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食神[重生]+番外(57)

赵安相信等店铺正式开始营业后,一定会吸引更多的食客。

不过距离装修完成还有一段时间,转眼就到了周末赵安和计嘉树约定的时间。

两个人一大早就来排队,从十一点钟开始,一直到十二点过才轮到他们点餐。

这一次赵安同样选择了保持沉默,让计嘉树帮他点餐。因为从见面开始,赵安就发现了今天的计嘉树特别亢奋,显然期待了今天很久了。

而且今天既然计嘉树请客,赵安便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客人的位置。

赵安可没有给计嘉树说自己已经来吃过肯德基的事情,因为赵安知道计嘉树肯定是想和他一起找到美食,然后一起分享。第一次一起吃饭这种事情明显更具有仪式感。

每一样食物计嘉树都会先询问赵安吃不吃的时候,赵安能够明显感觉到计嘉树想与他一起分享的想法,他不想也不会破计嘉树这种情绪,就让这件事成为一个小秘密掩埋在自己的心里吧。

吃完鸡翅,看见计嘉树小嘴四周泛着的油光,赵安笑递了一张纸巾给计嘉树:“来擦擦嘴。”

明明是自己请客吃饭,但是比赵安吃得还快,计嘉树有些不好意思说了一句:“赵安,怎么不吃了?”

赵安摇了摇头,他刚才只是在想肯德基会这么火爆的原因。

首先必须要承肯德基食品的味道和做法在这个年代都是都是特别、稀少的。

绝大多数家庭平时都不会使用高温油炸这种烹饪方式,而鸡翅经过油炸处理,不仅保证了鲜美的口感,并且油与肉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历史与政/治的原因,这个时代的华夏人对于西方舶来事物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与崇拜。这是对于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所以当肯德基在87京城成立第一家分店的时候,才会瞬间点燃整个城市的热情。

有无数人愿意尝试新品,肯德基的其他优点才会被发现。比如标准化的管理、便捷的餐饮模式等等。

赵安把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全部抛开,专心于眼前的食物。

因为计嘉树的“豪爽”,所以今天的点餐超过了两个人食量,最后赵安和计嘉树都是撑着肚子离开餐厅。

食困的二人什么都不愿意做,直接会计嘉树家中睡觉,直到下午三点过,两人才悠然爬起来开始练琴。

之前因为自己的疏忽完全没有注意到肯德基的营业,所以赵安平时也会不时关注蓉城日报。

他还真的从报纸上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已经开业半个月的肯德基,因为生意过于火爆已经成为了蓉城百姓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只要是收入不错的家庭,都会带着孩子来尝尝。而大多数的孩子在尝试之后,便迷上了这种简单而又美味的快餐。

有人估算过蓉城肯德基每天的营业额,人均10元,而客流量能够接近两千人,每天近2万元的营业额,不只是蓉城的餐厅,就连绝大部分的工厂都没有办法达到这个数额。

一时之间,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肯德基能够在蓉城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不过绝大部分的评论与看法,在赵安看来都是肤浅甚至与错误的。很少有人能够看到肯德基作为快餐背后那庞大、复杂的供应链。

赵安原本对于这些新闻报道没有什么想法,但偏偏这个时候叶氏秘卤的店铺已经装修好了,明天就要开始正式营业。

赵安想了想,便从文具买了专用的信纸,然后用自己成年后的笔迹,开始洋洋洒洒书写。

1994年5月23日。

叶氏秘卤总店正式开始营业,虽然没有任何的花篮与横幅,但是赵父还是买了大红色的鞭炮,在早上十点钟的时候准时点燃。

劈里啪啦的表炮声,让周围的所有店铺都直到这条街上又有了一名新的竞争对手。

门铺周围全部铺上了红色大块瓷砖,然后红色的招牌上,写着四个大字“叶氏秘卤”。

在短暂的开业仪式之后,赵母连忙回到了自己的厨房内,隔着一层玻璃能够看见后厨的炉灶与高桶铁锅,以及周围已经洗净、堆放整齐的食材。

赵父赵母还是如同往常,一大早就买回了食材,然后开始卤制食材。此时卤菜的香味已经开始四处飘散。

十点过,赵达和王怀德都来店铺里取走了今天的第一批卤菜,同时送上了一早就准备好的红包。

今天时间有些紧迫,他们下午还需要再过来拉一次卤菜。

不过他们没有任何的不满,因为自己伯父/舅子一家开的卤菜店,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奋斗方向,都在想明年自己也要有这么一家装修精美的店铺。

