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倒是不在意。他虽听说过那些街头巷尾的流言,但他并不关心。来都来了,教一个也是教,两个也是教,魏子之要是想学,莫非他还能拦着不成,便干脆地答应了。
两个孩子性格很不一样。清岳谦和温润,魏子之则要阴郁沉闷得多。两个孩子都很有天分,读书练剑都学得很快。两个孩子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清岳总想从长安城以及父母对他入朝做官的期望之中逃出去,魏子之则希望能在朝廷大展身手好获得父皇的赏识回到宫中。
两个人从一开始就背道而驰。
然而魏子之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父皇驾崩,先帝即位。他的母亲戚氏在一年后病逝。杜若现在仍记得十五岁的魏子之从宫里回到自己皇姐家中时脸上悲痛欲绝的神情。
三年后,十六岁的清岳被封为九原大将军离开长安,十八岁的魏子之主动向先帝请求去翰林院修史书。杜若虽然觉得魏子之突然要求去翰林院有点奇怪,但他在两个学生都出师之后终于感到在长安待得太久,他已经腻了,便没有放在心上,告别了沈芳南下游历,一去就是好几年。
直到长乐八年长安城的兵变。
杜若在南方听说长安城毁了,便直接去了洛阳。他要去看看他的学生。新皇帝客客气气地接见了他。魏子之还是当年那个郁郁寡欢的样子,他对自己当了皇帝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他们默契地没有提到清岳。杜若留在了洛阳,他准备看看这个学生到底要如何坐稳他靠窃国得来的皇位。魏子之虽然对于皇帝之位似乎漫不经心,但又不打算把位置让给别人。他杀了那些帮他弑君夺位的大臣,他们能帮他,也能帮别人。他几乎全盘接纳了先帝朝的其他旧臣,他知道他们才有能力帮他平复民心,管理国事,但他又对他们不放心,于是在对这些大臣用和不用之间来回摇摆,直到他终于想起了护卫司,于是把很多大臣的亲人朋友送到了三山,他总算对那些大臣放心了。但他迟迟不愿对一直守在北方边境的将领动手,要是逼急了,这些人说不定会起兵造反。而且,北方换了人还不一定守得住,苏文的事就是个教训。
正元六年,眼看北方就要彻底失守,杜若决定离开洛阳去给老朋友帮忙。魏子之知道他老师的能耐,没有阻拦。杜若刚走就听说皇城司的人终于寻到了清岳。魏子之不想杀他的挚友,但是又不能留着信陵王,便将清岳送到了三山。
再后来,暮北一个人来到了云中,她说她要救清岳。杜若觉得这个小姑娘很有意思,反正在云中闲着也是闲着,把她当成自己学生循循善诱,却没想到发现了不得了的可塑之才。
现在他的两个学生针锋相对。他很想看看到底谁更胜一筹。
李牧一定说他好为人师的毛病又犯了。李牧说得不错。
他对魏子之夺位之事虽然反感,但这是王家之事,他并不十分关心。他本就是厌烦这些才对入世与否犹豫良久。
现在想来,魏子之拜他为师的时候,大概已经在计划着逼父亲退位了。但他父亲没过多久就死了,于是皇位上的对手成了他的长兄。
“汉人皇帝为什么要毁了长安?那不是你们的都城么?”赫蓝问杜若。他仍然握着暮北的手。
杜若长叹一口气,“大概是因为怨恨吧。”
“怨恨什么?”暮北追问道。赫蓝感到她的手心在微微冒汗。
“殿下,他在怨恨长安,怨恨长安城的百姓。”
“为什么?”她努力控制声音里的颤抖。她想起了她的爹娘,想起了那个躲在黑暗中,看着长安城上空的漫天血光瑟瑟发抖的夜晚。
“殿下,他觉得是长安城的流言害死了他母亲和哥哥。”
“什么流言?”暮北听到赫蓝替她问道。
杜若摇了摇头,“很恶劣的流言。”
杜若看起来并不想说更多,但暮北想知道。“杜先生,流言说了什么?”
