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科举(63)

作者:风暄和 阅读记录 TXT下载

陈择梁嘴角一挑,道:“买的早不如买的巧呀,我打听也打听了小半年了,早就知道就这么一处三进的宅子,至少也的三四百两,不如这个大,也不如这个僻静。这两座宅子原先就是知府老爷府衙里头郭同知住的,他家里头人口多,便把隔壁宅子也买下来了,做了这个跨院,前两年平定了黎人,他也算是有功,调到别处做知州去了,如今在那边安顿妥当,就要转手卖这宅子,可他这宅子两座通着,一时间不好卖,他在那里又急等着用银子,还是周知府托我帮忙打听的呢!我带人来一看,这还要卖给谁呢?!咱们两家住最合适了!”

“原来如此。”张皓文点了点头,陈择梁说的没错,这宅子两栋一起买太贵,单买一栋又要找人费力去修墙,对一般的人来说怎么都不合算,所以很少有人问津,倒是便宜了张皓文他们了。

“他找人传话来说要七百五十两银子,说是当时四百多两一座买的,他还要亏钱。我瞧着确实值这个钱,就跟他还到六百八十两,他同意了。”陈择梁终于把价钱说了出来。

张皓文哑然失笑,还到六百八,这数字可真吉利,看来古人也讲究这个。不错,眼前的小花园芳香阵阵,绿叶荫荫,将来皓广、皓春和陈择梁的孩子在这儿乘凉玩耍,李氏和两个姐姐在一旁有说有笑,想想这些场景,张皓文就觉得满心温暖,虽然离开了天赐村,但亲人们团聚的地方就是他的家呀,说到底,自己拼死拼活考科举,做生意的初衷,还就不是为了让家人们过的原来越好,再也不会为吃穿用度发愁了吗!想到一家人欢欣的笑脸,张皓文对搬到琼山之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不过,想起周知府在府试的时候对待自己还有两个哥哥的态度,还有四处听到的那些风言风语,张皓文找了个僻静的地方坐下,问陈择梁道:“姐夫,你方才说郭同知升官调到别处去了,周知府呢?”

陈择梁起身在院里走了走,小声道:“听说艾巡抚也替他报了功的,但因黎人刚平,还需要人在这里坐镇,朝廷为他加了几个虚衔,估计这两年也要调走了。”

“那……会不会对咱们的布匹生意有什么影响呢?”张皓文问道,“我看你这两月送来的账本,咱们的生意好像越做越大了,这虽说是个好事,但咱们如今根基还不牢固,主要就是靠着周知府帮咱们周旋一二,不知道其他的布商那里有没有什么怨言?”

“嗯……这个,”陈择梁道:“做生意嘛,本来就是看谁物美价廉,因为咱们的布都是自己产的,从金鸡岭运来,一匹匹织的紧密光滑,比他们的白布更受欢迎,所以不但市舶司刘老内相那里一直从咱们这边订布,琼中几个县的布行也都开始找咱们供货了。广茂的掌柜找我谈过两次,但他们自己不肯压低价格,又嫌咱们卖的便宜,呵呵,难道让咱们抬高价格迎合他们?哪里有这么好的事?”

张皓文听罢,皱起了眉头:“这个……广茂布行是最开始帮咱们销布的铺子,也算是咱的老东家了,能让利就让一点吧,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我看咱们上个月四千五百两净利也不少了,琼州的生意,不行就让一些给他们吧。生产太多,金鸡岭那边供货也是个问题。”

“这倒是。”陈择梁点了点头,“但咱们可以再在天赐村附近招人织布呀,织机再做几台就是了。宝儿,有钱干嘛不赚呢,再说,等到了夏天海上动不动就刮台风,不趁着现在多赚点,后面几个月能赚多少可不好说。”

“让我再想想吧。”这是张皓文第一次和陈择梁的意见产生分歧,这更让张皓文觉得,自己有必要快点搬到琼州,好好的和陈择梁一起商量商量他们下一步赚钱的计划了。

第55章 书院

“皓言, 你当真不打算和宝儿一起去琼山吗?”五月初的天赐村天气已经渐渐热了起来,张家大房新盖好的院子里堆满了箱笼, 外面停着两辆马车, 张成才和吴氏,张家兄弟还有几个小辈都守在院口,为连中县试、府试案首的张皓文送行。

