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俩跑到已经种上小米的梯地,一层层的。
从六月承包开始,他就请来附近几个村没有搬走的老农跟在耕地机后面整地,然后播种。
“儿子,未来这些地方能产出黄金。”
指着上下,骄傲的说道。
“爸,果园你打算种什么?”
“葡萄,苹果,石榴,四季适合的在边缘种几棵,先试试,看看。
还能每年都种西瓜,这个每年都能赚一笔。”
“对,西瓜每年都能生财。”沈宇翔笑的说道。
他第一次没有急着改善周围的环境,觉得还是慢慢来的好。
在老家住了半个月,学校就要开学,他要提前两天回学校,沈宇翔走的时候万般不舍。
才短短半个月,沈宇翔第一次喜欢上了土地。离别依依,说的是俩小,他们俩确实舍不得大哥。
兄妹三虽然有年龄差,可是关系却处的极好,可能这就是血脉相连。
送走儿子,沈清和依然两地跑。
镇上有个骡马市,一早上,沈清和赶着家里的“乌云”,来到镇上。
今天是赶大集的日子,进镇就在一处寄存骡马车的地方,寄存好马车。
赶大集,城里的孩子体会不到那份趣味。
九月底的西北,天气已经转凉。穿啥衣服的都有,这时候是乱穿衣服的季节。短袖,长袖衫,薄外套都有。
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穿插其中,人挤人,肩挨肩,这种感觉,沈清和与原主都好些年没有体验过了。
风和日丽,老人还有放假的孩子们都上街来。
走进主街到,两边林立着各种商铺,有服装店,有小吃店,也有老字铺的面食店。也有新旧各异的理发店,干货水果店,一一齐全。
宽敞的街面上还有各种木架搭起来的小摊,不少提前录好音的喇叭一直重复的播放着叫卖广告。
走过主街,有条岔路口,一条街道一分为三。正对面走过去是条新修的石桥。还有石桥不远的两旁,各自有一条岔路,一条是卖菜卖水果的街道,每次赶集时卖菜的,还有卖相关的商品都在这里。
另外一条则是竹器还有服装毛线以及一些日杂的街道。
穿过石桥,走过一条直街,向镇外走,则是沈清和要去的骡马市。
这里有骡子,马,牛,还有猪,牲口都能在这里买的到。
走进重味道的骡马市,到处都是各自散开买卖双方。
不少买卖双方在看牛羊马骡子,低声交谈着,沈清和从前面走进去,一一的打量。
他是想再买一匹马,如同乌云一样的健马。
两匹马一公一母,以后自家就不用再买马,说不定还能有小马卖出去。
老三已经表态以后住在上岗,一个星期去镇上住两晚,陪伴孩子和妻子。其余的时间都在家里帮他做事。
他请老三帮忙做事管事是最好的,老爷子还在,能帮忙也出谋划策。也能提点老三一些。
老三常年在家种地,熟悉农活,熟悉土地,也熟悉附近的农民们。
请人也能知道哪些人做事卖力,哪些人喜欢磨洋工。
下岗村有水源,有些壮年虽然也拿了镇上的优惠房,但是他们还是愿意住在下岗村。
家里地依然还打算种着,村里镇上两头跑。
“哎,老板,看看我家的牛,壮实着。”一位卖牛的老哥拉着沈清和,推荐他卖的牛。
周围的树上,拴住四头牛。这人一看就是牛贩子。
“看看。”如今养牛,政府给补贴,还蛮丰厚的。
沈清和倒不是为补贴,也不是打算大肆养牛,他就是想买头牛回去过年的时候杀来吃,牛贩子这里有两头黄牛。
一头黄牛看着不大,等到过年的时候应该能养好。
到处看了一遍,沈清和找到一位老爷子,是骡马市的老行家。在老人手中买了一匹好马一头一岁多点的黄牛。
爽快的付钱,牵着牛马,离开骡马市,买了一些家里需要的东西。去到寄存骡马车的地方,套好牛马,然后赶着牛马,离开了镇上。
满满一车的米面粮油盐姜醋,还有买好的牛羊猪肉。
村里老人们托他带了不少油盐酱醋。
这样宁静的生活,他已经慢慢适应过来。
进村开始,也没有直接回家,一家家的送他代买的油盐酱醋。
“乔大爷,您家的。”在路边遇到背着手精神奕奕的老爷子。
“谢啦,你大娘给你钱了没?”
