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昭词(96)

李光弼笑道:“你担心得也太远了,不如先担心担心咱们自己。潼关好好的在那儿,安禄山在洛阳做他的皇帝梦,咱们可已经被困了四十多天了。”

菡玉也笑,摊摊手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来这句话只能正着说,反过来就做不得准了。”

李光弼看她满腹心事,偏还强作欢颜,不愿说与他听,想她在京多年必有许多际遇,一时之间难以言尽,也不勉强,一笑置之。

常山与敌军相持五十余日,终于迎来援军。四月初九,郭子仪自代州率朔方大军东出井陉,抵达常山与李光弼合师,共计有藩汉步骑十万。

史思明听说郭子仪大军东来,立即解除常山之围退回九门,转攻为守。

郭子仪年已花甲,半生戎马老当益壮。大军稍作休整,第二天便向史思明递书约战。

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九门县城南,官军出兵八万,留二万驻守常山,叛军则倾巢出动。郭子仪用李光弼故策,避敌骑兵精锐,以□□手和枪兵为主。

此仗殊无悬念,叛军被打得大败。史思明仓皇往南逃至赵郡,蔡希德更是魂飞胆散,一直逃到九门南六百里外的钜鹿,听说官军只追史思明,并未分兵顾他,才敢停下来。

河北、朔方之民饱受叛军□□,苦不堪言,此时听说官军大败史思明,纷纷起兵反抗响应,少者几千人,最多有两万人。

安禄山自起兵以来所向披靡,志得意满,听说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史思明在河北被打得如同丧家之犬,大怒之下,派给蔡希德步骑两万,又令留守范阳的牛廷玠发兵增援,三方合兵共五万余人,其中两成是安禄山最精锐的部队,反击郭李。

郭子仪归兵恒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以待。叛军来攻则固守,撤退则追击;白日陈兵耀威,入夜派小队人马偷袭扰乱敌营,使叛军不得安宁。

叛军杯弓蛇影,时时严阵以待,官军却又偃旗息鼓;稍有懈怠,官军便又出兵侵扰,弄得叛军无所适从疲惫不堪,自乱了阵脚。

数日之后,郭子仪觉得时机成熟,与李光弼商议出战,军中将领都被召至中军帐听命。

菡玉不在编制之下,不放心城门没个将领坐镇,自请留在城头看守。

李光弼只觉好笑:“你可真是杞人忧天,我们只是一起去商量个事,史思明就算突然来袭,这几步路难道还来不及跑过来?”

她最近有些心绪不宁患得患失,每每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事来,问她却又说不上原因。李光弼嘲笑她一番,也不勉强,留她在城门守着。

菡玉登上角楼,望着脚下一马平川的广袤土地,未及延伸到天边,便被崇山峻岭阻挡。五月里山上已是树木葱茏,那山远远看去便是深浓的黛色,轮廓并不清晰,灰蒙蒙的分不清哪个是山头,哪个是云峰,仿佛天与地连在了一起,到那里便到了尽头,山那边已是另一个世界。

角楼上的哨兵看她望着远山呆立半天也不动,小声问:“少卿,那边也会有敌军来么?”

菡玉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看的是西面的太行山,而史思明在东南。她摇一摇头:“没事。你们小心看守,切莫懈怠。”

她转身下楼,刚走到楼梯口,哨兵忽然喊道:“少卿,那边真的有人来了!”

菡玉立即回角楼上,顺着那哨兵所指之处看去,果然有数骑从西南面向恒阳而来,远远看去只是一队移动的小黑点。

哨兵问:“少卿,要不要禀报郭李二位大夫?”

菡玉举手制止:“先不用,不到十个人,不足为惧。且看是什么来历。”

不一会儿那几骑到了城下,领头的是名武将,带几名士兵和禁卫,中间拥着一名宦官,竟是皇帝又遣中使来旨。

菡玉忙命开城门,亲自将这一行人迎进城来。

作者有话要说:我是不是把杨大叔写崩了,闷骚含蓄根本不是他的风格!我想你啦快回来吧说出口有这么难?

