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胜男不但从四十岁重生到十八岁,还带了个空间金手指,空间不大,只有十立方米,里面却有一口井冒着灵泉。这在七十年代绝对是好东西了,既可以养身体又能藏东西,灵泉还能设陷阱抓猎物、抓鱼。
徐胜男就是因为有了这么大的金手指,才不愿意继续留在徐家,她觉得这一家子极品现在都在占她便宜,而她的包子父母简直愚孝得不可救药。
她必须强硬起来,让徐家分家,带着爸妈进城发展,过上好日子,而她眼中全家最大的极品当然就是原主了,就选他第一个发难。
其实在徐胜男重生前的那一世,原主并没有活多久,他身体不好,又用错了方法逼着儿孙尽孝,后期儿孙们对他的意见太大,正好赶上经济开放有很多很多机会,除了老大两口子在家种地,二房和三房都进城了,一年才见原主一面,自然谈不上孝顺。
老大两口子只会种地,没什么本事,原主跟着他们也没吃上好的、穿上好的,依然在这个村子里过活,没有改善条件,只活到六十五岁就病逝了。
但徐胜男还是把他看做眼中钉,因为她觉得原主就是一切错误的源头。明明是给她相看的对象,结果原主却把那人订给了二房的女儿。
徐胜男不服气找原主闹,原主还说她性格不好,人家看不上她。这怎么可能?她比堂妹漂亮那么多,还不是因为二房交那么多工资,原主偏心想把好处给二房?
她心气儿高的嫁了个燕京的知青,没想到恢复高考,那知青直接考回去了。她当时犹豫不想跟去,原主却替她拍板让她跟过去,不就是看那知青家里翻身了,想借着她攀上关系吗?
可她去了燕京却被婆家瞧不起,连丈夫的同学也瞧不起她,她受了多少苦难,越发怨恨原主,在原主死前都没回过家。
徐子凡摸摸下巴又反复确认了一下原主的记忆,那个相看的对象是真没看上徐胜男啊,原主没撒谎,那会儿让徐胜男跟去燕京是老大夫妻求他拍板的啊,他真没想攀附到燕京那么远。看来原主这个大极品很冤枉啊,只因为用错了方法就几乎没享受到儿孙福了,现在还要被重生的大孙女报复,怪不得要位面使者过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个小故事是无CP哒~以后我就在无CP小故事的开头标注一下,作者有话要说和标题上面都会标,没标的就是有CP,大家看目录就看到了,很方便筛选~(*▽*)
第419章 七零老父亲(1更)
徐子凡想到徐胜男重生那一世,也挺为原主唏嘘的。说起来原主没什么文化,成长的环境就是万分艰苦,一切为了活着。
年轻时养活妻儿、年老了被儿孙养老、大家长握着钱管家,这都是扎根在他脑海里的道理,因为周围人都是这么过的。
他是没想过将来会改革开放,什么都大变样,尤其关于“愚孝”和“自主”的定义被过分夸大,他不干活就成了不慈,当大家长管家就成了控制欲强,莫名其妙弄了一身罪名都不知是怎么回事。
他自己那一世就那么在乡下跟大儿子夫妻相顾无言,平平淡淡的活到六十五,虽然觉得二儿子和三儿子都不孝顺,却也没太大感想。毕竟他又没过过城里的好日子,哪知道那个差距呢?在他看来,能吃饱穿暖了就是好日子了。
可徐胜男重生后,怨恨原主自私偏心,所以正面挑衅原主的权威,好几次气到原主晕倒,还在外面装弱势哭诉原主不讲道理。一个深居简出的老头子和一个委屈的漂亮小姑娘,人们自然更相信小姑娘。
徐胜男抓住每一个机会挑拨离间,扩大全家人和原主的矛盾,慢慢的,全家都觉得原主不可理喻,是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子。
她也怨恨堂妹抢了她相看的对象宋鑫,一重生就立刻就用灵泉水把自己养得水灵灵的,成了十里八乡最漂亮的姑娘,时不时和宋鑫偶遇,露出点害羞的神色,成功和宋鑫处上了对象。故意设计堂妹嫁给了一个县里的职工,那人却打老婆,堂妹一下子就掉进了火坑里。
