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抚琴也大方,小麦收下来之后每个儿媳妇娘家都让送了一百斤过去。她这几个亲家都不错,不管家里有了啥稀罕东西,都会给女儿女婿送点,所以杨抚琴送起东西来也不心疼。尤其是罗晓禾娘家,作为城里人没有自留地吃穿全靠买,如今面粉可金贵,正好也给他们尝尝鲜。
罗晓禾的爹因为跑运输,又知道闺女嫁了这么个人家,那真是隔三差五就给邮寄个包裹。杨家每次不管多少都给回了礼,让罗家很高兴,这次收到这么多的粮食,等看过女儿的信之后,罗家更高兴了。罗家人更是直言要好好努力,争取给女儿做最大的后盾。
收完粮食,天气也热了起来,大家就越发的不爱出门,等天气转凉,又到了中秋。这时杨家三兄弟带着媳妇去了京城。这是当初跟赵家说好的,杨珠珠因为孩子小就没去,反正赵家的人她也都认识了。几个人都有工作,去了也没待多久就回来了。
回来之后,两个哥哥都没说什么,心机耿直的杨锦却说不想再去了,“赵家那边我们就十五呆了一天,其他时间都在奶奶给准备的房子里。奶奶对我们还好,就是其他人,感觉怪怪的,大伯表面挺热情的,剩下两个比较冷淡。后来我们还去了奶奶娘家,娘家舅爷对我们到不错,给了不少见面礼。我觉得吧,赵家还不如舅爷家对我们亲呢。”
杨珠珠心想,那是当然了,赵家家庭复杂,跟咱们可是有利益冲突的。舅爷家也只是多了门亲戚走动而已,跟人家没有利害关系。这不存在利益纠葛,态度自然就好了。当然也不排除舅爷为自家姐姐高兴。
“既然不想去就不去呗,如今外面还是乱,咱们这小山村没什么不好的。”杨珠珠看着杨锦说道。
杨家其他人点点头,如此,等过年赵家再来接人的时候就婉拒了。
时光飞逝,一晃眼就到了七七年,这一年过年赵老夫人亲自来了,还给带来了好几套书本。她说道:“知道你们都是好孩子,喜欢读书,这些书都是京城书店里买的,算奶奶送给你们的新年礼物。”说完她又压低声音,偷偷说道,“上头有意恢复高考了,听说今年的大会就会提这事。老赵说这事八九不离十,让我提前给家里孩子准备准备。我就顺便给你们买了书。”
老赵想的挺好,可惜他忘了,自己已经找着了亲孙子孙女,家里的那些跟她有什么关系,她不过是吩咐一句就完了。这些书才是她亲自用心找来的。自家的孩子都是好的,等到时候高考得了好名次,狠狠地打那群人的嘴脸。
杨珠珠翻着这些书,高兴的抱着赵老夫人亲了一口。“您真是我们的亲奶奶,这些书我们一定好好看,到时候咱们一大家子都去考试,全都去上大学,羡慕死他们。”赵老夫人给找的书真不少,后世闻名的《数理化丛书》都有好几套。还有别的试卷书籍,有了这些,他们又比别人多出时间学习,再考不上那就是猪脑袋了。
赵老夫人摸着杨珠珠亲的地方,指着她只笑。她由衷的感叹还是亲孙女好啊,家里那些也只有跟她要东西的时候才会撒娇,这几年她都没给他们好东西,那脸色就摆了出来。要不是因为老头子,她早就搬过来跟孩子们住了。
杨家这些人里也不全是高中生,杨钦两口子初中毕业,张红翠和宋时元也是,要不是他们赶上混乱的时候,宋时元毕业证甚至都拿不到。因此,梁萍萍担心的问道:“奶奶,那这个高考需要什么文凭啊,我才初中毕业。”
赵老夫人一顿,摇头说道:“这个我现在也说不好,咱们国家这些年都没有高考了,如今是缺少很多的人才,可也有很多的初高中生。高中毕业的肯定都能参加,初中的确实不好说,不过也不一定,你们先学着,能高考自然好,不能了,咱们多学点知识也是好的。”
宋时元身为过来人,他是知道情况的,于是说道:“我猜初中生也能去,别忘了,不止大学生缺人,还有大专呢?当年多少人初中毕业就下了乡,他们做梦都想回城,可你们看看回城有多难。高考可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了。如果连这个也堵死了,他们能不闹?”