老爷子接过沈清和递来的旧布袋问道。
“给了,多的钱在袋子里。”
“咋还买了一头牛?”老爷子听家里的老婆子说过,和娃是去买马的。
“养半年,过年前杀来吃。”
“啧啧啧,和娃,你这日子过得硬是咱村所有人的都好。
老旺家托你买了东西没,我一并带过去。”
“买了,我递给您。”
又提着一袋递给老爷子,等老爷子从岔路口下去以后,沈清和才驾着车离开。
回到家里,沈父听说黄牛是年底要杀的。无语了,现在的孩子咋这样,杀牛吃,真下得去手。
可是老婆子早就警告他,不去干涉老二的任何决定。要不老婆子会抗议不做饭不打扫卫生,用此办法自裁他。
为了自己能做甩手掌柜,他只能嫌弃的撇撇嘴,不敢说老二。
隔壁的牛棚,马棚,羊棚早就盖好的。牵进去拴好就行。
家里已经能住,沈清和回到自家。洗洗手,才到隔壁爸妈家。
“老二,来的正好。上午,你乔大爷来说了一事,你听听。”
“啥事儿?”老爷子还一本正经的样子,有点严肃。
“马上要收割庄稼,你乔大爷的意思是咱请人能不能请咱村在镇上的那些人。
让他们也挣点,反正这些人家的窑洞还能住人,家里啥啥都有。”
“行啊,请谁不是请。这种事,您就能做主,干啥要问我。”
“你出钱当然问你,不过我看地里的收成不错。
以后还是也能和今年一样就好。”
想起地里的种的庄稼,老爷子忍不住得意,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老二一直是两头跑。地里都是他总管,再就是老三再管。
丰收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会的,我有拜过神,老天爷会一直保佑我,保佑咱上岗风调雨顺。”
“但愿吧,种地和你做生意不同。不是光聪明就行,还得看天吃饭。”
老爷子种了一辈子的地,是老把式,最是懂这些。
种地虽然也需要儿子孙子说的什么科学种地,可在科学种地也需要老天爷开眼。
老天爷不看眼,咱科学也是白瞎。
第260章
儿子的打算,老爷子知道, 要弄几个大果园, 还有种植粮食, 药材。
粮食也就是今年种的多, 明年除了果园, 其余全部种药材。
药材才能挣钱, 才能富家。
上岗村所在的临城市隔壁市化城市,有位在外地工作回老家看望妈妈的女孩。
拎着行李走进窄狭的巷道,这里居住的都是租户。
女孩在这里居住已经十几年, 很熟悉周围的一切。
“雯雯回来啦?”
走进巷道,第一位遇到的就是住在巷口的许大娘。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择菜, 左右各放着装菜的塑料袋, 一边还用旧塑料袋装着择下来的烂菜叶。
“哎, 许大娘好。”雯雯走在巷道坑洼的地面上,托着行李箱哒哒的响。
“雯雯, 快回去吧!”许大娘话到嘴边, 却及时止住, 没有多言。
雯雯是她看着长大的, 多好的闺女, 可惜啊,命不好,没亲爹,跟着改嫁的亲妈,也没有遇到一个好后爸。
许大娘的欲言又止, 雯雯也见到了,心底咯噔一下。
是不是家里又闹起来了,她知道这些年自己是妈妈最大的拖油瓶。后爸早就看自己不顺眼,好在后爸这人还不是畜生,没有做出来哪些不要脸的事情。
只是各种不待见自己,她有时候就在想,妈妈当初改嫁为啥要死活带着自己。
其实她对爸爸,对爷爷奶奶还有两位叔叔是有印象的。虽然在老家过得不好,可她有亲人。
那时候她还小,不懂事,爸爸去了以后。她只是死命的抓住最亲的妈妈,抓住的结果就是自己拖累了妈妈。
妈妈在爸爸去了以后一年多就改嫁,她同母异父的弟弟比她小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