“殿下,先帝的母亲诬告皇后戚氏与人私通,老皇帝废了戚氏和她所出的太子,立了先帝的母亲为后,先帝成了新的太子。戚氏被命终身不得出寝宫,自那之后一病不起,被废的太子也年纪轻轻就郁愤而终。整个长安都在耻笑他们。”
“可是你说这是诬告。”
杜若怜惜地看着他的学生,她不明白百姓可以多残忍。
“殿下,民间的议论不会分诬告与事实。”
魏子之已经明白了,所以他杀了他们。戚氏并无过错,但百姓却热衷于落井下石。
“私通这种事还值得当成流言到处说么?”赫蓝有点困惑地问杜若。
“将军,你们突厥人可能觉得不算什么,但汉人很在意。”这本属私德,但因为戚氏是皇后,所以百姓尤其津津乐道。
杜若感到十分不快。他本就不屑于谈论这些,更不屑于谈论那些乌合之众。但为了回答他的小殿下,这些事又不得不谈。魏子之对自己统治下的百姓虽然谈不上憎恶,但大概也觉得不值得为他们多费心思。杜若在看着他当了六年皇帝之后明白,他只管自己的皇位,他在那上面能坐多久坐多久,他不在乎民间怎样,不关心边境怎样,只要他们不威胁到他的位置,他根本不愿意为这些多操心一刻。他已经失了大局,或者说,他从来没考虑过大局。他只想向他父皇、向先帝和长安城报仇。
杜若明白这些,所以他虽然不赞成魏子之的做法,某种程度上又很难责备他。
而他的小殿下是另一种人。她看到的是百姓脆弱无助的那一面,所以她即使是假扮公主,却真心为他们考虑。她更像清岳。
清岳和暮北,他们和魏子之无法相互理解,他们有各自的理由。除却手段不谈,杜若不觉得他们谁比谁更正当,谁又比谁更高尚。所以当他把他的小殿下推到可以与魏子之对等较量的位置,他便决定此后之事谁也不帮。他的学生们自己会解决,也必须承担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杜先生,如果我们赢了,他会把洛阳也毁了么?”杜若听到他的小殿下问他。
“殿下,他会的。”
暮北转头看着赫蓝,他仍然握着她的手。他浅色的眸子里一片平静。
“你想去么?”他漫不经心地问她。
清岳还在等着她。她要去。
“那就去吧。”他微微一笑,眼里的月光碎成一片璀璨。
杜若已经不必再说什么了。
第53章 拾捌 18.1
拾捌 18.1
正元十一年七月末,李牧和江榭带领的叛军离开云阳迅速南下。沿途各城的官员和军队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胆战心惊,但立刻就松了口气,同时还感到不解:叛军并未在沿途停留,直奔洛阳城去。
很多洛阳的百姓和大臣闻风纷纷准备出逃,但皇帝下令封城,十万禁军退守城中。
如果他败了,玉石俱焚。
八月初,李牧和江榭抵达洛阳,迎接他们的是满城粮草武器充足、严阵以待的十万禁军。李牧和江榭都去了城下,赫蓝也带了分给他的兵力走了,三人分别从三面进攻城门。虽然皇帝根本就没打算走,但暮北希望留给城中百姓和士兵一线希望:如果禁军主动投降,洛阳城的百姓就能免遭一劫。然而她期望的事没有发生,鏖战已持续两月。
前情未明,李牧十分担忧。“皇帝是想拖垮我们。虽然现在地方上的军队都还在观望,但等我们支持不住了,他们便会落井下石。”
江榭倒是很乐观。“李将军,皇帝虽然这么想,但现在城外的老百姓都在主动为我们提供粮草,我们围个一年半载没问题,倒是禁军要被拖垮了。”
暮北并不很确定。百姓现在只是一是热情,等时间一长,他们见胜负难分,很可能会离开。毕竟这是皇权争夺之事,与他们并没那么紧密的关系。她觉得,也许没有选择了。
“再等等。”赫蓝突然道。“再等一等。”
暮北握了握拳头,有那么一瞬间以为赫蓝看穿了她,但她立刻恢复镇静。赫蓝看到了,微微皱眉。她看着他道:“赫蓝,已经死了很多人了。”
不可能。暮北对自己说。没有人知道。决不能让赫蓝知道。
“说不定他们会献降。我们再等等。”他看着她,他的语气不容反驳,“给我一队不怕死的人,我带他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