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些杂务,秦吏的管辖超级复杂,数量也是六国最多,治下无比耗费心力。
他这样没有一点经验上去,那就是一个超级大坑,妥妥就是送的,一不小心就得把自己填进去。
严江听得有些奇怪,便问了原因,听完之后,先是叹息了一下这样果然要完,然后便笑得乐不可支,同意让他去治粟内史那边跟着王绾混——如此一来,二十岁的萧何等于直接成为了丞相的下属,说是一步登天不为过了。
然后他又找来沛县这些年轻朋友,刘季已经与军中秦卒打成一片,樊哙则是在灭魏之中立下首功,他得了“首登”,第一个冲上大梁城墙并且稳住了战线,被王贲赏识,周勃也得一个甲士的首级,有了一个最低爵位,卢绾差得有些远,还是个小吏
严江吩咐了一番秦法得熟读之类的紧要,让他们自己注意些,把这些出身贫寒的年轻人狠狠感动了一番,至于其中有几分真假,他素来是不关心的。
然后,他哼唱着我是个杀手我没有感情~
就去看李信。
李信兄弟全然不知自己的危险,见严江来了大喜,开始问他楚里风情和线路,一句话翻译就是快画图,快帮我画地图。
严江指尖摸着腰刀,正准备打断他的腿,便见蒙恬也过来了,两人一起展开地图,拉着严江商讨着该如何攻楚,从哪里进攻,分兵几路合适。
看着李小弟神彩飞扬的模样,严江爱怜地摸了他的头,淡淡道:“我从魏国入楚,所入不深,所知不多,不如待我去楚国一行,再回来予你细说?”
——现在打断他腿,有些太早,万一出兵时长好了就不美,还是回来再打断比较合适。
李信听得大喜,就要和江兄一起前去楚国,甚至还牵着江兄弟的手,飞快去见了不远处行宫中勤政的大王。
蒙恬没来得及阻止,英武的脸庞瞬间大变,追了上去,但到底晚了一步,见对方已入大殿,心中盘算了一下后果,门外和兄弟交换了一个眼神,果断放弃好友,退回院外。
殿中,秦王看着着李信那一脸想与严次卿同行的情真意切,面色淡漠,并未因爱将的忠君爱国而感动,只是淡淡道:“楚地需水军同往,你且留于陈地,训练水军。”
李信十分失望,但到底不敢反对秦王要求,只能跪谢告退。
而秦王则居高临下,凝视着爱卿,不言不语。
这模样明明恣意霸道,俊美无双,但瞬间便和威严的陛下神同步了,严江忍不住轻笑出声,他眉目舒缓,仿佛灿烂有光,也没管无传上阶要判什么刑,三两步跨上去,将大王咚在墙上,低头便亲了上去。
为什么,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好的陛下和大王啊,完全抵抗不了啊。
亲了半晌,严江满意地起身,而大王眉眼中的怒色也舒缓不少,他理了理额头落下的一缕长发,只是冷冷道:“卿以为如此便可贿赂寡人?”
色诱也无用!什么都改变不了这人刚刚陪他两天,就又想出去浪的事实——他甚至还想带着李信同去。
“此皆为王上大业也。”严江给自己出门理由披了个神圣的外衣。
秦王政睨他一眼,不为所动。
严江正想引诱他时,便听门外传来蒙毅听不出情绪的宏亮嗓音:“王上,昌平君求见!”
严江与秦王对视一眼,前者帮后者拉好有些凌乱的衣襟,眨了眨眼,便愉悦地退开了。
秦王越加不悦,但还是立刻进入工作状态:“宣。”
严江步伐轻快地出殿,便见一名身形俊雅,气质与扶苏甚为相似的中年文士风尘仆仆,眉眼间难掩疲色地步入殿中。
定是为楚国而来,严江叹息地想着大王一统六国得碾压过多少凡人啊,然后就在自家门口遇到了龙阳君。
这位能上史书的美人一身青衣,只是静静守在门前,便如玉树琼花,点亮了视线里所有色彩,灼若桃花,艳若朝霞。
见严江过来,龙阳君也不说话,只是静静一拜。
严江这才想起,好像答应了龙阳君劝慰大王,给这些魏国王公一点颜面。
他给忘记了。
都怪大王美色误人!