没过一会儿,叶氏秘卤就迎来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

这也是一位老熟客了,今天之前半个月赵母就在卤菜摊上挂了一个纸板,宣布了自家卤菜店开业的事情,同时把地址也写了出来。

“叶老板,你这店铺可以啊。”

原本以为叶氏秘卤就和普通饭店一样简单装修而已,万万没有想到装修会这么好看。

干净、鲜明,一眼就能到的灶台和新鲜食材,让他对叶氏秘卤更加放心了,决定等会多买点卤菜回去。

越来越多的客人来到叶氏秘卤,就冲着这个装修以及干净的环境,这一百多米距离也值得了。

自己父母忙于做生意,而赵安难得在一旁偷懒,他正在拿着《蓉城日报》,在第二版看到一篇名为《从“肯德基”看“连锁餐厅”》的报道。

第51章 报道

这篇报道简要的解剖了肯德基成功的原因, 比之前那单纯的报道要深刻的多。赵安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露出了一个心满意足的笑容。

因为这篇报道的署名正是“赵季安”, 赵安上辈子的艺名。

在发现社会舆论对于“肯德基现象”特变关注的时候, 赵安就在想该如何利用这件事情来推动自家叶氏秘卤的发展。

这表示这社会公众对于餐饮行业关注的觉醒,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机。

不过赵安也不可能直接就向报纸投稿《蓉城美食——叶氏秘卤》这种稿子, 打广告的意味实在太明显了。

赵安便先写了这么一篇纯粹探讨连锁店的文章寄给蓉城日报。赵安的文笔或许不是最好的,但赵安相信自己对于连锁店的了解超过了绝大部分的人。

所以赵安一直在留心关注最近的蓉城日报,他相信自己的投稿肯定会被采用。意想不到的是的是竟然和自家店铺正式营业时间在同一天。

至于这篇文章会对蓉城那些有可能形成连锁店的企业产生多大的影响, 赵安一点都不担心, 哪怕有竞争关系的餐饮业也是如此。

不可能因为担心别人也会成立连锁店, 就把连锁店的好处给藏起来。这种知识永远无法掩藏, 也不需要掩藏。

或许华夏连锁餐饮更早的开始发展,竞争能让整个市场更有活力也未可知。这些都是后话了,还是继续说蓉城日报的事情。

赵安估计“赵季安”这个名字已经在蓉城日报的编辑那里挂上名号了, 否则也不会给自己这么大的一个版面。

回到家后,赵安拿出了上次剩下的信纸, 继续给蓉城日报写稿件。

在大概一个周后, 赵安在小区收发室那里看到了“赵季安”的名字, 这是一封来自于蓉城日报的回信。

除了他以外没有任何人知道赵安和“赵季安”的关系, 他可不能让蓉城日报的编辑知道这是一个中学生写的信。

打开信封一开, 有三样东西。首先是用稿通知和稿费。

还好这年头对于投稿者的审查不怎么严格, 同时也允许通过信封寄钱。所以蓉城日报便直接将50元的稿费寄了回来。

而另外一张纸则是约稿通知,蓉城日报对于上一篇投稿的内容很满意,希望“赵季安”以后有稿件也先往蓉城日报投递, 同样他们也会优先审稿。

看到约稿通知的时候,赵安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恐怕蓉城日报的编辑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二份稿件已经投出去了吧,算算时间现在已经应该到了。

蓉城日报大厦,生活版编辑部。

“主编,上次那个赵季安又来稿件了?”

“这么快?写的啥,还是连锁模式?”一名中年男子从厚厚的资料中抬起头。

“差不多,但是又有点不一样。”年轻的职员也有些不确信地说道。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