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滨脸就微红,前几天她见碧海蹲在院子里洗头,那水的味道很怪,还以为她被欺负了。
细问才知道那是放了两天的淘米水,是她特意从厨房里讨来的。
碧海现在年纪渐长,已经有些小姑娘的样子了,所以也开始爱美了。她的头发又枯黄又细,她奶奶便让她剪了半短,然后隔一天用淘米水洗,养了好几月,竟然真的慢慢黑起来。
林玉滨新奇不已,当天晚上就问林清婉这是什么原理。
林清婉:……
林清婉不知道啊,她倒是听说过用淘米水洗头这个偏方,但要放两天等馊了再洗她还真不知道。
问徐大夫,徐大夫就说,“须得酸了才好,你要不耐烦放,放些醋也行。”
至于为啥一定要酸的,徐大夫表示他也不知道啊。
所以,对方即便只是个大字不识的村妇,在某些方面的见识未必就比你这个学富五车的小姐差。
姬念就是太自傲了,不然当初她但凡问一声姬先生,此时姬先生也不会陷入这种两难的境地之中。
林清婉不信孟帝真会杀姬先生,退一步说孟帝真要杀姬先生,姬先生的那些弟子也必能将他救走,远的不说,现在江陵府守着边关的将军可也是出自他的门下。
关键时刻给先生开各后门啥的不成问题。
再不济还有楚国和梁国呢,多好的收买人心又能怼江陵府的机会啊,两国会放弃吗?
姬先生完全可以不动就能稳坐钓鱼台。
林清婉也只惋惜了一下就开始认真教侄女,姬小姐那儿她是管不上的,但她希望林玉滨能避免这种错误。
这种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
林玉滨就好奇,听姑姑的意思,这是很多人书读多了便会犯的错误,就笑问,“姑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吗?”
林清婉顿了顿,然后才颔首道:“犯过。”
不过不是婉姐儿犯,她太小了,还没得及犯错误就没了,她说的是她自己。
林清婉想起自己的事,嘴角微翘道:“丢了好大的脸呢,幸亏这事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没躲起来。”
林玉滨更加好奇了,“是什么事情?”
“不告诉你,”林清婉笑,“告诉你了岂不是知道的人又多了一个?”
告诉你了,她不就露馅了?
林玉滨惋惜,嘀咕问,“是不是只有姑父知道?”
林清婉但笑不语,是只有她祖父和一位老先生知道,想起当年意气风发,自以为天下第一的自己,林清婉就忍不住抽嘴角。
幸好当年祖父在,将自己打击了各彻底,不然再大些性格养成还不知道要闯多少祸呢。
想起了祖父,林清婉心情略低落,她揉了揉林玉滨的脑袋,就打发她道:“快去休息吧,明天还要去上学呢。”
林玉滨脑袋微低,对啊,明天还要去上学啊。
她嘟了嘟嘴唇,下去了。
第二天林清婉起来时,客院那边已经在收拾东西了。
林清婉昨天晚上已经和姚时说好了,他们若搬到城内去住,那就住到林府的客院去。
姚时昨天晚上回来和师弟们商议了一下,觉得这样也不错,而且林府也在城西,与阅书楼隔了三条街,比从这里过去还要近。
最要紧的是,那里没有女眷,大家要更自在些。
所以今天一早他们便起来收拾东西了,林清婉派了人过去帮忙,顺便要把人送去林府。
第301章 礼物和报复
姚时师兄弟暂时在苏州安顿下来,等待下一批师兄弟的到来。
而这里的消息却以风的速度传往各处,加上有林清婉寄出去的几封信,不等下一批人到,各国便知道姬先生把他收藏的书籍都捐给了梁国的阅书楼。
这个消息如同炸弹一样炸下,不仅其他国家,就是大梁的君臣们都吓了一跳。
梁帝首先是问身边的内侍,“朕听差了?刚才他们说什么?”
内侍弯腰低头的重复了一遍,“姬先生给阅书楼捐了七车的书。”
梁帝眼睛微亮,看着下面的人问,“姬先生这是有意投靠我大梁?”
众臣沉默片刻,陈尚书道:“难道姬先生想要左右讨好?”
吏部尚书就冷哼道:“姬先生不蠢。”
左右讨好是大忌,他都不会做这种事,姬先生怎么会做?
