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大户贵夫妻+番外(300)

沈淑窈有意让女子们更自信些,将楚家四位姑娘们一并派出去,充当这次运动中的总负责人。她们有不输男子的学问知识,也有处理事务的经验。面对各种困境,她们从不慌乱,反而做的游刃有余。自觉良好甚至颇有些腹诽的文会弟子脸红了,一半是因为轻视她们而愧疚,一半是因为能力如不她们的自惭行愧。姑娘们反而大气道:“知耻而后勇,你们一定能做的更好。”

参加扫盲培训的女子们眼圈儿也红了。若说沈淑窈是神祗的化身,这些楚家姑娘便是她们心中期盼的模样。是不是好好读书,好好修行,就能变成她们的样子呢?姑娘们在心中憧憬,亦下定决心,绝对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天师府弟子被岑易训了快三年,始终记着自己来自民间,职责是为百姓谋福,绝无敢自傲自大作威作福,最多只是文会弟子偶尔端个略显疏远的架子。至于农会公会的弟子一个个的都异常接地气,十分容易与民众打成一片。这般亲近百姓的教书先生,加上天师府和圣女的名头压着,江州百姓对扫盲行动的接受良好,打点起精神来接受天师大人们的教诲。

天师弟子不是呆板的,他们教平民认字算术,更多偏向于实用和记忆,而不是复杂的思考变换。百姓们跟着学了几日,发现读书习字居然一点儿不难,态度立刻从敬畏变成了渴望,积极性简直爆棚。

成年人趁着忙活的空隙读书认字,孩子们要学的东西则更多。天师弟子教他们许多口诀歌谣,不断灌输民丨主丨教的平等理念。他们始终记得沈淑窈说过的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是件困难的事儿,也是需要持久战斗的事儿。时不我待,正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一次次的积累力量,才能一点点扭转这世间错误的想法,让世界发生质的飞越。”

没有什么是比改变世界更让人振奋的了,这些本就岑易往愤青方向调丨教过的弟子欣然接受了她的说辞,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作者有话要说:(1)被地名绕晕的宝宝看这里

淑窈大小姐在意的不是她爹如何打天下,而是打下天下后怎么巩固自己的权利

这就是她和哥哥们的区别啊~野心大大的有

第252章 一年(下)

在众人的忙碌之中,日子一天天过去, 安平元年渐渐走入后半程。这一年依旧风调雨顺, 更兼新式高产粮食的全面推广,农人看着田间地头,饱含风霜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意。

大燮朝各地也在所有人的努力中慢慢发生着改变。年前被奴炎人肆虐摧残过的信州、幽州两地已经完成了安抚民众重建秩序的工作, 小麦玉米土豆都种过一茬。根据沈安侯的指示, 这两处将府兵制正式改为在役兵和民兵结合的制度, 人数可机动调整, 尽量做到守卫农耕两不误,减少对朝廷的依赖。

京中圣人也觉得这样很不错,毕竟国库确实是太过空虚,他连给皇后添件首饰的自由都没有。想一想边关数百万的将士全要他养活,他就觉得心中发毛。如今听闻他们愿意自力更生少要银钱粮草,穆岚笑嘻嘻的点头允了,还将不少荒地许给他们耕种,看的张舒梁忍不住一回又一回的叹气。

然而无论张相爷如何腹诽, 边关脱离朝廷的控制已经成为事实。况他也并没有反驳的资本——朝廷无钱无粮, 若是不同意幽州改制,指不定边军便要直接反了去, 改投粮食银钱都多到流油的定王殿下了。

如今这般虽然没有实权控制,但虚名总还在朝廷之下,好歹保住个面子。不过张相依旧在忧虑,他能看出沈安侯的野心,也大约估摸出他的实力, 想要推翻穆岚根本不是难题。只是不知道这位一直蛰伏、却突然强势崛起的王爷为何又没了声息,更不知道他到底准备何时与朝廷翻脸。

他就不知道沈安侯并不想过早的发动内战,毕竟和侵略反侵略的对外战争不同,所有的内战都是对自身的消耗。如今秀川郡各学院的科研成果正到达一个井喷期,他忙着趁此东风改造蜀州,顺便考察这个时代对科技改革的适应度,为将来推广全国打下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套历经几百年得出的理论早就深深印刻在沈安侯和林菁脑海中,他们的野心可不仅仅是成为人间至尊,而是将工业革命提前个几百上千年,让汉族人民彻底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样做有好处,但风险亦不小。文化层面尚且不说,光是理论研究薄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一条就够他们喝一壶。两口子一边希望大踏步向前,一边又生怕拔苗助长,短短一年时间里不知熬出了多少白发。

