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整理柴草,是大家经常要干的活。整理好的柴草,就一捆捆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厨房旁边的柴房里。柴草整理好了,给烧饭的人带来极大的方便。不然你一边烧饭,还得一边弄柴草,很费劲的。所以农户人家,都得事先把柴草扎成把子,捆成捆,存放起来。
煮饭的时候,就拖一捆进厨房用。比拖一捆零散的草,及大大小小的树枝来烧,要方便得多,也不会弄得四处是灰,锅里都弄脏了。
土豆还没有炕熟,管教授已经先回来了,他提着的篮子里装好了已经杀好清洗干净的鱼。
这是些约重二三两的鲫鱼和边鱼,足有二、三十条呢。
“只弄到些小鱼,你看怎么煮来吃吧。”管教授把篮子递给简丹。
“那就家常做法喽,煎了再煮煮就行了。”简丹接过鱼篮子,很快就想好了要怎样做这些鱼。
她转头又吩咐小花,“去摘些嫩红薯梗回来。我煎鱼用。”
小花点点头,拿着菜篮子走了。
管教授抽了抽鼻子,问道:“我闻到土豆香了,你在焖土豆吗?”
“恩,炕了一锅土豆,马上熟了,你要先尝一碗吗?”简丹笑道。
“好啊。”管教授坐下又说:“管家还在处理更小的鱼。我挑大的先带回来你做菜了。”
“小鱼也好啊,等他拿回来了,我再看要如何做。”简丹笑道。
她揭开锅盖,加了一把切碎的红辣椒,在锅里快速翻炒了几下,土豆香味混和着辣椒香儿升腾起来,瞬间让管教授咽了咽口水。
“好香啊。好香啊。”
简丹笑了笑,盛了一大碗炕土豆给他,“先放一下,别烫着嘴巴了。”
管教授顾不上烫,先夹了一颗土豆边吹吹气,稍微停留了几秒就送进嘴里了。
“好吃,又香又辣又软又糯。”管教授连吃了三个土豆,才评论起来。
简丹自己也尝了一下,笑道:“这个小土豆品种好。下回多种些。”
这回的土豆种子,管教授特意听了简丹的意见,买了几种。这种小土豆个头圆圆的,很小个,据说是老品种,味道格外好,但产量相对来说低一些。不像那些高产品种,一个地豆就能长成约一斤重的个头。这种小土豆,得好多个才有一斤呢。
管教授一碗炕土豆下了肚,小花也提着篮子回来了。
管教授和小花一起来动手剥红薯梗的皮,小花摘了大半篮子的嫩红薯梗回来了。两人剥太慢了,简丹又把砍柴的几个人也叫过来,“大家先来帮着把红薯梗剥皮了,我好下锅。”
红薯梗煮鱼是道民间家常菜,喜欢吃的人也许不多,但这里的各位都爱吃。众人齐齐动手,很快就剥了约三斤重的红薯梗出来。
简丹锅里煎的鱼已经差不多,就把红薯梗扔进锅里借着煎鱼的油翻身翻炒了一下,再铲到鱼身上来,加上一勺子自制的辣椒酱,再加上水盖上锅盖焖。
只需要焖个几分钟就可以了,再加上醋和葱,这道鲜美的鱼就起锅了。
正好无双提着半篮子小鱼也回来了,简丹就说:“你们可以先去吃了。我还剩下两个菜很快就搞好。”
两道大菜,份量都很足,两大盘还盛不下呢,正好各自剩下一小盘,算是简丹给自己留的菜。
管教授和无双两人可以先吃,其他人就不好意思了,肥哥咽着口水说:“不用了。我们等你一起吃。”
“不用等,你们先去吃,我自己留了菜。”简丹指了指那两只装菜的小盘子,笑道。
肥哥他们这下也不和她客气了,各自装了一碗饭,一涌而去吃饭了。
剩下的咸肉炒青辣椒,炒空心菜,炒丝瓜都是快手菜,简丹炒一盘,小花就过来端一盘。不过一刻多钟,简丹就端着自己的两小盘菜过来和大家一起吃饭了。
“丹姐,这小土豆味道真不错啊。以后我们多做几次坑土豆吃。真好吃,我可以吃两碗,米饭都不用吃了。”肥哥边吃边评论着。
“是吧,我也觉得好吃。看来这个小土豆种子买对了。”简丹笑道。
“那种大土豆,就不适合做炕土豆。”小花也说。
“有些东西,还是原来的品种好吃,现在的品种都是产量高。其实味道还是不如以前的土品种。”1号大哥也说。
“是啊,是啊,现在的很多东西就是光长个子了。比如,土豆萝卜,都长得那么大,却没什么味儿了。”2号肥哥也说。