倒是任尚书摸了摸胡子道:“或许是因为林郡主?陛下,臣记得在京城时姬先生曾和林郡主私下见过面。”
四皇子也点头,“父皇,不如去信问问三妹。”
这会儿,四皇子很是亲近的按照皇室的排行称呼她,皇帝瞥了他一眼后点头道:“也好,朕听说姬先生的大弟子姚时还在苏州。”
众臣心中了然,这是想招人才啊。
吏部尚书精神一振,问道:“陛下,可要吏部派两个官员亲往?除了姚时,还有好些各青年才俊呢。”
科举虽过了,但还有察举制啊,只要他们愿意出仕,他们大梁可以拿出好多名额的。
梁帝想了想,还是摇头道:“不急,先听听林郡主怎么说。”
若是适得其反就不好了。
大梁朝堂便暂时安静下来,只当不知道这件事一样的先处理其他事,比如江陵。
但其他国家却没有这么镇定了,反应最大的则是江陵和楚国。
孟帝如今外忧内患,再被这一消息刺激得直接病倒了,但他还是没忍住把底下的官员找来骂,“你们留不住人也就算了,连几本书你们都看不住吗?”
官员们委屈不已,那些学子并不是江陵人,他们怎么拦着人不让走?
更不要说那些书了,姬先生走后您不是还想着留一线日后好以故土的情谊把人请回来,所以虽封了书院,却没抄家吗?
他们总不能时时派人看守姬家吧?
而姬家一直住有姬先生的弟子,既然不是抄家,当然也不可能把人赶走,而且您不是还想招人吗,怎么能一出事就怪他们呢?
这边君臣在互相怨愤,隔壁的楚国却是父子生气,楚帝没想到他好吃好喝的款待姬元,还拿对方当亲家招呼,他却是这样回报他的。
楚帝满腹的怨气,可这气又不好朝姬元撒,从梁国回来后他便不是副使了,而他也不愿意接受楚帝其他的官职,如今姬元是自由身,楚帝想骂他都不好骂。
那就只能骂儿子了。
你不是说你收服人家了吗,你不是人家的孙婿吗,你岳家就是怎么坑你爹的?
楚太子也很生气,他既气姬元不识好歹,也气父皇先前打压姬元,这才造成现在的局面。
在他看来,姬元这样的人就得捧着,把人捧舒服了不愁他不给你干活儿,就好比姬念。
可父皇非要摆帝王谱,想把人收服了用,之前他便说过,如果真派姬元出使梁国,那就应该他为正使,宋精做副使就好了。
父皇却非得反着来,这下好了吧,姬家上下皆傲气得很,读书人的傲是没有理由的,轻慢一次,以后不知要花费多少心思才能把人收拢回来呢。
可惜,他爹能毫不犹豫的指着他的鼻子骂,他却不能把肚子里的话说出来,所以只能低头扛着。
楚帝骂了一通,想了又想,还是没忍住,“招姬元进宫。”
楚太子吓了一跳,连忙道:“父皇,姬先生声望极高,若您……”
“放心,朕没想杀他,”楚帝怒道,“朕就是想听听他怎么解释这件事,难道我楚国对他还不够好吗?”
姬先生的解释就是没有解释,他坦然的入宫,也坦然的跟楚帝对弈,对方不提,他就只当自己是进宫下棋来了。
最好还是楚帝忍不住玩笑似的提起这事。
姬元微微抬头,看了一眼脸上带笑,眼中却沉怒的帝王,心中微微一叹,论起心机谋略,楚帝的确比梁帝要强,可论心胸涵养,亦差许多啊。
梁国和姬先生的牵扯也不少,当年他第一个游说的国家便是大梁,跟梁帝,林颖,甚至是朝中好几位老臣都打过交道。
甚至有一段时间梁帝会派国子学的学生前往江陵求学,他和梁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比与楚国要好许多。
可就是这样,他突然出现在楚国的出使团中,梁帝虽惊诧震惊,却没有愤怒,更不会如楚帝一样质问他。
因为他不是梁人,他是江陵人!
就连孟帝都没指着他的鼻子问你为何离国出走,楚帝凭什么问他为何要把自己的书送给梁国的阅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