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丽说不舒服,有点头晕,所以今天在厂里请了假回来休息,刘霞见不得蒋丽丽这样,把你给娇弱的,你在厂里干啥了,整天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便拉着蒋丽丽出来,打算找村里的大夫给看下。
走在路上,正噼里啪啦训导蒋丽丽,后面刺耳的铃声一声接一声的响起,吓了她一大跳,人一下子窜到了旁边,回头一看,这人不是那谁嘛,杨桂花的弟弟杨平华。
“有病!瞎按什么铃,不会骑车就不要骑”,刘霞叉腰指着杨平华的后背骂。
杨平华的自行车照样往前骑,转过头回了一句,“你以为这大马路是你家的?想怎样走就怎样走?你数螃蟹的啊,还在中间横着走。”
刘霞怒目喊着:“就是我家的怎么了?我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关你屁事!”
刘思思也在刘霞的高声怒骂中跟在后面快速的骑了过去。
“算了,妈,这人都走远了”,蒋丽丽也知道那人是简宁的舅舅,之前在简宁家见过一两次。
“算什么算,以后我见一次骂一次,这种人就是生得贱,下作东西,还有那个老不死的,还坐在后座上看着我笑,她女儿家都快接不开锅了,我看她到时候还笑的出来”,刘霞不解气的咒骂着。
杨平华也就是想替简家出口气,所以才有了刚才那一动作,高老太太刚开始没反应过来,想着杨平华平时说话不这样啊,再一看,知道是为什么了。
简宁现在一心写稿,中间给报社寄过两次稿子,小说在报纸上的连载速度有快有慢,版面位置多的时候,连载的会多些,但是具体到现在,小说在报纸上连载的反响怎样,她其实是不知道的,好在稿费都给的很及时,报社那边的稿费每次都是在稿子收到后就寄过来了。
第三次随着稿费一起寄过来的,还有几封信,她拿回家拆开一看,竟然是报社读者寄给自己的信,里面大多是看过小说的读者写的,信封地址有来自b市大学的,还有单位的,她一封封的看了,却在纠结该不该回,暂时把信件放到了一边,从这里的反馈才知道,原来小说还是有人看的。
不过通俗小说始终属于消遣之物,受众有限,特别是在报纸上,所以小说的传播效果仅此而已,也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到了五月份,简宁其实已经写完了剩下的故事,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完美大结局,所以写了一个在她看来还不错的happyending,但放在报纸上的大结局,估计要到六月份或者七月份了。
不过最近让她有点头疼的事情,就是简小语的升学问题。
简小语现在上初三,还有不到两个月就是一年一度的中考了,中考的考试科目有11科,语数外物化政历地生信体,但是简小语偏科严重,语文成绩是还不错,数学马马虎虎,但是外语这门成绩的分数就经常在及格线外徘徊了。
简宁拿着简小语的试卷有些头疼,上面鲜红的58分有些刺眼。
“姐,真的不怪我,这英语太难学了”,简小语看着简宁的眼色,小心翼翼的说道,“你说,我们都不用说英语,学这干嘛?”
“现在你不知道学英语的用处,以后你就知道了”,简宁道,“你说说吧,你这考试分数咋回事?”
