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生辉(233)

本来阑珊就不是挑食的人,如今这几样菜:素炒香菇,红烧豆腐,文蛤瑶柱的去火汤,切片火腿,两样开胃小菜儿,并一碟子精致花卷,忍不住竟觉着饿了。

当下便提了筷子,每样都吃了些。

温益卿自己拿了勺子给她盛了一碗汤放在跟前。

阑珊一愣之下,也依旧端起来尝了口,只觉着鲜甜的很,不知不觉竟吃的肚圆。

温益卿虽然也一直在吃的样子,可实则却是没吃多少,看阑珊擦着嘴,他才问道:“这一路赶得急,你可能行吗?”

阑珊道:“多谢郎中,我无碍。”酒足饭饱的,又看向那枚护身符。

温益卿也随着看过去:“没想到太子殿下这样有心,居然还特意前往工部。这护身符应该也是御制的,你要不要看一看?”

这话正中下怀,阑珊忙接了过来,灯光下仔细一看,越发确信了。

她握着这护身符,一时浑身微微战栗,竟说不出话。

太子赐予此物的时候阑珊隔得远,当然也不敢随意乱看,方才温益卿拿出来的时候她才瞧见上头的字。

“永保平安”,是金线绣的,但是这绣工,这一笔字迹……她如何能不知道是出自谁人的手笔。

这分明就是郑适汝的绣工啊!

太子突然亲临工部,本就有些反常,不过,温益卿毕竟是杨时毅看中的人,又是驸马,如今领命出城,太子于公于私,过来示恩,也是合情合理的,看着也十分的体恤怜下。

可细细想,太子一向并没亲到过工部,为何竟不辞劳苦起个大早,只为嘉勉告别?

直到看见这护身符,阑珊才明白。

这不是太子的用意啊,背后,明明是郑适汝。

她借着太子的手,把这护身符赐给温益卿,实则是在告诉阑珊,让她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大概是昨晚上才听说了阑珊要随着出京的消息,只不过毕竟郑适汝是太子妃,亲自见面风险太甚,故而想出这个法子。

细看之下,这金线的边沿上似乎有一点微红的痕迹。

阑珊几乎能想象到,昨夜郑适汝一夜不眠,做了此物,借太子跟温益卿的手以传情达意。

她握着这护身符,心中的暖流在涌动,不由笑了。

温益卿在旁正端着碗清淡去火汤,似在喝的样子,但是垂着的目光,却正不动声色地也瞧着她。

终于温益卿垂了眼皮道:“我其实并不信这些东西,但太子殿下一番好意,又是皇室所赐,或许有些用处,看你喜欢,不如你就拿了去吧。”

这毕竟是郑适汝所做,阑珊求之不得。

闻言惊喜地脱口而出:“真的?”又忙道:“这是殿下赐给郎中的,我如何敢要?”

温益卿一笑:“物各有所归,各有所用,各有其意,才是合情合理。你喜欢,便是他的所归了。”

阑珊见他这样说,乐得不再推辞,当下紧紧握住了那护身符,起身道谢。

一行人急赶之下,终于在第二天入夜,进了掖州地界。

阑珊掀开车帘往外看去,正巧外头其他同僚也在议论:“那南边的山,应该就是百牧山了。”

“我倒是也听说过有关这山的传闻,据说入夜的话,是严禁上山的,似是有什么精怪的传说。”

话音刚落,就见那百牧山上隐隐地有些许幽淡光芒掠过,显得有些妖异。

突然又有淡淡的蓝色萤光闪烁飘舞,与此同时,夜色里传来怪异的嚎叫声,似是狼嚎,又像是什么不知名的野兽。

这嚎叫声还未消退,又有如同鬼哭似的断续啼叫,桀桀咯咯,似近而远,诡异骇人,引得队伍中胆小之人也跟着连声惊叫。

有人道:“不要惊慌!那是夜鸟啼叫而已。”

阑珊耳闻其声,又盯着那山上的异状:“百牧……”

心中那种熟悉感又涌出来了,莫名地有句话在心中跃跳而出:

——“百牧山,百……百无禁忌,但敬鬼神而远之,等闲勿入。”

阑珊确信自己是从计成春的手书上看见过这句的,好像还有一些记载,只是世间太久,有些模糊不清。

正在绞尽脑汁回想,只听“啊”地一声惨叫,撕心裂肺,这一次却显然是人声!