张皓文其实刚从琼山回来不久,他一来是有些生意上的事情要和陈择梁商量,二来也是听从周知府的嘱咐留下来看榜, 一直待到前几天才回到村子里。

被取中府试案首,对张皓文来说, 最大的好处就是减轻了明年道试的压力。和府试一样,道试也不太会淘汰府试中取中案首的考生。不出意外的话,他明年是肯定会中秀才的,但这并没有让减缓张皓文前去琼山求学的步伐,因为他知道, 凭他现在的水平, 要想在一年之内专攻哪怕一门经书, 研究到精通的地步, 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张皓言和张皓方兄弟两个都随着张传华来了,张皓言也通过了府试, 张传荣和张传华一起去琼州读书,张皓言考虑了一番,还是拒绝了, 他有点放心不下自己的弟弟,打算留下来跟着韩景春学习《诗经》。

张皓方自然是落选了,这对他打击不小,张皓文回家后好几天都没出房门。今天被张传华从床上提起来给张皓文送行,他怕挨揍,只得忍住一肚子的不情愿,蔫头蔫脑的站在张传华和张皓言的后头。

李氏抱上小儿子张皓广,和女儿张皓夏指挥着来接他们的人把东西抬上马车,一家人一起出了院门。张皓文和张传荣此时已经在院外与村子里的亲友们话别了。

待女眷们上车之后,张传荣回头把门一锁,钥匙交给了站在他身旁的三弟张传福:“老三,虽说家里头也没什么东西了,你还是有空的时候来瞅瞅啊!”

“你放心吧,大哥!”张传福使劲点了点头。

张皓文望着眼前站着的张家人和围在一旁那些从小看他长大的村民,许久不住在一起,张成才和吴老太太的脸现在看上去对他来说都有些陌生了。这些人中,他唯一有些不舍的是张皓言。这个忠厚踏实的哥哥在学堂里一直很照顾他,给了他不少关怀和庇护。张皓言略带一丝羡慕的面庞落在张皓文的眼中,张皓文上前拉了拉他的袖子,对他说道:“皓言哥,你好好跟韩先生学,明年道试,我在琼山等着你。”

“好,宝儿,一言为定!”张皓言也有点激动,在张皓文肩膀上使劲拍了拍。

“走了,宝儿!”张传荣在他身后叫了一声,张皓文转身回到张传荣身边,张传荣把手放在张皓文的肩头,对着张成才和吴氏鞠了三个躬:“爹、娘,我和宝儿走啦,等过年的时候,我们带上皓广回来看您二老!”

说完这番话,张传荣拉上张皓文,回身向等待着他们的马车走去。

眼前一望无际的田地还是如去年前一样插满了翠绿的秧苗,在仲夏的暖阳下蓬勃生长着,对张皓文来说,这一幕将是他对天赐村最后的记忆。

……

攀丹村离着府城镇很近,张皓文到达府城镇的新家安顿下之后,打算第二天就去攀丹义学堂“报道”,他中了府试案首的事情在他没离开府城镇的时候就传遍了,唐臣还派人前来送了一份贺礼。这贺礼虽说没花一分银子,对张皓文来说却重于千金,这就是琼州岛上的士子人人向往的“攀丹义学书院”的荐书。

有了这么一份荐书,张皓文和家人读书方便,但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照料生意,最后一点虽然没人提起,却是张传荣和李氏一致的共识,张皓夏今年十三,快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琼山的府城镇是琼州岛上最繁华的地方,在

这里,他们能认识到更多在天赐村无法认识的人,为张皓夏说一门好亲事。

第二天,张皓文起了个大早,在张传荣的陪伴下带着准备好的束脩六礼,天未亮就出了家门,赶往攀丹。攀丹是府城镇下的一个村子,村子不大,出了府城东门外的青云桥,约莫只有不到半个时辰的路程。

一靠近村口,张皓文就感受到了攀丹村和一般村庄的不同之处,村前虽然也栽着一片和天赐村口一样高大的榕树,但树下竖着一块高大的青色石碑,上面笔力苍劲的写满了字,听说是唐氏先祖为训诫后代子孙所立。如今经过数十年的洗礼,碑角已经有些发灰,带着几分沧桑,但却为这村子平添了一层岁月沉淀后的质朴和厚重。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