思及此,他毫无愧疚地将锅甩开,温柔上前:“魏王之事,有些反复,不如入我房中详谈。”
当年见到阿育王太子具那罗时,就已经觉得他应该是世上最美的美人了,没想到还是我大种华人才辈出,竟有凌驾其上者。
这等美人,不留一张战国美人图,简直就是愧对自己的艺术专业啊!
这等和蔼的态度让龙阳君一时受宠若惊,戒备立刻提到最高,小心地同意了。
严江就很美滋滋,请他入座,又是倒茶又是问候,目光反复凝视在对方无暇之颜上,说秦王对魏王杀使者之事非常不悦,不想放人。
龙阳君眉心微蹙,礼貌地摆出担心之色,说这如何是好?
严江叹息说大王素喜我画图,见美画之后,必会心情大悦,只是如今灵感俱无,画不出来啊。
人在屋檐下,龙阳君于是又问如何才可有灵感?
于是严江微笑着说只要以他为图,为他绘画一卷的便会有灵感。
龙阳君自是应了。
功成!
严江已经思考这张画要藏哪里了,家有吃醋的主子,真是甜蜜的烦恼啊!
第128章 砸缸
魏地新得, 治理起来麻烦甚多,周围未降城池需要讨伐, 户籍需要重编,官吏选派, 都是重中之重,但是这些在秦王政手中做起来都举重若轻, 毫无难度。
他可以轻易将手中的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化危机为转机,从无序的混乱中抓住最致命的要害。
长安君之乱、嫪毐之乱最后都成为他铲除异己的理由。
所以,秦国中的楚国势力,也不会有一点例外。
“……如今大秦已得四国之地,兵员尽驻四国, 大军难动, 官吏稀缺, 王上, 此刻实不宜再动兵下荆楚。”昌平君跪在秦王坐下,泣血劝慰, “楚地瘴疫甚多, 治下异族无数, 宛如泥潭, 若一个不甚,不仅拿不下楚地, 反而会给四国复国之机, 得不偿失啊!”
秦王低头翻看着手中奏书, 飞快批阅,宛如小山的奏书在他手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仿佛半句也未听进去。
“吾在陈城接到密报,熊悍已经将命大将带兵十万,前来助魏,如今大王诸军皆散落在外讨伐魏人,有鸿沟相助,楚军朝夕可至大梁,王上不如且先回到咸阳,以避楚军锋芒。”
秦王终于给了他一点回应:“楚军自何处来?”
昌平君迟疑了一下,才道:“平舆城。”
平舆在陈城南方百里之外,兵马快则一天可至,闻此言,秦王终于抬起头,他眸色极深,只是一眼,便已经让昌平君汗如雨下。
“平舆城离寿春甚远,你在陈城称王,竟与楚地边军如此熟悉,”秦王淡漠道,“想必是已得屈氏一族相助?”
昌平君沉默了一下,半晌,方有些艰难地道:“这,只是屈氏出于血脉之情,忧吾遭兵灾,方才提前通传示警。”
闻此言,秦王甚至懒得嗤笑,他淡定道:“赵高。”
“臣在!”年轻的侍者立刻起书执笔。
秦王政轻描淡写地下令:“传令王贲,即刻点兵五万,出外黄,攻鲁地。”
“王上三思!”昌平君大惊,“那是太后故地。”
外黄是魏国边境,外黄东边的淮北之地,是鲁国旧地,更是天下有名的膏腴之地,它左接魏境,右连齐国,税赋人口都远胜淮南江北之地,是楚国精华重地,不容有失,这般一来,楚国上下必然全力保全国土,无心救魏。
这手笔,这动作,辛辣又残忍,半点不像个才亲政数年的年轻君王。
秦王政放下手中奏书,终于正视起这位曾经助他亲政,为他拖延楚军的丞相,薄唇轻启,问出了最致命的问题:“丞相秦人也?楚人也?”
你是秦人,还是楚人?
昌平君倒吸了一口冷气,炎炎夏日的天气,他却忍不住微微发抖,在秦王平静的凝视中低下头,叩拜中几乎颤抖地道:“臣生于秦,长生秦,流秦王之血,饮咸阳之水,自秦人也。”
“丞相既明此事,便无事矣。”秦王似乎对他的回答甚是满意,“既如此,你此去于郢都,招揽楚地旧贵。”