伴随响起的是夜枭如同诡笑的连续啼叫,像是什么妖魔捕到猎物,正得意而笑。

众人都慌了,偏偏又有人颤声叫道:“快看那是什么!是鬼火么?”

大家张皇抬头,远远地看到有数盏灯笼飘于空中,正急速向着此处而来。

正在心惊胆战的时候,有个清冷的声音喝道:“各守其位,不必自乱阵脚!”

声音沉稳冷静,自带威严克制,正是温益卿。

给他这一喝,队伍才又给约束的镇定下来,此时那灯笼已经飘到跟前,灯笼后照出一张脸,迎着道:“是什么人?”

作者有话要说:太子:本太子是传递消息的工具吗?

小温:有利用价值已经不错了殿下

小赵:楼上似乎很有心得啊~

小温:……

第117章

诡异的夜晚,双方相见都有些战战兢兢的,终于工部的差人道:“我们是工部派往掖州的,你们又是什么人?”

那边的人听的清楚,才忙躬身行礼道:“我们正是掖州县衙的人,先前我们知县大人接到消息,就派了我们提前等候好迎接各位。”

大家才知道是虚惊一场,各自放心。

来迎接的县府衙役们又向着温益卿行礼拜见了,温益卿问道:“方才听到惨呼声响,不知是怎么样?”

其中一名衙役回答道:“回大人,这百牧山上向来有野兽出没,所以天黑后都无人敢上山去,有人说是豺,也有人说看见过狐狸跟狼,这嚎叫的多半是狼了,至于那鸟,应该是猫头鹰,山里的猫鹰个儿大,有时候连周围村子里的狗,小羊等都能捉了去,另外的声音……”

旁边的衙役看他一眼,接着说道:“大人,之前京城内派来的大理寺的各位大人们早上就赶到了,在县衙里问了情形后,就亲自上山搜查去了,直到下午还没有回来,我们县老爷也派了人去寻,只是因为太阳快落山了有些危险,所以都没敢进到山里头去,至今大理寺的各位大人……还没下来呢。刚才那一声,有些像是人的声音,小人们也不敢乱猜。”

这声音越来越低,透着害怕。

阑珊之前已经从车上下地,听到这里微微一惊。

温益卿道:“既然如此,那就先回县城吧。”

来接的衙役足有十几个,大概是因为人多才可以壮胆。听温益卿如此吩咐都松了口气,毕竟生怕温益卿也跟大理寺的官爷一样不由分说就要上山。

阑珊见他们头前领路,便走到温益卿轿子旁边:“郎中,大理寺派来的人里,是不是也有姚寺正啊?”

温益卿掀开轿帘子:“的确有他,怎么,你担心他有事?”

阑珊转头看向那黑黝黝的百牧山:“姚大哥是个谨慎的人,按理说出了这些事,他一定会赶在天黑前下山的。”

温益卿道:“不必担心,你先回车上去,不管怎么样夜晚办事儿都不方便,黑灯瞎火的,你也不要乱走。一切等明日天亮了再做打算。”

阑珊也知道他说的是正理,当下只好先按捺着心头不安,自回车上。

掖州知县得了报信,忙赶到城门处迎接。

一行人回到县衙,顾不上休息,温益卿先问起大理寺众人的行事,说法跟那衙差大同小异。

温益卿又问道:“至今为止死了几人?”

县官说道:“已经发现三具尸首了,如今都停在殓房内,只是天气越来越热,怕是不能久留了。”

温益卿道:“大理寺的人看过了吗?”

“一来就先看过了,也没说什么。”

温益卿皱皱眉:“带我去看一看。”

这县官知道他是工部的要人,何况又是驸马,身份尊贵,本没想到他会亲自要求查看尸首。

如今又是半夜三更的,越发瘆人,去看那些东西做什么?

当下忙劝道:“郎中何必又去看这些?下官亲眼见过,那尸首惨不忍睹的,下官都有些受不了,郎中是贵人,大可不必了。何况大理寺的官爷们已经瞧过,他们自然有数了。”

“不必多话,”温益卿淡淡地说道:“死的是工部的人,于情于理本官是得过目的。”

八月薇妮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