她还怨恨她父母不争气,软包子一样只知道愚孝。不过父母到底弃不掉,她干脆每天给他们洗脑,在徐家气氛最紧绷的时候推上一把彻底分家,然后火速带着父母去了县里,唬弄他们说她每个月都给原主打钱,让他们放心。
一家子子孙对原主意见都不小,有了机会全去了县里生活,自觉把家里整个房子和分到的地留给原主已经够孝顺了,除了过年绝不回家。
原主就像他害怕的那样成了孤寡老人,去找他们又要被气一顿,他身体越来越差,还在半夜起夜的时候摔断了胳膊。这都没人回来照顾他。他在六十大寿的前一天夜里发高烧,就那么死在了屋里,被人发现的时候尸体都烂了。
最惨的是他死不瞑目,他想不明白他怎么就不慈了。饥荒年代,他自己饿得伤了身体也要把吃的给几个孩子,现在他老了老了,也没想吃龙肉凤肉,就吃点大米鸡蛋怎么就不行了?家里也没穷到那份儿上啊。
最让他伤心的是他老无所依,守着一个空房子,儿孙一个都不在身边。对比其他吵吵闹闹还是会照看父母的人家,他真的死不瞑目。
他请位面使者来,就是不甘心,想让儿孙孝顺他,又对他们有怨气,不想要这些儿孙。他不想当孤寡老人,已经辛苦了一辈子,身体也垮了,他就希望余生能享享福,乐呵乐呵。他自己办不到,他希望位面使者能办到,就当了了他一个心愿了。
徐子凡以前在这个年代生活过,见过不少吵闹不休的大家庭,就算分家后,各房也会经常磕碰吵架,甚至有互相坑过的,但大多还是讲究亲情,再怎么样都会几兄妹商量着把老人安顿好。有什么矛盾也只是偶尔翻旧账,平时都对付着过下去。
像原主这样被儿孙弃而不管的,特别少见,主要原因还是徐胜男在里面撺掇着把矛盾升级到不相往来了。
其中大多都是徐胜男故意歪曲原主的意思,原主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农民,哪里斗得过她一个大城市混过的重生女?
又正好赶上国家形势变了,人们心都浮,儿孙接触过教育,见过城里的生活,就隐约瞧不起没见识又没文化的原主,刚开始他们离开可能还有点心虚,后来发现没人管的生活自由自在,就全都把原主抛在脑后了。
可能唯一还惦记原主的就是老大,但他自己也没什么能耐,又信任女儿,以为女儿什么都安排好了,根本没想过一个老人家独居会遇到什么危险。即便他在原主葬礼上哭得涕泪横流,原主也无法动容了。
父亲活着的时候没孝顺到,死后再后悔有什么用呢?
徐子凡觉得原主大概把儿孙都当成白眼狼了,心彻底冷了,他也挺看不上这一大家子的。就不知道原主的三个儿子老了之后,他们的儿孙会不会孝顺他们。
言传身教,永远都是影响最深的教育。和他们比起来,原主的错真的算不上什么了。
徐子凡把所有事在脑海里转了一圈,觉得这任务不难。而他现在是个58的老大爷,也不打算再搞什么事业奋发图强,恢复高考跟他更没什么关系,他就安度晚年就行了。
但他现在这帮儿孙可就消停不了了,他们又要学习、高考,又要找工作、议亲,将来还要包产到户、盖房子、做生意,事儿多着呢。
他可不乐意给他们操这个心,费力不讨好,但凡有一点不如意他们就要有意见,三个儿子、儿媳妇都不小了,重新教育也改不了他们的性格,顶多表面听话,没意思。他还不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过得才逍遥呢。
有了决定,徐子凡就把原主锁在柜子里的钱、票都翻出来查了一遍,让韶华做好记录。又按照原主记忆,把这十年家里每人的工分总数,赚回的钱、票还有家里的花销都统计出来,有的地方记不那么清楚,他就结合前后数目填上合适的数字,反正这东西别人也记不清楚,只要最后的数目对就行了。
账目中着重标记了他这十年的吃穿用度,一个收支分明的账册就做好了,都是用铅笔写的,还特地做了旧,非常完美。
徐子凡在账册最后一页列出了分家细则,然后卷起账册握在手里就出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