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殇之雁门飞雪(100)

李戈睁开眼睛,坐起身接过函简,上面简简单单二字而已:攻燕。现在看来,当初赵王反对让李牧执掌邯郸大军,是他心里早有一盘棋,李牧是北方开疆拓土最重要的一棋。照现在的形势,三晋对秦国似乎毫无招架之力,秦国提出任何要求,三晋也不敢随意反抗。就如日前,秦国突然召见春平君 ,还借故要把他留下 。人在高位时,心胸也变得开阔了,想当初,春平候还是太子的时候在秦为质,公子偃大概不大希望他回去。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公子偃是君,而春平候是臣,亦是兄,兄长被扣为人质,赵王于情于理都要营救。赵王派出使者,带着大批的珠宝迅速前往秦国。使者找到了文信侯的深交友人泄钧,泄钧收受了赵国的大礼,自然要为赵国办事。泄钧想了想,陪同春平候一起到秦国的还有平都君,但秦王真正想扣下的人只是春平君而已,是以泄钧寻了个机会,跟文信侯说: “春平君那人 ,赵王甚是偏爱,所以招来一帮郎中嫉妒 ,郎中们觉得 ‘春平君入秦 ,秦必留之 ’ ,所以谋划着把春平君送来了秦国。现在秦若扣留春平君,断绝了和赵国的关系不说,还正中了郎中下怀。那平都君可是位能臣,想当初,他一眼看中魏国被利用,劝说魏王合纵抗秦,要不是那魏王愚顽,也不至于到最后落个鸡飞蛋打,两头空。所以,您不如扣下他,放了春平君。赵王信任春平君,必定会割地来赎平都君。” 其实秦国也不是非要扣留春平君不可,文信侯觉得要是那平都君能为秦所用,也是不错,便跟秦王进谏,放春平君归了赵,如今平都君还依然被扣在秦国。赵王的目标很明确,开拓北方疆土,蚕食燕国。一来,为增强国力兵力与秦抗衡,二来,陪都晋阳已失,代地是赵国最后的退路。

四月望日,李牧大军向燕国进发。

此次出兵,李牧并未说明去哪儿,看路线,似乎是要去代地,然而行军到一半时,突然又转了向:全军横渡易水。所有人,包括燕国在内,都以为李牧的目标是燕国都城蓟邑,所以燕军已经在蓟邑集结静候,谁知李牧竟然再次转道,去了一个众人都想不到的地方:方城。为何想不到?方城方城,顾名思义,四四方方的一座城,不算小,却绝对跟战略要地搭不上半点儿边。赵军突如其来,方城守将甚至都没怎么反抗,就弃城投降了。

接着,李牧并未乘胜向北,而是先去了一趟武阳,武阳是现在赵国除邯郸外,最主要的兵械重城。到了武阳,士卒们才明白过来,为什么将军让全军轻装出行,行军速度之快,先打了方城一个措手不及,然后在离方城不远的武阳补给兵器粮草。

离开武阳,大家都以为要去蓟邑,然而得到的命令竟然是夜渡易水,回去。士卒们对将军的出其不意已经见怪不怪,去哪儿,怎么去,什么时候去,听将军的总是对的。上岸后,大军全速前进,到釜山上出现第一缕曙光的时候,军队已经在武遂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吃上了早饭。

画角声声,把一轮红日催出了个满圆,金光万丈。待城的另一头升起阵阵狼烟,李牧扬起长剑,缓缓指向那座刚刚苏醒的城邑,大喊一声:“出发!”

原来,那狼烟是司马尚的信号,表示代地大军已经到达。按李牧的指示,时辰一到,他们就会开始攻城。武遂,是燕国除蓟邑和武阳外,最大的城邑,也是除武阳外,燕国的第二个下都。武遂名山釜山,乃曾经黄帝轩辕与诸侯合符之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李牧不敢掉以轻心,让司马尚领兵,给武遂来一个前后夹击。自乐间、乐乘降赵,燕国人才凋敝,如今只有老将剧辛坐守蓟邑,其他地方守将都是些年轻的将领,资历尚浅。可即便是如此,李牧也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攻了五次才把城攻下,可见武遂城坚。

捷报发回邯郸,赵王对着展开的燕国地图,以指做笔,轻轻地将武阳、方城、平舒、葛、和武遂一一连线,最后在易水两岸划出了一个大圈。赵王挑眉微笑,轻轻说了一句:“不愧是李牧。”

五年前,燕赵之战最终以双方交换土地收场,燕国把葛、武阳、平舒给赵国,而赵国则给了燕国龙兑、汾门和临乐。龙兑、汾门和临乐原本属赵,赵国对这三地了如指掌,剩下夹在中间的狸,桑丘等城邑,要拿下不过是迟早的事。

