在,女儿终于出息了。
这份辛酸,谁能懂。
“花嫂,丽丽也出息了,等阿木也考上了大学,你就等着享清福吧。”余翠翠拍着辛花婶的肩,笑着安抚道。
旁边相熟的女人们也纷纷附和。
辛花婶笑得开心,眼泪却还是不受控制的掉了下来。
没一会儿,又有几个人回来了。
这些都是在外面的孩子,其中还有一家搬到镇上住的人家,也因为家里有儿女高考,带着分数回来给祖宗们上香了。
杨桃溪这才知道,这是村里不成文的规矩,不论考得怎么样,出了成绩必须来这儿上香告祖宗。
等到开学季,收到通知书的孩子们还得再来上一次香。
这是规矩。
杨桃溪其实对这样的规矩是不耐烦的,但,重生回来后,她便对某些东西多了份敬畏心,也愿意守这些规矩了。
第1093章 茶园试验(4)
今年村里参加高考的有十来个人,有考得好的,就有考得差的。
考得好的喜气洋洋,考差了的垂头丧气,但,无一例外都得守这规矩。
老人们倒是没有太多苛责,考好的告诫戒骄戒躁,考差的则勉励鼓气。
夕阳隐落西山前,仪式结束。
杨桃溪和顾商陪着老太公慢慢的往家里走,路上说起了杨青溪的成绩。
杨青溪的户口还在家里,但今天却没有人提及。
“我已经让七福把她的折子放上去了,只是不知她考得如何,便没有填,明日你去你福太公那儿添上。”老太公听完,平静的说道。
“好。”杨桃溪应下。
她多想把杨青溪弄出去,但,这话不能对老太公说。
在老人的心里,杨青溪再坏也是杨家的子孙。
更何况,现在的杨青溪还没有坏到那种地步。
晚饭后,自然又是日常调理。
杨桃溪先去了顾鸣北那儿。
也不知是星力的作用,还是溪灵茶的效果,顾鸣北的脉像比之前强了不少,气色也没有之前那么的惨白,身体里的虫子也老老实实的待着,尤其是他心脏里的那条母蛊,竟隐隐有从里面移出来的迹象。
杨桃溪查得很仔细,确定这根母蛊挪出了不少,且对顾鸣北并没有什么影响。
看到有了起色,顾商和林九诚都高兴不已。
回家后,杨桃溪少不了又要给太公太婆以及奶奶做疏理,同样的,三人的身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尤其是老太太,淤堵的经脉被冲开了不少,假以时日,恢复都不是问题。
这个发现,让杨桃溪很高兴。
老太太要是身体好起来,自家奶奶也不用天天这么辛苦了,老太公一定也高兴。
她还希望老太太能陪着老太公长长久久的活着。
别看这对老人年轻时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十天半月抄一次家伙、六七十岁时还一个举拐杖一个拿砖头,可实际上,彼此都舍不得谁先走呢。
第二天,杨桃溪忙完了家里的事,就带着人上山了。
她的规划图已经得到了顾商的认同,今天,她先试试茶园。
“这边的几株都挖了,挪到那边去。”杨桃溪满茶园的走了好几遍,才确定了几处要修复的地方。
茶园的阵法估计失效很多很多年了,原本栽种的阵形也有了变化,有些地方多了好几丛,有些地方却缺了许多。
“好好的,挪它干什么?”跟着来帮忙的村民很不解。
“人挪活,树挪死,桃桃,你还是别折腾了。”另一位村民也劝道。
“叔,我心里有数。”杨桃溪微微一笑,态度很坚决。
村民们见状,只好听从杨桃溪的话,开始挖树移栽。
因为请来的人多,忙了一天,便完成了第一步。
杨桃溪道了谢,让容九儿帮着付了工钱,送走了众人。
“桃桃,别太晚回家,天黑路不好走。”众人临走前还关心的叮嘱了一句。
“嗳,我一会儿就回。”杨桃溪应得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