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一语正中要害,几个大人纷纷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户部尚书说道“有道理,反正这个削减俸禄是他薛梦松提出来的,就让大家把矛头对向他好了,咱也无需多言。我看呀,这个提案恐怕是……”
他说到一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就不再继续往下说了。
走在后面的薛梦松听到些许他们的对话,嘴角一抽,泛起一丝耐人寻味的笑意。
他加快了脚下的步伐,超过了这群唯利是图的乌合之众,他知道待明天他提出这项提案后,必定会在朝堂上掀起一阵浪花,所以在此之前,他得先去到几位京中要员府上。
如此想着,他脚下的步伐更快了,很快就消失在了他们的视野中。
刑部尚书看着他的背影不解“他怎么突然走这么快?”
工部尚书冷笑道“不愿听旁人揭短了呗。”
丞相对于眼前六人的几番言论,既好笑又无奈,要说几人也是朝中的三品大员,经历了官海沉浮才到了今天,又各自掌管着朝中命门。可他没想到,这六人的眼界竟然如此浅薄,他看了一眼薛梦松的背影,心中有敬畏,也有感叹。
人常道后生可畏,今日他在薛梦松身上总算是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丞相摇头,摆了摆手道“你们呀,唉……”
看到丞相欲言又止的模样,几人十分不解,歪着脑袋想着什么,只有礼部尚书虚心请教道“丞相有何事不防直言。”
丞相背手叹道“要我说,你们六个加起来都抵不过一个薛梦松。他方才在议事厅里的那番话,说得既讨了皇上的欢心,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然后他话锋一转,指向他们“可你们呢,明明削减俸禄一事对自己并无多大损害,却在此斤斤计较,如那市井妇人一般说着他的不是。方才兵部尚书说的不错,他提出这个提案,不需要我们动嘴,那些四品五品的官员定会竭力制止。我们只要等他在朝堂上提出,静观其效就可以了。”
他说到这里,又看了一眼宫门口,继续说道“还有阿,这些年他争权夺势,平步青云,在朝中树敌不少,这谩骂声他薛梦松还听得少吗?他还会在乎你们这一句两句的吗?他走得急,那是去搬救兵,为明日朝上提议做准备了啊!”
说完,丞相一甩衣袖背在身后,也踏步绕过了他们。
他边走边叹“他呀,才是真正成大事者。你们呐,且学着吧。”
丞相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宫门,几位尚书大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不出一句话来。
第33章 33 二更
出了皇宫,薛梦松跑了好几户京中要员的家,可他知道这些人都是表面上敬重自己,暗地里都巴不得自己早点落马。而这一次的提案通过了,他会树敌更多,没通过也会被同僚所诟病。
于是他去了在京的三品以上的官员府上,将朝局利弊告诉他们,让他们做好决断。
官员们听了他的话,一时也难以做决定,只是表面上答应着他的话,等送走了薛梦松,他们一个个全都赶往了丞相府。
而丞相也早有准备,他让家丁关好大门,在皇上的决议下来前,他谁也不见。
无奈之下,京城中的要员第一次如此全乎地集中到了一起,他们合手站在丞相府外,议论纷纷。
有的人说反正不涉及自身,表个态支持皇上的决断也好。
有的人却说虽然削俸妨碍不大,可一但松了口,日后还有更多地方需要让步的又该如何。
他们各有各的想法,争执不下,丞相府门口俨然变成了一个新的议事厅。
他们在外面讨论得热火朝天,连过往的百姓也不自觉地驻足,小厮见状赶紧拱手恭敬地高声道“各位大人,各位大人,听我一言,此处并不是论事的好去处,烦请各位移步,到茶楼各府去详谈。”
小厮重复了好几遍这句话,才将这些大人物送走。
门外闹了天,丞相却悠闲得很,他拿着一包饲料正在喂鱼,兴致很好。
丞相夫人看到他这副悠然自得的模样,很是不解“门外都翻天了,为何你如此清闲。”
丞相大笑三声,道“翻天?翻天好啊,说明这个薛梦松厉害啊,能召集到这么多一品、二品的官员,厉害啊。”
他的话让夫人更加迷惑了,丞相也没有多作解释,只是拉着夫人的手说道“此人确实很有手段,可交可交。”
听到他的话,夫人的脸色大变,丞相的夫人家中也是权贵之家,这平淮侯的名号她也是知晓的。
丞相说要与平淮侯相交,夫人不禁有些担心,她握着夫君的手,劝道“你怎么总是不按常理出牌,这平淮侯京城都要将他骂臭了,你为何还要往上贴?”