☆、十八章·玉隙(5)

武将先自报来历:“末将乃西平郡王麾下属将,王思礼将军之副。陛下遣使经潼关,事关重大,王将军担心有失,特命末将护送。”

菡玉略感疑惑。中使有禁卫保护周全,王思礼还另派副将跟随,难道是机密军情?但若真像这副将所说事关重大,为何只派这几个人?要说是怕暴露行踪被叛军截获,这些人却又都是官军装束,毫不掩饰。

她看一眼那名宦官,觉得有些面熟,应该是以前在宫里打过照面,但又想不起来究竟是哪处。

“是何要事,如此大费周章?”

副将摇了摇头,似乎很是无奈:“陛下有新的部署。”

菡玉追问:“新的部署?难道是要调兵遣将么?”

副将重重叹了口气,面带忿郁:“将军有所不知,都是朝中奸……”想细说与她听,旁边那名宦官却朝他使了个眼色。副将便改了口,正色道:“敢问大夫何在?待中使宣过旨将军便知道了。”

菡玉按下狐疑,引他入城:“二位大夫正在商讨军情,请随我来。”中使就在她近旁,因顺口对他道:“大官请。”

中使回了一礼:“有劳少卿。”

原来这宦官认识她,副将却只当她是郭李麾下将领,那句未说出口的话不知是否就是这原因。

菡玉只当不觉,领着两人到中军帐。郭子仪等刚商议完毕,将领们三三两两的走出帐来。

李光弼走在最后,只注意到她,笑着向她招手道:“吉少卿,史思明没趁我们不在城上时偷偷来袭吧?”

菡玉正要向他引见中使二人,他又接着说:“他今日不来,以后可就不一定有机会了。我们准备明日一早出战。”

一旁副将突然插话道:“大夫要出战史思明,恐怕是不行了。”

李光弼这才注意到菡玉身后两人,一人面生,一人还是宦官。

菡玉解释道:“下官刚刚在城上巡视,正见到中使从西面来。这位是王思礼将军副将,奉王将军之命护送中使。”

副将向李光弼行礼,李光弼问:“将军方才为何说我不能与史思明一战?”

副将道:“这……大夫先听过陛下旨意再定夺罢。”

中使这才取出一只锦袋来,里头装的便是皇帝的亲笔手谕,却不是正式的制书。

李光弼连忙将中使引入中军帐,与郭子仪一同跪接了手谕,拆开查看。

皇帝的旨意大大出乎二人意外,竟要他们放弃如今形势大好的河北诸县,回军援助哥舒翰攻取陕郡,进而拿下洛阳。

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洛阳周围集结了他十余万主力,气势汹汹,朝廷若不是有潼关天险屏障,早就被他踏平西京。潼关纵有哥舒翰坐镇,暂时也只能被动防守。

如今要哥舒翰放弃潼关守备主动出击,岂不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以卵击石。而郭李二人在河北还未打牢根基,此时挥师西去,叫史思明追在后头打,也会十分被动。

李光弼看着郭子仪,后者面色坚毅,食指望谕旨上一敲,断然道:“陛下决不会如此糊涂,定是有小人唆使。”

副将叹道:“不瞒大夫,这的确不是陛下的主意,而是右相一力坚持,说陕郡只有崔乾祐四千羸兵,光复陕郡可使潼关不必直面敌军,京畿更安妥。”

李光弼怒道:“一派胡言!陕郡无险可守,就算一时光复,安禄山再来袭,还不是即刻又能打到潼关脚下!为那崔乾祐四千羸兵,不知要搭进去多少官军!咱们这边也好不容易等到时机可重创思明,就此放过,待他回复过来,又是一支劲敌。”

郭子仪道:“史思明当然不能放过。好在陛下只给手谕,未立下旨意。你我当上表细数利害,希望陛下能改变主意。”

副将赞道:“大夫英明!只是陛下远在长安,二位大夫上表或许能让陛下改了这回的策略,但终比不过有人日日在陛下近侧。”

李光弼忿然道:“以前陛下隆宠安禄山,安禄山却举兵反叛,陛下犹不警醒,仍宠幸佞臣听信谗言!可恨将士们在外用鲜血打下的江山,都被那些奸佞小人断送了!”

副将上前一步道:“末将有一策可保长久安宁,不知当讲不当讲。”

郭子仪道:“请讲。”

副将却低着头不说话了。倒是那宦官,眼角瞄了菡玉一下。

上一篇:朕就是这样昏君下一篇:镇魂调

时久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