“我这成绩在我们班还算好的了,姐你不知道,我们这新来的英语老师,教课一口东北大渣子为味,方言可重了,听着特别扭”,简小语道。
简宁知道这情况,这年头的英语老师比较少,毕竟这英语放到考试科目里也没多少年,那能说一口流利英文的人更少,现在学校里都是应试教育,外语这门课大多数人都只会写不会开口说,很多学生都对英语提不起兴趣。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第20章 飚英语
简宁将试卷一收,“行了,以后放学你早点回来,以后我每天帮你补习英语,这最后还有一个多月,你的英语成绩必须提起来,你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想着过两天还得去打听打听重点高中的情况以及录取分数线。
简小语求救的把视线看向杨桂花,杨桂花把头扭到一边,她自己没读多少书,对学习方面也不太懂,简小语学习的问题,一向都是简宁这个当姐姐的在管。
等教了两天,简宁发现了,简小语其实不笨挺聪明的,似乎就是有点不爱学这个,这样下去不行,自己得想点办法。
等到周末放假,简宁要带着简小语去市区里面,简小言也要跟着去。
“我也要去,大姐、二姐坏,不带我”,简小言嘟着嘴巴控诉。
简宁蹲下来捏捏简小言的鼻子,“下次再带你去,这次大姐和二姐有事。”
简小言不干,以为两人又坐车去买好东西。
“行了,你和小语先走,要不然等一会公汽要来了,错过了又得等”,杨桂花道,“小言,听话啊。”
简小言被杨桂花领着到小卖部买了两块糖哄住了,这才没有要哭闹着要去。
简小语也不知道简宁要带着自己去城里干嘛,等上了公汽后才问,“姐,我们这是要去干嘛呀。”
“没事,这不天气好嘛,带你出来逛逛”,简宁回答。
等公汽到了站,两人从公汽站出来,简宁带着简小语往市中心走,简宁不说干什么,简小语也只好跟在后面。
简宁领着简小语在街面上七拐八拐,走了大概有二十来分钟,简小语正打算开口,前面的简宁停了下来,“到了。”
简小语停下来一看,这个地方没什么特别的呀,这不就是一条卖东西的巷子,来这里干嘛。
简宁带简小语来的地方,名字叫秀水街,当市场经济开始发展,慢慢有了个体工商户以后,从82年开始,就陆陆续续的有些商贩开始在秀水街这里摆摊,卖些服装和小商品,后面这里的商贩是越来越多,卖的东西花样也多了起来,这两年,有些商贩开始卖一些有中国特色的丝绸制品和工艺品,这里名声渐响,有了“中国丝绸一条街”的名号,外国人称“silkmarket”,不少来b市的外国人都会来这里,除了外国人,b市本地人也会有不少人过来逛,但简宁今天来这里,可不是想带着简小语逛街这么简单。
“走,咱们进去看看”,简宁对简小语说,拉着简小语往秀水街里面走。
“小姑娘,要点什么,进来看看,我这里有从羊城来的喇叭裙,很潮的,刚到的货”,一个女士服装店的女老板站在自家门店口热情的揽客。
“来来,新到的喇叭裤、花衬衫…”
“蛤蟆镜,蛤蟆镜,便宜卖啊…”
“新到的影碟,晚了就没货了…”
这个时间秀水街的人不少,商贩们和买家的声音此起彼伏,形成了一个热闹却和谐的场面,简宁转了一圈,看到了卖瓷器的店铺。
但瓷器铺的老板现在却是有点头疼,他的店铺面前站着两个外国人,一男一女,看中了他摆在店铺外面摊子上的一套景德镇产的花瓶,可惜对方说的话他一句也听不懂,他说的话,对方也听不懂,他只能双手比划着。
国内群众口中的外国人,大都是用来称呼白人的,因为这从一眼上就能区分的开,也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反正同称为外国人。
这个时代来国内的外国人比较少,普通人看到外国人都不免和看稀奇似的,多看两眼,“嘿,你看,那边有两个外国人呢。”
连瓷器店旁边鞋店的老板都倚在门口看了半天,“我说老关,你这不行啊,知道那两外国人在说嘛么?这不会说点abc,你这东西都卖不去啊。”
“嘿,你行你来,你会说外国话?”老关说道,因为这里站了两外国人,有不少的人都看了过来,还有人停下来专门看老板怎么和外国人谈生意的。
这两个外国人也在交谈,男人耸耸肩,眉头皱起,想买点华夏名族产的瓷器真难,他们是一对夫妻,来这边做学术交流,本来招待方有安排一个当地的翻译陪同,但是翻译临时有点事情要去处理,他们两个就非常ok的让人去了,说自己没问题,可结果发现,这里的人就没有几个会讲英语的,买个东西同人交流都非常困难。
女人摊开双手,表情十分可惜,“itissosad,ilikechinaverymuch。canyouimaginehowbeautiful。”
“metoo”,男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