要说最明白他们心意的人,那就必须是江州圣女沈淑窈沈大小姐了。她靠着自己的影响力在江州全面推广沈安侯从小灌输给她的那一套理论,不断强调男女平等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让工会农会的弟子亲自带着百姓们做工具倒腾田地。而百姓们看着“科学”带来的巨大收获,哪里又真不会心动?

若是放在别处,平民百姓心动了却无门路可学,到底也是一场空谈。可沈淑窈有天师府民丨主丨教三千弟子并三千骑士团,足够慢慢将这一套全面铺开。江州成了燮朝里的世外桃源,所有人的思想境界都开始不同。楚璟和楚瑜两兄弟也不是傻的,转头就奔青州,在家主和长老团话事人的默许之下,带着兄弟们按照沈家的法子经营改造,争取不要被沈淑窈甩落太多。

沈家三兄弟也在推广识字读书普及教育,不过他们的进度便不怎么顺利。毕竟其余州府和蜀州青州江州不同,多的是世家出身的高门贵子。他们可没什么“人民公仆”的意识,只想捞够了政绩步步高升。他们一点儿都不在乎百姓是不是明事理懂科学,甚至巴不得少出些明白人——百姓知道的多了,他们想威逼利诱或是随口糊弄可就难了。

都说上行下效,由下至上的推行比由上至下要难得多。三兄弟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几乎比沈淑窈多出三倍来,效果却不及大小姐的一半儿。他们也试过打通关节得到一州主官的认可,但效果甚微。高官们面上点头赞许有加,心中指不定就在嘲讽沈家少爷们闲的没事儿净瞎闹,自己才不做这傻事。

这般局面虽然是他们意料之中,可挫败感还是让兄弟三人有些不爽。沈淞性情稳重耐得住寂寞,也不惧和地方官吏虚以委蛇,沈汀和沈凌却颇为跳脱。在格局基本平稳后,哥俩直接将事儿丢给大哥守着,自己则跟着海船到处浪荡“见世面”去了。

沈淞抗议过几回,被沈安侯毫不走心的安慰一通也就死心了。眼见遍地开花不太可能成功,他一个人也分不出三头六臂,干脆选了一无世家豪强、二来子弟兵和沈家坞堡渗透数量颇多、更重要的是有琨郡作为据点的星州作为推广平民教育的试点,央着媳妇儿孔氏一块儿大刀阔斧的搞起了改革。

星州如今掌权的正是当年的李郡丞、后来升任星州别驾的李亮李天照。另有廖都尉也顺利升官,成了星州大都督,掌管州内兵事。唯一可惜的是当年与沈家老少合作愉快的武长安武大人这位先帝心腹,他在琨郡任满三年后便被接连升职,最后入了中书省,却折损在了奴炎人围困京师之中,让沈淞很是唏嘘。(1)

李亮是个聪明人,也是个能耐人,知道老沈家的人不会无的放矢,有动作就必有大成效。廖都护更是靠着酿酒的法子成了星州巨富,又有新式农具给兵士们带来不少好处,让他颇得部下爱戴,日子过的如鱼得水。这两人都是明白人,又担着沈安侯的恩情,自然不会拒绝沈淞的要求。

有文武两位长官鼎力支持,星州的文化推广总算走上正轨,随之而来的还有潜移默化的意识改变。京中圣人虽然耳闻一些传言,但也鞭长莫及——至于说找茬儿定罪,更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只能听之任之,但凭沈淞两口子在星州折腾着。

沈汀和沈凌虽然在教育推广这事儿上“半途而废”,却并非一事无成。他们利用小半年的时间,彻底打通了琼州到冠宇岛——便是之前岑易经营的海盗群岛——再到胶州的海路。

这一航线的疏通名义上是为了增加了沈家运输队的货运能力,其实也是为了方便军事布防。海船到了胶州港口若是并不停下,而是继续往东,便可以直达羌戎人的后背,随时给他们来一招背后插刀。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