丞相反问道“什么是常理,常理就一定是对的吗?骂他的人多,那是说明他做的事多。而且你也不看看骂他的都是些什么人。”
夫人不说话了,可她心中仍旧是隐隐的担心。
丞相也不再多言,对于薛梦松他自有判断。
*
次日,朝堂上,薛梦松提出这个提案的时候,虽然昨日许多官员已有耳闻,但朝堂上还是哗声一片。
他们嘟嘟囔囔说着自己的想法,想说却又不敢言。
皇上摆手,厉声问道“各位爱卿有何看法?”
丞相率先开口表率“国难之际,为人臣子,为国百姓,自当与国同难。臣不仅同意削俸,而且自愿捐出一年俸禄为战事尽一份绵薄之力。”
丞相这句话,如同抛如大海的石子,一石激起千层浪。
兵部尚书见状,也附和道“臣附议。”
他知道要挑起矛盾的最佳方法就是给那些不同意的官员施压,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接连的几位一品大员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也纷纷附议薛梦松的提案,主动削俸。
就在皇上以为一片形式大好的时候,突然有个因为来京述职的巡抚拱手道“臣不同意。”
皇上听到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连忙摆手将他请上前来,他问道“爱卿为何不同意呀。”
巡抚大人扫了一眼这些肥硕的京官,他淡淡道“臣愿为国分忧,可削俸一事却恕难从命。作为地方官,事务繁多,家中也无闲田,一家老小全靠官俸过活。今日朝堂之上的大多都是在京的一、二品大员,他们各有家底,当然无惧削俸。但远在各地的地方官,甚至有刚踏入仕途的青年人,寒窗苦读十年已是一穷二白,刚入仕途又遇上削俸难免会有损志气,毕竟斗米难倒英雄汉。”
他言辞恳切地说完这番话,皇上皱眉若有所思。
巡抚大人所言不无道理,可眼下确实国库吃紧,只是上调赋税恐怕难以平民愤。而一味得按照品级削减俸禄,也确实会伤了一些小吏的心。
事事难两全,正当皇上为难之际,又有一个人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一个身着青色官袍的青年上前一步,拱手道“臣乃户部侍郎冯招,臣对削俸无异议,但就上调赋税一事,万望皇上三思。”
一同站出来反对的还有大学士吕怀远,他饱读诗书多年,胸怀治国良策却无处施展,此次正好给了他提议的机会。
他也拱手说道“皇上有所不知,今年乃是大旱年,庄稼收成本就不佳,且前年已经上调过一次赋税,如今再加重,恐有怨声载道。”
皇上叹了一口气,他在刚有这个想法之初,也考虑良多,可眼下,仗不能不打,钱又必须得花,他也十分为难。
一时间,大家各执己见,朝堂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人站出来打破僵局。
他同冯招站在一起,同样拱手说道“臣乃户部侍郎顾伯颜,臣查阅了户部的账目,发现了几笔不是刚需的支出,且占了不小份额,如若圣上同意,可以先调度用到战事上。”
皇上一听他的话,大喜过望,户部的账册他也不是没看过,他怎么就没发现有什么不必要的支出。
皇上迫不及待地说“顾爱卿,请说。”
顾伯颜看了一眼礼部尚书,而礼部尚书被他这么一眼,吓得打了个冷颤,一时间冷汗湿了衣襟。
他继续说道“再过几个月就是太后的寿辰了,礼部报备的用度支出是往年的十倍不止,臣……”
顾伯颜的话还没说完,礼部尚书走上来打断他,他俯身朝皇上说道“今年乃是太后的六十大寿,支出用度也都是按照祖宗规矩安排的,并不是毫无根据,还望皇上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