燕国再失两城,眼看易水两岸土地即将全部变成赵土,燕王把希望寄托在了秦国身上。而秦国正想要扩张河间的土地,若有燕国相助,前后夹击必事半功倍。六月既望,燕王喜派太子丹入秦为质,作为秦燕联盟的保证;而秦国则承诺派遣大将张唐入燕为相,扶助燕国,共同伐赵。由秦国到燕国,赵国是必经之地。而因为在长平之战中,张唐杀死赵卒无数,赵王曾昭告天下:“得张唐者赏地百里”,如果张唐到了赵国,不就是等于把自己送入虎口,所以当文信侯吕不韦让张唐去燕国的时候,张唐直言拒绝。文信侯很不高兴,这不高兴并非仅仅因为他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地位,调动不了一个将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河间地区是他的封地,扩张河间就是扩大他的领土,所以这一战对文信侯何其重要。可是张唐是三朝老将,说的这个理由也算合理,所以不高兴归不高兴,文信侯却也不能勉强他。

文信侯的门客中有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名叫甘罗。他的祖父是秦武王时候的左丞相,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秦国,所以甘罗算得上是名家之后。他见文信侯满脸不悦,心想当今朝堂,除了秦王,谁敢惹文信侯不高兴?得知原因后,甘罗自荐说他能让张唐去。文信侯让他滚一边去,他吕不韦都办不到,甘罗你一个十二岁的屁孩儿有什么能耐让张唐去?甘罗反驳说项橐七岁的时候就能当孔子的老师,而他已经十二岁了,他都还没试过,何以就叱责他不行。文信侯被甘罗驳得哑口无言,想想现如今也无他法,让甘罗试试也无妨,便答应了。

甘罗求见张唐,并未开门见山提去燕国的事情,而是问张唐跟武安君白起比,谁的功劳大?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张唐的功劳自然是不如武安君的。张唐的回答是肯定的。甘罗再问张唐,当初的应侯范雎跟现今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专权?毫无疑问,贵为秦王仲父的文信侯更专权。甘罗又跟张唐确认了一遍,才点明要害:应侯想攻打赵国,武安君不去,离开咸阳七里就死在了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张唐去燕国担任相国张唐不去,实不知张唐会死在哪里。张唐听得一身冷汗,忙下令整治行装,准备前往燕国。

张唐出发的日程定下,甘罗又请文信侯借给他五辆车子,他说他要替张唐先通报赵国。借车是小事,但是出使赵国就是必须要跟秦王禀报的事了。于秦王而言,不管之前张唐是不是如文信侯所言装病抗命,可既然他已经答应去了,那其他的事都是小事,既然是小事,仲父自己决定就好了。然而,鉴于甘罗是名家之后,又只有十二岁,秦王出于好奇还是召见了他。当下的秦王也不过十五岁,两个孩子在大殿里谈了半天,也不知谈了些什么。侍郎只在甘罗离开的时候,听到他信誓旦旦地请秦王等他的好消息。

一个好的策士,从来不是自己说,而是让对方说,通过提问的方式,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从而探知到对方的底线。甘罗见到赵王,一样也是先提问:大王知不知道燕太子入秦为质?有没有听过秦王派张唐去扶助燕国?赵王表明一切他都知晓。知道就简单了,秦国跟燕国结盟,目的是为了扩大河间地区,在如此危急关头,大王你不如给我十座河间区域的城邑,我请求秦王把燕太子送回去,然后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与众大臣商量后,觉得甘罗的提议可行,于是一番激烈谈判,讨价还价后,赵国立刻割五城给秦国,秦燕联盟解除。

赵国并未如燕国料想的那样进攻易水沿岸,而是把目标对准了跟代地相邻的上谷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自代地沿着阴山直到高阙修筑长城,建起关塞,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而后燕国凭其贤将秦开,把东胡赶到了千里之外,自造阳至襄平也建起了长城,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来抵御胡族,上谷郡是燕国西北第一大郡,与代郡直接相连。秦国得了赵国五座城池扩大其河间地区,赵国若是能拿下上谷郡,那么赵国北部将再多一道屏障,南可俯视中原,北可控扼大漠,代地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陪都。明确目标,赵军全力奔赴上谷,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赵军拿下燕国上谷郡三十座城邑。按照跟甘罗的协议,赵国再分出十一城给秦国。秦国什么没做,凭借甘罗的一张嘴,白得了十六个城。赵国出兵出力,虽然割了五座城给秦国,可是却得到了上谷的十九座城。一场好的谈判,绝不是单方面获利,而是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是以这一场谈判交易可谓双赢。甘罗回秦,秦王把之前甘罗爷爷甘茂的田宅都赐与他。年仅十二岁的甘罗受封上卿,秦国最年轻的上卿。

上一篇:非君不似下一篇:荼蘼花底当年事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