当初大家都不能回去还好说,如今就因为你是高中生你就有机会回城,我们就不能,这凭什么?
宋时元记得,当初第一次下发文件的时候是说的高中毕业才能高考,后来还真有人闹了起来,后来又改的初中就可以参加。只不过这些初中生本就比高中生知识面窄,又晚复习了一个月,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
他当年能考上中专,也是日夜苦读,走了狗屎运。原本宋时元是落榜的,后来好像是有人走了关系去别的学校了,就把后面的给补上了,里面就有宋时元的名字。
赵老夫人没想到宋时元会这么说,仔细一想也是,她自己就读过书,也从来没有小看读书人的能力。早年可是有不少的运动都是学生发起的。
看来回去要跟老赵说一说这事,让他到时候提一提。国家已经动荡了十年,在经不起动荡了。
第82章
“你们有没有喜欢的专业, 说出来奶奶也给你们推荐下好的学校。”赵老夫人也怕几个孩子对这方面不了解, 正好她在, 也能帮上点忙。要她说最好的学校肯定都是在京城的, 她自己也希望孩子能去京城。不过这一切还是要看孩子们的意愿和本事。
只是她打定了主意, 等孩子们都考上大学, 不管在哪她都搬过去跟孩子们住,也顺便帮忙照顾下一代。
杨钦结婚最早, 如今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 大的闺女六岁, 小的三岁。杨锐家也是两个, 大的四岁,老二六月出生才刚过了半岁。杨珠珠家三胞胎三岁,也是几个孩子里最皮的。再就是杨锦了,他家的儿子今年两岁, 两人本来是打算今年再要一个孩子的,如今看来计划也要取消了。
杨家上一代儿子多, 这一辈也就杨钦家一个闺女, 小丫头很聪明,有大姐的派头。
说起考大学这事, 张红翠最先发言。“我就不去了吧, 孩子小离不开亲妈, 再说了我初中也怕考不上。”张红翠说的是事实,家里孩子多,如果都是上大学肯定要丢给杨抚琴照顾, 她一个人年岁也不小了,恐怕照顾不过来。她就想着自己留下帮着照顾孩子。
家里孩子多是事实,杨珠珠想了想说道:“如今这事还没影呢,他们开会不得商量个一年半载的,到时候文彦也一岁多了,咱妈也能照顾的来。至于其他几个城里不比咱们农村,应该有托儿所,到时候把孩子送去就好了,就是辛苦咱妈去接送孩子。”
杨家的几个孩子是文字辈,杨钦的闺女取名杨文敏,一般农村取名闺女都是不算排行的,杨家不在意那些,就给按照排行取的名;他儿子取名杨文栋,寓意国家栋梁。杨锐的两个儿子,老大叫杨文晔,老二年底取了杨文彦。杨锦家的孩子取了杨文翰。为了这个罗晓禾没少说他,实在是这个名字比划太多,写起来麻烦。
因为现在他们还没有正是入赵家的族谱,所以沿用的杨这个姓,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改姓是早晚的事情。好在这几个名字就算是改姓也好听。
杨珠珠家的三胞胎也给取了大名,名字是两口子商量的,分别叫宋永康、宋永宁、宋永安。也许是因为两人都死过一次,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孩子健康长寿安宁。
几个孩子岁数相差不多,到时候可以送到一所学校,这样接送孩子也方便。
杨珠珠之所以想让张红翠去上学,也是不希望将来两口子因为文化差异大而出现分歧。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短时间内也许两人没什么,十年二十年之后呢?将来二哥辛苦工作回来跟妻子聊天,聊什么?总不能一天到晚柴米油盐吧?天天这样,总会腻的。
赵老夫人赞同的点点头,她说道:“孩子你不用担心,你要是怕你妈辛苦,到时候出钱雇个保姆帮忙照顾着就行。我也赞同你去考大学的,你想过没有,将来杨锐带着你出门,人家一问你初中毕业,别人会看轻你,连带着也会看轻你男人。我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很现实的事情。如果你努力了,考不上那咱没办法,可你连去都不去,这就说不出去了。”
张红翠一听有这么严重,她看看杨锐在看看孩子,最后还是咬咬牙同意了。老夫人说的那些她还真没想过,主要是这里的人大多没文化,她这水平算是高的了,别人只有羡慕她的,谁会嘲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