“不止是蔬菜,还有水果也这样。都是改良品种,产量都高,但味道却不好。我小时候吃过的胡萝卜都是指头大小的,现在的胡萝卜一根都快半斤重了。还有那个莴笋,长得像柴似的,一点儿莴笋味也没有。”简丹也说。
“我们以后多找些你们所说的土品种菜来种吧。”管教授连忙说。
“行啊,不过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也许要到比较贫穷的乡下去才找到呢。”简丹笑道。
“没关系啊,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了,你以后就四处去找。”管教授笑道。
“是啊,丹姐,你就多去找点这些土种子吧,你回一下你老家乡下去找找看吧。”2号肥哥吃掉一个土豆,才说。
六个人当中,也只有简丹对农村熟悉,了解这些东西。管教授发布的这个任务也真的只有简丹适合去做呢。
管教授一口吞一个土豆,两大盘炕土豆根本就不够大家吃的,看着大家像打抢似的吃土豆,简丹笑道:“大家都爱吃,我以后多做些,正好可以省些米呢。”
“好啊,好啊。”众人都笑道。
每天的晚餐,总是快乐的。没什么事是一定美食不能解决的,如果不够就再多来几顿。
作者有话要说:
去爬了山,快累死了,然后今天腿还痛得要命。
第117章 不需要
因为大家都喜欢吃点米饭,趁着收水稻的季节,水稻相对便宜,管教授和无双出去买了五百斤稻子回来,以满足大家吃几顿白米饭的需求。
买回来的稻子,其实还比不上自己家收的稻子,这令大家都很惊讶。他们还以为自己种的差,没想到买回来的比自己家的还不如。
“咦,这稻子长得不太行嘛。”简丹说。
“就是,这还没有我们的饱满。”2号肥哥也说。
“你们是不是买的次品?”简丹问。她还以为管教授是为了省钱才买的便宜货呢。
“怎么会。稻子比大米便宜多了,我还是挑好的买的呢。”管教授答。他也看出来了,这些稻子比他们自己种的差远了。
“也就是说,这里的稻子不怎么样,看来不是我们的问题了。”5号小哥说。
“这也说不定,也许是古代人的品种不好。你们想啊,我们现代种的都袁隆平研究出来的杂交稻子,品种好,产量也高些。”简丹反驳道。
“就是,袁隆平称之为夹交水稻之父,夹交水稻的出现,改变整个水稻的种植史。”1号大哥也说。
“恩,你们说的袁隆平,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资料,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的贡献对人类很大。我相信他研究出来的夹交水稻要比这些本地的好。”管教授也来了一句。对于现代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他和无双也很十分关注,特意查找了不少资料来了解他们。
关于这一点,大家都认可。于是有人提议:“先把这些稻子打出来,我们煮来吃吃,再对比一下吧。”
于是乎,管教授开动了打米机,打出了一袋古代大米。
“这种大米也比不上我们的。”简丹把两种大米摆在一起,一比较,人人都看得出来。自己种出来的大米明显白一些,粒大一些。本土的大米不止色带黄,颗粒还小一些。而且同样多的稻子打出来的米还要少一些。
“从外表来看,咱们种的稻子赢了。”众人都笑道,简丹又说:“还得看看口感了。”
“对,两种米各煮一点大家尝尝。”管教授也说。
用两种大米各一斤,煮了一锅稀粥和一锅干饭。
对比很明显,自己种的米煮出来的粥和饭都多一些,颜色也好看些。甚至味道也是自己种的米要好吃一些。
众人都松了口气,心情变好了。
“哎哟,我们种的还是更好吃一些嘛。”小花笑道。
“就是,古代人的产量也不比我好什么。其实说来我们种的水稻也算是不错了。”1号大哥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